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毅
这里是大山深处,仅有一所乡村学校,校长和五位教师各负责一个年级的教学。一个人要上几门课,辛苦可想而知,可六位教师始终兢兢业业地坚守着各自的岗位。除了教书,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对孩子的激励上,他们要鼓励每个孩子走出大山,到外面去闯世界,窝在这么个贫穷的山沟里的确没有出息。孩子们很听话,一拨又一拨学生考到了县城,然后再成为“天之骄子”飞到“外面的世界”。
学校新来了一名年轻女老师,她刚从农业大学毕业,听说是她自己主动要求到这里来的,而且改行当了乡村教师。校长曾经是她的老师,也疑惑地问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只是笑着说“对这里感情深”。过去这里也来过实习老师,可都是“过渡性”的,没一个真正留下来,即使如此,每个“客人”来,校长都安排大家听他们的课,以便从他们那学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这回当然也不例外,年轻女教师也得上一堂“示范课”。
年轻女教师上的是一节口头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愿望”。一个班,二十几个孩子都依次说出了他们的愿望。虽然方式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主题”只有一个,好好学习,像哥哥姐姐们那样早日飞出大山。孩子们的情绪很饱满,校长和几位老师也听得津津有味。轮到年轻女教师指导了。她没有评价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第一句话问的竟是:“如果没人种地了,我们这儿会变成什么样?”教室里的气氛似乎瞬间变得凝重起来,没有一个孩子回答这个“怪问题”。其实,年轻女教师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也是从这走出去的,老师对她的激励仍铭记心头。
她打破了尴尬,非常激动地说了一番话:“如果没人种地,我们这就会变成真正的荒村,所以我回来了。我要一边教书,一边和父母种地,当然还想帮助村里人学些先进的农业知识。现在年轻人都不想种地,那等我们父母老了,由谁来种地呢?即使全部机械化了,也得有人操作。我的大学教授说,劳动是光荣的,中国的农民是光荣的,勇敢地重返乡村的大学生更是光荣的!”
年轻女教师话音还没落,所有听课者都鼓起掌来。
我们的教育,在价值观的传递上,有时是否会偶有偏颇,比如:过于重视对“成功”的教育,而对“劳动最光荣”这样的教育是否少了些?倘若有一天真的没人种地了,那将是怎样的一利,悲哀!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