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的新模式

2009-07-30 09:50连碧红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日记心灵作文

连碧红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再想想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或是内容空泛,不知所云;或是太过虚假,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产品,缺乏个性美……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一直在努力地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2003年起,我就试着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

“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五个同学一组(好、中、差搭配)共同使用一个日记本,轮流写作,习作者要对前一位同学的习作加以批改点评(尽量发现同学的优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它把作文教学置身于现实的交际活动之中,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了学生收集生活信息、领悟生活哲理的能力,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地阅读鉴赏的能力。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循环日记”的可行之处。

一、“循环日记”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抒写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长期以来,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一直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而老师的命题又往往很难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触动孩子的喜、怒、哀、乐之弦,因此也难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和写作的热情,无法点燃孩子的创作火花。因此,尽管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劳神劳力,终究收效不大,再加上作文反馈又无法做到及时,收获就更微了。而“循环日记”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走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它只是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直抒胸臆,无需章法,规矩也少。孩子没有了顾虑,就能够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吾手写吾心”自然就能真情流露,作文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

如在04届孩子的循环日记中,康晓俊同学这么写道:“连老师刚接我们班,班级大事小事不断,弄得大家焦头烂额,可突如其来的一件事,让我们班空前团结……大家从这件事中,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承受困难,咬咬牙,坚持就是胜利。”而05届的郑璐璐同学则在日记里写下自己读完《白杨礼赞》后的感受:“……我感触很深,觉得自己越发的渺小。跟凌睿、舒华、泽慧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以前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棒了,其实与别人比还有这么远的差距,真惭愧啊……”2007届的方韵同学在“循环日记”中则是这样写的:“你获得的掌声越多,你就越容易迷失自己。你获得的不幸越多。你就越容易找到成功!”这难道不是“循环日记”给予孩子们巨大的情感空间,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冲动和写作的热情,才使他们写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话来吗?

因此,“循环日记”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写作教学应贴进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真正的做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抒写真情”。

二、“循环日记”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分小组写“循环日记”,由于小组内五个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生的日记每一天都要和老师、同学见面,接受老师、同学的点评,而且老师、同学的点评又能很快的反馈给作者,是有“读者”的日记,既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发表欲”,同时又增加了小作者的压力。在习作中,每一位学生不仅自己写日记。还要学会批改别人的日记,评价别人的作品。既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又要学会发现同学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方案供同学参考。比如泽慧同学这样点评同学的日记:“这篇日记能写出紫云岩的美景,所写的事也很有趣,只是感觉结构有点松散。如果能以‘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为总起句,结尾再用‘紫云岩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爱家乡的紫云岩,这样结构是不是紧凑一点?”我想接受泽慧点评的这个同学一定能学到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并会加以运用的。在这种“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个个成了“作家”,或聪慧或清丽或童稚或幽默的语言,都在日记本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久而久之。孩子的写作能力能不提高吗?

三、“循环日记”以教材为依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实践活动应“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很好地依托教材这个蓝本。而“循环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及时的、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仿写”是相当重要的训练手段,有利于学生作文技巧的掌握。有教材作为学生练笔的“例子”,可以形象地告诉孩子,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将范文作文难度降低,成功机会也将增大,仿多了自然也能悟出一些道理来。如教完《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十二册),就让学生写写家乡的民俗风情;教完《一夜的工作》就让学生仿照《一夜的工作》的写作方法,写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教完《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十册)就让学生说说生活的感悟,再次体会人间的真情与挚爱。“循环日记”正好提供了这种语言再创造的空间,使阅读和作文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了指导学生写好日记,我紧紧抓住课堂这个阵地,在课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指导习作技巧,积累学生的知识。如在课堂上所学的名言警句,课文的好词好句,老师的精彩点评,同学的精辟见解及上完这节课后的所思所想,均可作为习作内容写入日记里。这样一方面是对教材内容的回顾,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另一方面“人性之美”在这里得以展现。如学完《怀念母亲》一课后,2006届的陈舒婷同学写下了“父母、老师、朋友的爱并不耀眼,但却需要回报。在生活上,我们应该减轻父母沉重的负担,使父母脸上永远挂着欣慰的笑容;在学习上,我们应该以工整的作业回报老师辛勤的付出,以我们一颗赤诚的心对待我们的朋友……让爱能滋润我们的心灵,让爱都能得到甜蜜的回报吧”。学完得《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后,蔡泽慧同学就这么写:“掩卷沉思,残疾青年道出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茫,我不仅为自己过去的无知而羞愧——能帮助别人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学完《“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后,有的同学马上在日记中写到

“父爱是警示牌”;学完《长征》,就有同学写下《红军颂》:“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就像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红飘带,铭记着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这不是—颗颗心在交流,在碰撞吗?在这里,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思想,学习课文,也学会做人,领悟人间自有真情在。同时我还注意到,为了写好“循环日记”,使自己的日记更为精彩,为同学所喜欢,孩子们在上课时会特别注意倾听老师、同学的精彩发言,自己也踊跃发言,只为了能在同学的日记本里留下精彩的瞬间,并以此为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也提高得相当快。因为有“循环日记”这个载体,我们的课堂充满童真与童趣,成了师生、生生心灵对话舌的舞台。

四、“循环日记”能及时反馈,有利于师生沟通、架设心灵之桥

“循环日记”不像作文批改,要注重作文的框架形式,一篇作文批改下来,往往要用上一两周的时间,时间长,不能及时的反馈,当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循环日记”注重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是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表达情感,怎么想就怎么写,因此我评价学生日记的优劣。很少去注意学生的行文格式是否规范,而是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其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语言方面的缺陷,只作渗透性、点拨式的指导。这样批改时间大大缩短,反馈及时,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这样的批改方式,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空间,不急于拔高,给他们一个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写的日记多了,掌握的语言技巧也就多了,那种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也就能得以提升。再说。通过循环日记,老师们还可以听到学生很多心里话,比如:07年“五一”朗诵比赛我们班失利了,当时许多同学都哭了。我对于孩子的表现没有多做点评,这引起了孩子的不满,“连老师,我们失利了,您伤心,我们就开心吗?佩宜哭了,舒华也闷闷不乐,您就不能鼓励鼓励我们吗?我们很需要您的鼓励,您知道吗?”面对孩子的责难,我在她的日记上写道,“人生也是需要失败的,就当作交学费吧”;又如依林同学在《郭老师,我想对您说》这篇日记中写到:“老师,多年来的教育之恩我永生难忘,但您也要尊重学生的劳动,理解学生的心情啊!老师,别撕毁一颗爱戴您的心啊……”;当我心情不愉快时,就有学生写下“老师,我们愿意帮您走出心灵的沼泽地,相信我们。都会成为您的骄傲!”品读着孩子的日记,我就像走进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灵:在日记中,我与孩子们分享快乐,为孩子们解决问题,化解忧愁……在交流中,孩子克服了作文的畏难情绪,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也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也品尝着“亦师亦友”的乐趣。品读孩子的日记,犹如品读一本本好书。在愉悦中。与孩子一起回味童年的美丽,这不是难能可贵的吗?

总之,我觉得“循环日记”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值得提倡,它能“唤醒沉睡的心灵,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使学生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使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不断敏锐起来,也让学生感到了写作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总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着。”“循环日记”打开了孩子一扇扇心灵之窗,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在孩子的心潮上吹起波澜,吹出了写作教学的一片生机,也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

猜你喜欢
日记心灵作文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