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青
一、把化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化学教学课标明确规定:“化学教学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术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见化学教学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性,也是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诚然化学与社会联系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决定它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断探索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学好化学首当其冲的是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而化学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有机结合起来联系得具体、贴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身边,浓厚的兴趣油然而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机、探究动机,思维也变得更敏锐,在学习中就更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问题,学习会积极、主动、认真,又能很好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协同进行,学生学习化学时就会觉得不单调、枯燥,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化学与生产知识的联系
初中化学比较侧重于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由于化学生产过程所涉及知识面广,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复杂,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受知识水平限制,故不宜讲的太多、太广、太深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清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明确化学概念、理沦和化学事实与化学生产的联系和应用,至于化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就不必要向学生讲解,让学生粗略领悟就行。
2化学与日常生活知识的联系
初中化学对学生身边常发生的生活现象联系较少,这是学生觉得学习化学用途不大、枯燥无味、厌学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化学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来源于生活,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日积月累而获得化学知识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好策略就是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发掘生活中的化学事实,强化化学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从身边的化学事实获得知识,再将知识通过吸收、记忆,并能运用知识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积极思考
教学中普遍采用比较法、理解法、网络法、启发式、设计题型等策略去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然而学生多数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因此,他们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学生的思维、智力、素质不能明显提高。针对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启发学生“要学——学会——会学”,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遭理、所以,教学中最好的策略是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积极=思考,重点是培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自发性、积极性,让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也得以提高,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多数并不乐意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中下层生。而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多思善疑,没有思考当然没有疑问,就不敢提出问题,教学就难以对症下药,就无法采用相应的教学措施、策略。可见,在教学中就应当启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一提出,脑筋就会动起来去思考、探究。针对中下层生提出问题少,笔者采用的策略是提醒引起注意、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站起来提问。鼓励尖子生提出问题带动中下层生模仿、鼓励学生敢对课本或教师大胆质疑提问。
2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任何化学实验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它是学生获得化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若是善于观察,他们的思维就会启动,许多化学问题也会在观察过程中得到解决;尤其要启发学生关注每一个现象,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观察,特别是细微的现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演示稀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铁锈消失了、铁钉变光亮、溶液也由无色变为黄色,特别让学生注意到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微小的气泡,气泡是什么呢?有了问题学生就会思考、探究,弄清反应的实质。
3教会学生要学会总结,掌握知识的结构
思考是用大脑对信息筛选、过滤、综合的过程,思考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随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向思考要结论,思考的目的就是要得到结论。所以要教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随时进行归纳、总结,把思考的结果固定下来,让学生初步学会总结化学知识的结论和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应用。那么,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某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地位,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将局部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能运用整体的知识去深刻理解局部知识;让学生自我小结,把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网络化,通过理解、推导、联想、识记,逐步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得出规律和知识体系,弄清知识结构,又善于去指导新知识的学习。这种策略在讲授元素化合物时最常用。
4教会学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不断思考
思考本身是一个连续不问断的过程,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可能想到所有的答案,即使想到了答案也不一定准确。或许会出现更多的意外。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不断思考,不经思考的问题告诫学生不要贸然回答,而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缜密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