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斌
“无论我在美国生活了多少年,取得了怎样大的成就,我依然是中国人。”这是全球化学工业界最高荣誉奖——铂金奖的获得者、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黎念之经常说的一句话。
今年77岁的黎念之原籍湖南省湘潭县,现为美籍华人,1932年12月28日出生于上海,他从台湾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63年获美国SIEVENS科技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后来转入企业界从事科技开发研究利用。
重大发现寓于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
对于化学试验,失败已是家常便饭,一项科研成果的出世,不知需要经历多少次的试验与失败,耗费多少时间与心血,更何况化学试验的枯燥也让这位年轻人不免心浮气躁。然而,每当此时,那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的话语便会回荡于黎念之的耳际
1963年,31岁的黎念之刚刚获得博士学位。一位年轻的中国人在美国取得了如此的成就,自然心花怒放。他开着新购置的车横贯美洲大陆,从东岸开到西岸,经过克罗亚多州时,突发奇想,决定拜访一下克罗亚多州立大学,因为他不仅听说那里有着美丽的校园,并且还拥有一批世界化学领域有着不菲成就的知名教授。
黎念之走进了这座美丽的校园。不知道怎的,他又萌生了另外一个想法,去见一下化学系的系主任。系主任是一位慈祥的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对黎念之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同意陪黎念之在校园里散散步。老教授和蔼可亲的态度让黎念之渐渐放松了下来,他壮着胆子问老教授,能否到他们系里教书?老先生并没有正面回答黎念之,依然和蔼地对黎念之说:“年轻人,坦白地跟你讲,在美国,你的成就需要比我们美国人大许多,才能让我觉得能够重用你。”老教授的话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们还谈了许多,但黎念之却唯独记住了这一句,正是因为这句话,黎念之便从此默默地比别人多付出了几倍的心血。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图书馆,在试验室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位年轻人忙碌的身影。两年以后的1965年9月28日,黎念之按照常规将油跟水两项放在一起,然后又放了一点表面活性剂。就在这时,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只见在水与油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圈子,这个小圈儿从水下慢慢地升了起来,经过油下的时候,居然能够凹起来一层非常薄的膜。
“我并没有在油跟水中间做这个膜呀?”黎念之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自言自语。一种更为强烈和奇怪的念头在他的心头升起。这个膜是不是可以拿来用呢?黎念之回想起来,在平常试验当中,他的导师乃至同事们似乎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这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惯常的实验,很多人都做过。然而作为科学家的特殊敏感性,让黎念之头脑里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个意外的重大发现。“寻常的试验往往会有不寻常的发现”,难道导师的话真的很灵验吗,难道我发现的这个薄膜,真的是因为表面张力的关系,才没有任何小孔吗?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因为他联想到,固体膜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它有一些小洞、小孔,而现在这个膜正好可以解决小孔的问题。黎念之的发现很重要,黎念之的试验成功了。他发现的这种不带固膜支撑的新型液体膜,可以制成乳状液,膜很薄且面积大,因此处理能力比固膜和支撑性液膜大得多,这一重大发现,使黎念之成为世界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后来,黎念之首次发表了关于液体膜的论文。这使得他在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再一次为大众所关注。同时,在化工专业领域也掀起了对这一新发明的研究热潮。经过三十多年的各方研究,液体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医药、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太空技术等领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0年8月15号,第一届国际膜学术大会在美国隆重召开,黎念之作为这次国际会议的主席,在大会上宣读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亲自发来的一封贺信,他在贺信里对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膜学术大会表示了祝贺,因为膜技术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作为华裔科学家的黎念之,带动和推动了世界膜学的前进。
浓浓的“家乡情结”
反渗透膜技术是黎念之研制出的一项重要成果,作为当今全球节能环保领域最高端的新兴技术之一,反渗透膜技术成为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等最好的技术手段,目前除大规模应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纯水生产外,还广泛应用于电子、石化、环保等五十多个行业。
然而,令黎念之院士深深忧虑的是,由于未能及时掌握膜生产的核心技术,目前中国仍有90%的反渗透膜依靠进口。“我不仅要给祖国母亲带来这项技术,还要让技术在这里生根、发芽。”2008年,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黎念之院士代表美国恩理化学技术公司向湖南中盐实业公司转移反渗透膜生产技术,不仅将规模化组织膜产品生产,双方还将在该项目启动六个月后合作成立一个世界级的膜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这个项目之所以落户湖南,黎念之院士表示,既有“家乡情结”的原因,也因为他看好湖南的发展。“我是湖南人,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事,湖南最吸引我们的是人才。”再是湖南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据我了解,‘两型中间一个是资源节约型,膜是在分离的技术里面用的能源最少的;这个膜是处理污水的,也可以去掉海水的盐分生产淡水,在环保方面来说是很有贡献的。”黎念之最后表明,“这个项目落户湖南以后,我和我爱人一定会常常回来。”
正是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的热忱,让黎念之院士长年致力于促进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中美两国化工界的交流与合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年年底,已是76岁高龄的黎念之院士又一次从大洋彼岸归来,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反渗透膜生产技术转移到家乡湖南,为祖国和家乡人民造福。“如果说我取得了小小的成功,那是因为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尽管旅居国外长达半个世纪,黎念之院士至今仍然维持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爱国情绪。
成功源于对中华文化
的热爱和坚守
有人说,黎念之的成功是典型的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相结合所致,但黎念之院士说他现在有很多做法是非常西方化的,因为他觉得东方人一般有些拘泥的习惯,西方人比较明朗,比较敢做敢为。用这样的态度在美国生活下去,是很符合美国人的精神。然而黎念之并不像现在的有些年轻人一样,完全的西化,他至今还是维持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与爱国情绪,这恐怕是他从小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关系。
黎念之院士常常说起,是鲁迅先生说,“好像中国人看到洋人的膝盖就软了,没有沾过尘土的灵魂经不起战斗,没有失过眠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句话给了他东方人的自尊,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几十年,黎念之院士最不愿看见的就是有一些中国人很不愿意把自己当作中国人,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变成美国人。
黎念之院士时常教导自己的孩子,并且也以身作则。他在管理~家大的化学公司时,实际上要管理很多美国人。在管理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国人时,他的做法是软硬兼施。在他的公司里有两位很资深的技术人员,平时总喜欢趾高气扬。在美国,一些美国人,看到他们的上司是一个东方人,心理上往往不会很服气的,认为东方人不如他们。这两位美国下属对他们的华裔上司特别不友好,而且工作成绩也非常差。公司里的许多华人和美国人都曾向黎念之院士提出,不能因为他们影响了公司利益,破坏了公司规矩。
当时黎念之考虑到,假定他们对自己很友好,干活不好,那反而容易处理。但他们对自己不友好,你去解聘他的话,恐怕会有负面影响,这在中国似乎不易如此办理。但黎念之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他非常美国化,敢做敢为,当机立断,不但解聘了他们,而且在公司召开会议,定下规矩,如有不尊重人、工作不努力者公司绝对不留。这件事过后黎念之发觉他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解聘了那两个员工以后大家都很服气,干劲反而高涨了。
黎念之先生的这种东西相融的文化思想与他极具突破力和创造力的创新精神一样,成了他人生中值得为人们所铭记的闪光点,也是他成功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