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谈等

2009-07-30 07:02
江西教育C 2009年5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园林思维能力

梁 春

《苏州园林》教学谈

梁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撰写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根据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插入导语: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江山秀丽、建筑奇特、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赞美的俗语。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听了这些赞语,同学们对这些地方一定会更加向往。是的,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无怪乎人们把苏州园林称为“园林城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了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漫步园林

1听读: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

2朗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每段大意。

3思读:速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观赏园林

1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的呢?认真品读课文第三段至第九段,抓关键词,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三至第九段介绍的内容及其特点。

2提问: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分别与哪几个自然段对应?第二段与第三段至第九段是什么关系?此环节的设计理清了总、分、总的结构,体会这样构思的好处。

四、赏读课文,畅谈园林

1活动“导游大比拼”——赏读段落美: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精读课文中的一段,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苏州园林某一方面的特点。此环节学生要能说好,就能认真去赏读相关段落,更能使本课的教学达到高潮。

2赏读语言。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揣摩语言,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对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杜胜林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创作。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新。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那么,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是学生接触的高质量的精神财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各种方式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注意把握好情节,扩写成一篇小说;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思维,应用夸张手法,将其改写成戏剧;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还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不断想象,一起为其续写不同的结尾。

教学中通过改写、续写、扩写等方法,一方面可以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周密计划,科学安排,系统训练。在运用形象思维训练想象时,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30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探索,从而培养、训练学生应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活跃思维,从而创造既有科幻共性,又有自我个性的新形象。这样,作文教学富有吸引力了,学生知识面更加宽广了,更加喜欢思考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并提高了想象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精心启发,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大胆想象。拓展思路,不断创造,就一定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园林思维能力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培养思维能力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培养思维能力
苏州园林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