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应变之道

2009-07-30 07:02李道堂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

李道堂 王爱胜

做任何事都有可能遇到困难,一帆风顺的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尤为甚之。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特别重要。若想做到因势利导地去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让课堂不受影响,快速地对学生的疑问做出反应,就必须在备课时预设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应急解决课堂中突发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你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而不至于在忙忙碌碌中顾此失彼。

诚如上文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前预备好的教学计划,不出一点纰漏”是非常困难的。更难的是,能够合理地“借题发挥”。比如,文中涉及的借鉴较有新意的学生的做法,甚至可以化繁为简,成功突破学习难点。本案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会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表达信息。在使用图形框修饰文字时,并不一定非要跟教材完全一致,只要对版面修饰有益,对主题表达有帮助,技术的操作进行相应的变通也是很好的。这样做,恰恰能体现新课程创新、自主的理念,符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模仿教材、机械照搬操作步骤,对技术的感悟、素养的养成都是有弊端的。

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仅仅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教师必须认识到,它们绝对不是不能变通的铁律。而教师的“课前预设”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前预设+课堂随机应变”才是教师成功之道。当然,课堂上的随机应变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太强的课程,其变数更大。我们需要从基本的教学技能上着手,从“术”、“核”、“行”、“话”的角度把握,才能有利于应变能力的储备,以驾驭课堂教学。

“术”高

俗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信息技术教师的“粮”首先就是指“术”,它包括操作技术、学术底蕴、教学技巧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技术。

第一,为了对“术”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就要针对教材所有技术进行梳理,对技术的特点、应用方法,甚至操作技巧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如此才能让课堂教学游刃有余。例如,由于软件版本、机器情况、操作顺序等原因造成的操作错误,如果不能预见性地认识到,就极有可能在课堂演示时手忙脚乱,影响课堂进程。另外,对一些常见的系统,设备故障、网络技术故障等要有灵活排除的能力。

第二,为了发挥技术的魅力,提高课堂的影响力,增强课堂的凝聚力,我们需要对每项技术的文化内涵、发展历程、应用特色进行把握。在教学范例中突出介绍,并通过对比、演示、尝试等方式展示给学生,由此用技术的魅力感染学生,提高课堂的凝聚力。例如,在讲述搜索技巧时可以搜到平常人不易得到的信息或答案,甚至根据IP、电话、网名、只字片言搜索到一些个人、单位的详细情况,对广告等事物的真实性进行考证等。

第三,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应用潜力,提高课堂的张力,我们需要以形成自己的技术特长为基础,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的特长。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形成哪方面的技术问题总有一两个明白人的局面,则课堂上的组织活动就会有依靠,有向纵深发展的潜力。例如,在讲述图像处理时,教师要能够快速而巧妙地创作出较高层次的作品,以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在讲述程序设计时,能够以自己开发的软件成品,向学生剖析程序的技术魅力,启迪学生的探索热情。所谓“名师出高徒”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教师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影响和感动学生。

“核”实

技术是能力的保障,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过程调控是依赖于教学内容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受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堂等新课程形式的影响,以及受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对计算机软件教学的否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确定成为难题,教学内容的争议越来越大。有的趋向信息内容表层化,在主题上做文章;有的趋向操作综合化,在作品上费功夫。然而,这样的课堂变化可能最大,并且由于淡化了技术、虚化了操作、泛化了主题,造成课堂的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往往缺乏可以依靠的线索和依据。

因此,我们需要精简环节,突出核心,提高价值,增强实效,从每种技术的最本质、最核心的角度精选内容,以方便打造精品课堂。核心化的内容,会让学生学有所依,做有所据;也会让教师提纲指导、挈领引动。课堂的骨架硬实了,动力就强劲了,干扰也会随之减少,驾驭起来更加从容。例如,音频编辑技术,强调可视化操作与文字编辑的共性,突出对波形进行效果、合成等特色技术。如此才不至于混淆以往操作一些没有特色、没有重点的做法,干扰技术的核心价值与实践意义。

“行”效

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教学的主要过程,其效益的提高与过程的控制关系密切。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分析,应由教与学两个视角来认识其“行”。只有做到“行”之有效,才能避免时间浪费、南辕北辙。

第一,“行”被谁主?往往我们受到表演课型的影响,总是希望学生很顺利地完成教师的任务,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成果来。但是,这样做会很主观。学生是学习者,他们刚刚接触这类技术,或者接触过但并不常用,过多的步骤、过于复杂的目标都会让他们手足无措,课堂的混乱由此产生。课堂的练习应把权利交给学生,能者多练达成拓展应用,弱者掌握基本要求,实践变得实在可行才有价值。

第二,“行”之必果。丰富的练习成果固然精彩,然而如果练习仅仅为了目标的实现,评价的标准可能会随之提高。比如,作品的精美、完善、创意等,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完成的效果不会太佳。若换个角度,多重过程,可行性会有提高,即从练手、练脑的目标着眼,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制作等实践活动,熟悉、体验实践过程。再者,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练习多了必然会提高。

“话”活

解决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突发问题,重点依靠教师的引导。其中话语的引导尤其重要,在紧急关头一两句话可以解决大问题

其一,表扬优于批评,鼓励使学生进步。现在的学生,由于自主观念比较强,自尊心也极强,受“应试”大气候的影响,对“小学科”可能不会很重视。如果教师对学生过多的批评,使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自然效果会不佳。现在的学生往往心理年龄较小,多用鼓励的话语表扬他们,让他们在成就感中产生积极性,才可能提高效益。

其二,及时转移话题,强化目标意识,纠正学习轨道。信息技术的学习干扰因素多,如因特网的魅力经常会使学习任务黯然失色。即使你关断因特网,学生也会经常发出“开网”、“上网”的呼声,甚至带有恶意倾向,甚至有人会以不能上网缺乏素材为理由不出作品。这时,就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话语转移话题,或者运用灵活的语言指导学生创新、创作。比如,做幻灯片时缺乏素材,可以使用剪贴画、配合哲理化的语言进行漫画式表现主题。再如,提醒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段设计。不上网的阶段是冷静创意、细心规划的好时机。

其三,交流互动,共建和谐课堂。友谊是交流而来,师生友谊更是在共同学习中获得的。一方面,教师不可能每项技术都熟练、每个操作都顺利,本着共同探究的观念,注重相互交流,有助于师生互补完成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个人特长,发挥一些电脑高手学生的优势,通过设疑、问答、鼓励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带头积极性,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当然,课堂教学受到设备等因素影响会时常造成不顺。无论什么原因,我们要注意首先提高自己驾驭课堂、驾驭教学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教学技巧的运用。另外,对较大的教学障碍还需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备课时要准备适当的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苍山点题

最近,我们举行了一系列的新课程课堂研讨课,各学科的都有。除去我们上期讨论的教师基本功因素之外,我发现教学观念还是很基本的。诚如本期解码第一篇文章所提出的“我的课堂谁做主”,这既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是口才的问题,更不是内容的问题,关键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被动学习的效果肯定不如主动学习的效果。只有教师减少了自己的规定、放开自己的框架,转而去加强指导,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互补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教师的观念已经转变:自己说得好不如学生自己来说、来做、来演更有益于新课程所倡导的“经历”、“发现”、“领悟”。

当然,有了新的课堂观念,还必须要有驾驭课堂的技能。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打造技术水平、内容核心、教学行动、课堂语言,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恰似老话说的,“给学生一碗水,先要自己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仅是指知识,还指做一名领路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课堂因观念而创新;课堂因开放而精彩;师生因和谐而互为发展。有变是好事,死寂才是无可救药的!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欢乐的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