刘玉宝 H.B.梅里尼科娃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恶化并形成冷战。为反击美国的遏制政策和核威慑,苏联抓紧实施核计划,建设核工业。在建设核工业期间,苏联采取了独特的核工厂生产和生活管理模式,为核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在最短时间内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苏联;核工厂;核武器
中图分类号:K5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3—0057—0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形势下,美苏关系逐步恶化,东西方之间的冷战爆发。面对美国的遏制政策和核威慑,苏联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反美和反西方意识形态大战,一方面抓紧出台和实施核计划,建设核工业。核计划的实施作为光辉的一页被载入苏联史册。在战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百废待兴的苏联既要恢复国民经济,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破美国的核垄断。经过四年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苏联制造并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苏联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决定苏联核计划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扎实的核物理基础理论研究、情报部门获取的大量核情报、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精明强干的核计划领导集体、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巨大的财政投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等等。除上述因素外,不应忽略苏联核工厂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核工厂的生产和生活管理模式所起的重要作用。
1945-1958年,为实施核计划,苏联在乌拉尔地区先后建起了四个保密核工厂和一个研究所:奥焦尔斯克市的灯塔生产联合体、新乌拉尔斯克市的乌拉尔电化学联合体、列斯诺伊市的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特廖赫戈尔内市的仪器制造厂,斯涅仁斯克市的全苏技术物理研究所。
核工业企业面临的任务极为艰巨——在18个月内投入生产,为制造原子弹生产核材料钚和铀。在当时条件下,只有采取大会战的形式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B.B.阿列克谢耶夫和B.B.利特维诺夫两位院士认为:从广义上讲,大会战这一独特的经济现象是苏联在美国核威慑下为求得民族生存和保持民族独立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从狭义上讲,大会战是苏联为完成某项重大项目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措施。
苏联的核工业建设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苏联的核工业专业化程度极高。无论相关行业的生产水平如何,它都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核武器装备。其次,苏联的核工厂享有优先获得政府财政拨款的特权,因而它更为关注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成本的高低并不是主要问题。为此,苏联部长会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优先保证核工业建设和生产需要的决议。比如,1956年1月4日的决议规定:各部委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中型机器制造部(苏联核工业部的前身——作者注)提出的专用设备、产品和仪器的订货,保证按计划优先供应该部所需的一切物资和设备,优先安排该部所需物资的生产、供应和运输。虽然政府向核工业提供了各种优惠,但也提出了许多相当严格的要求,比如,高度的保密性、极高的产品质量等。
在1940-1950年代,对核工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苏联采取的是战时管理方式。在人员使用上,坚持义务劳动制原则,应招人员必须服从组织的分配,否则将受到各种惩罚,包括没收护照、开除党籍和团籍等。苏联核计划的执行机构——苏联部长会议第一管理总局1946年11月26日第0355号令《苏联部长会议第一管理总局人员使用问题》中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各类人才充实核工业企业,在化工、冶金、机器制造等行业中挑选熟练工人。上述工作主要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方党组织和第一管理总局共同负责。能被选中进入核工厂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是品质优秀、精通业务、遵守纪律、富有创造性、政治立场坚定的先进工作者。
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1940年8月21日第1502号决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41年6月26日令,允许核工业企业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量,强化劳动纪律。在工作日实行检查制度,检查工人和工作人员是否在岗。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出勤卡用来考勤。对擅自旷工的员工作为逃兵处理,承担刑事责任。核工业建设的最初几年,对违反纪律员工的惩罚尤为严厉,特别是在灯塔生产联合体、乌拉尔电化学联合体和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如果发现员工无故旷工或上班迟到,工厂人事部门必须在12个小时以内将案件提交法庭审判。一旦延误处理,将被视为包庇罪,当事人会受到刑事处罚。对无故旷工和上班迟到的员工最常用的惩罚手段是劳动改造;对屡犯不改者实行监禁,期限为几个月或几年不等。
总之,核工厂员工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遵循《行为守则》。对哪些人可以出入某个车间或部门,哪些人可以接触哪些文件,哪些人可以做记录,哪些人可以绘图纸,核工厂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保密文件由专门的部门管理和发放,而且经手人必须在文件交接单上签字。做记录时,只允许使用专用纸张,然后由专门的部门存档。管理保密文件的人员常常受到武装警卫保护,以防止其他人随便接近。
核工厂实行的保密制度限制了信息的沟通,使人无法了解和掌握生产和管理的全部情况。因此,许多部门负责人抱怨,他们无法控制每个生产和管理环节。斯涅仁斯克市的全苏技术物理研究所的中层领导人员曾经指出,在这样的保密制度下,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下级不愿意服从他们的领导。有时,为了进一步控制员工的行为,核工厂的保密措施甚至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比如,1949年6月,灯塔生产联合体曾出台这样一个规定:凡是通过检查岗的员工必须脱掉所有的衣服,还要张开嘴巴。连头发也在被检查之列,如果是女性则必须把头发披散开。除此之外,耳朵也要检查。接受上述检查时,必须始终张开手掌。检查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下蹲。
保密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在核工厂露面,给人造成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员工注意力的集中,也影响了生产的进度和质量。保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此也深有体会,他们曾说,“我们露面的次数越多,员工们的精神越紧张”。人们对保密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好感,也不愿意接触他们。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最后还是渐渐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视而不见”了。
在核工业建设初期阶段,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制造是多条线平行进行的,经常需要改变某个具体的生产环节,从而导致原定生产计划的不断修改。比如,仅在1958年的九个月里,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对生产计划就做了六次修改。生产进度经常受到复杂的生产工艺的影响,紧急订货、原材料和技术文件等不能及时到位,则常常导致生产不稳定和工作强度加大。上世纪40年代末,灯塔生产联合体的员工开始实行早9点上班、晚6点下班的工作制度。员工们休息两个小时后还要继续工作,常常到零点,有时甚
至更晚。其他核工厂也实行类似的工作制度:取消休息日,实行两班倒,缩短午休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等等。虽然苏联部长会议在1953年严令禁止国家机关和企业延长工作时间,但这对核工业企业并不起任何作用。1954年6月和1956年7月,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每天都要加班5~8个小时。还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员工们如果没有完成白天的工作任务是不允许走出车间的,必须工作到完成规定的任务为止0)。
核工厂还经常接到计划外的生产任务,而且期限都很紧。核工厂计划外的任务常常是原订计划的20%左右,员工的工作量因此大大增加。据统计,核工厂平均每年都要加班6万个小时时。对列斯诺伊居民进行的调查表明,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的大多数员工(92%左右)都加过班。在节假日加班已经形成了惯例,即使没有必要,核工厂也都这样做。当然,加班是自愿的,从不强迫。虽然如此,到点下班被视为不良品性,这种行为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核工厂的员工有时一连几天,甚至一个月都不离开车间。曾在核工厂工作过的IO.JI.戈林教授说:“我们一连几天都不出车间,就睡在办公桌上,头下枕着几本厚书。”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许多人都被送进医院。不仅核工厂员工们的劳动强度大,就连他们的家人也十分紧张。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的老员工B.A.切列帕诺夫说,如果他回家比平时早了两三个小时,妻子就会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核工厂的员工都养成了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生产任务的习惯,他们心理上都做好了随时冲锋陷阵的准备。在试生产阶段,核工厂的员工自己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们情况,是否会有生命危险。在乌拉尔电化学联合体1949年首批产品生产实验时,人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万一实验失败,连可以追究责任的人都找不到了。然而,对核工厂的员工而言,完成任务比失去自由和生命更为重要。在他们看来,实施核计划既是国家大事,也是自己的责任。原核工厂负责人彼得罗相茨曾说:“我们当然不想坐牢。我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保卫国家不被美国的原子弹轰炸。”应当承认,核工厂的普通员工也都有这样的想法。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核工厂的员工普遍具有极高的社会觉悟和优良品质。他们的爱国热情高涨,勤劳肯干,纪律严明,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核工厂的领导干部更具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他们原则性强,经验丰富,体贴和关心群众。对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员工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核工厂员工的综合素质中,诚实善良被排在了第一位,占被调查人数的63%;其次是互相帮助,占48%;互相尊重和关怀体贴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各占43%和32%。电化学仪器综合制造厂是这样,其他核工厂也如此。
综上所述,在核工业建设期间,由核工厂全体员工组成了一支出色的队伍,这支队伍营造出了和谐的生产和生活氛围,采取了独特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管理方式,为核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提供了保证。
责任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