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桑
《教育新理念》里有一句话:“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当今社会和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我认为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是指学生在教师呵护、启发、科学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佳状态。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呵护者和引导者
教育的艺术在于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学习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关注学生的交往特点,指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交往,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养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以使教育工作进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与做人的引领者和护航者。
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为什么上不好音乐课?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是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上好音乐课,不仅要备好课与授好课,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它可以亲如父母的疼爱,也可以诚如朋友间的率直,但它本身也带有一种别的交往方式所不具有的威严性、权威性和直接性,教师必须认识这一点并善加利用。例如:四年级的陈同学,他在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而且最调皮,每到上音乐课他都爱捣蛋,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反感与讨厌他。有一次,他在音乐课堂上又捣乱,我重重地批评了他一顿,从此他干脆不来上音乐课了。我经过侧面了解,得知他以前的成绩很好,但是前两年他父母离婚了,妈妈改嫁,爸爸到城里打工,他一个人跟爷爷在家,没人管他、疼爱他,他经常逃学去捡垃圾,用卖垃圾的钱玩电子游戏,结果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深深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接受不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了解原因后,多次找他谈话,关心他、引导他,渐渐的,他喜欢上了我,喜欢上了音乐课,经过努力,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好,还当上了班干部。因此,要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呵护学生、引导学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必须具有的能力与责任。
二、创设氛围,激活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内在兴趣是感悟音乐的最佳动机,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哪来?这是每个音乐教师面临的难题。教师在生活中要与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与顺畅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氛围,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设计形式多样、手法新颖的教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兴奋的状态中,从而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加深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快乐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我在教《红蜻蜒》一课中,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几种蜻蜒?它们有几种颜色?它们的生活习性怎么样?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有一种大蜻蜒,身子是黑中带有金黄色的,经常独来独往,飞行速度很快,专吃虫子和小生物。”有的说:“有一种小蜻蜒是紫色的。”有的说:“有一种蜻蜒是红色的,常常成群结队地低飞在水面上。”接着我播放音乐《小蜻蜒》,学生在美妙而动听的音乐中想起生活中的趣事,对蜻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想学唱这首歌的欲望。不知不觉中,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新鲜而又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中,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理解打好了基础。
三、教师要选择和创设科学的教学法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音乐教学是最具个性化的艺术教育之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育的艺术在于从学生出发。相对学生而言,尤其是相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并使之发扬光大。我们不可能用单一的方法去教育千差万别的学生,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是把原本不一样的学生变成毫无个性特点,相互没有差异的某种产品。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要求是统一的。对于教师而言,要认真学习掌握关于学生心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所以教师要选择和创设科学的教学法。我的音乐教学法是:课前指导预习,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初步感性知识,在预习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释疑启思,使学生对音乐认识能力、表现能力更上一层楼。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引导、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中积极参与,自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课后组织学生参加歌唱活动、演奏乐器活动、文艺汇演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音乐的机会,使学生在各种文艺活动中看懂、听懂、唱懂音乐,理解感悟到音乐技术所蕴涵的基本意义,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