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育红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新理念下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的培养。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为什么水往低处流?”“苹果熟了会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对这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质疑,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大力提倡学生争辩。例如,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等等。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通过质疑、辩论、释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创新技能
1诱导学生大胆猜测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现象,猜想光是不连续的,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提出了光子学说,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牛顿由“地球吸引苹果落地”猜想到星球间也存在引力,进而猜想“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引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征物理教学中除了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运用猜想进行科学论证。
2培养学生设疑能力
创新思维从疑问和好奇开始,一方面,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设疑诱导上下工夫,麦克斯韦从电生磁、磁生电的现象,想到了电与磁的统一性,进而发现了电磁场;瓦特看水蒸气冲开壶盖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气机。假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使学生有先人为主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致另一方面,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显本领,例如,奥斯特通过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第一次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某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例如,在本学期的探究性学习中,我为学生提出“探究电话的原理和发展”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自已研究,再由小组提出问题,最后通过讨论去解决,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来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新的创意。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维。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于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这样当用到势能,在头脑中就会有系统的联想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直觉思维,面对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理会,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法、极端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
4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例如,电学知识学完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个小型电动机。町用现成的零件组装,也可用废旧物品自己设计组装。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其转动得最快。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大量的小制作,如针孔照相机、抢答器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历史上很多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和一些科学家,往往从小就爱摆弄玩具,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总结、概括和描述物理现象的概念或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要注意自己在教学中角色的改变,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