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向宿迁市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

2009-07-29 07:11管建飞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6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对策建议问题

周 伟 管建飞 吴 同

摘要:苏州市和宿迁市作为江苏省内经济最发达和最落后的地级市,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向宿迁的产业转移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在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问题;对策建议

1苏州市向宿迁市产业转移的概况

从2001年开始,大量的苏州企业北上进入宿迁市投资设厂,主要是工业企业。特别是在2006年下半年以来,苏州企业更是强势进入宿迁市,与浙商共同成为对宿迁投资的主体。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引进500万元以上南北产业转移项目1987个,总投资608.8亿元,实际投资额275.7亿元。其中,苏州的产业转移项目310个,总投资额181.9亿元,到账资金63.3亿元,累计新增税收2.13亿元,带动就业16.6万人。见表1。

2苏州向宿迁产业转移的存在问题

2.1苏州向宿迁产业转移外推力不够,转移产业的层次依然较低。

苏州对转移产业外推力不足,突出表现在发展高新技术的核心能力欠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升级受阻。虽然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被誉为“国际制造业基地”,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九大科技基地之一。然而,在苏州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地表现在苏州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仅处于价值链分工的底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苏州仅是跨国公司产品的加工组装基地。这就使得苏州缺乏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基础,这样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阻,形成对目前产业结构的依赖,缺少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

2.2宿迁市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仍显不足。

在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整体投资环境仍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进一步挖掘潜力。一是面临土地指标紧张的压力。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土地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南北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2007年宿迁经济开发区引进转移项目71个,协议利用资金138.84亿元,需要用土地5000多亩,可用土地指标只有700亩, 2008年已进区项目15个,协议利用资金 55.46亿元,需要用土地 4000 亩,但全年可用土地指标仅为500亩。在手土地指标数量、土地新指标申请进度严重滞后于项目发展转移速度和要求。二是面临用工日趋紧张的压力。高素质劳动力欠缺,劳动力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造成宿迁市劳动力的结构性紧缺,给企业用工带来了一定难度。如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数量很大,而宿迁市普通劳动力大量剩余,经培训合格的熟练工、技术工却非常紧缺。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及工人工资不断上涨,宿迁人力资源成本越来越高,与苏南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力逐渐削弱。

2.3宿迁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比较比较高,负担偏重。

宿迁市为了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影响了宿迁自身的利益,带来沉重的负担,可以分为有形的成本和无形的成本。一方面,有形的成本体现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上:在土地优惠政策下,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土地减少很快,特别是对一些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更为明显;在税收优惠政策(五免三减)下,税收只见指标,不添实力,阻碍了政府财力的增长,进而影响了政府的公共支出,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支出。另一方面,无形成本体现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土地、水、电、农产品资源的大量低效使用;工业对宿迁的生态环境的一定影响。

2.4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干预太多。

南北共建开发区是地方政府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为加速产业转移进程、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由对口挂钩合作的地区主动进行的一种政府行为。然而,在苏南、苏北对口挂钩帮扶五市之间进行的南北共建开发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干预太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扰乱市场运行机制的行为,干扰了企业自主投资行为。如在目前南北共建开发区运行过程中,江苏省政府对对口市之间每年产业转移行为规定规模任务,地方政府为完成规定任务,对产业转移进行“拉郎配”,甚至在招商引资中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指标,造成只见指标,不见企业的荒唐现象;地方政府资助开办的针对对口市的开发区,为了让目标企业投资入区,不惜动用各种人际关系,而且给与各种过多的政策优惠,使一些本该淘汰的产业生命力得到延续,不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3促进苏州向宿迁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3.1苏南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其外推力。

增强苏南地区产业转移的外推力,一方面要加快苏南地区产业升级,促进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产业的分类指导与调节,增加产业转移的“压力”,并在此过程中提供政策援助,使产业转移能够顺利进行。

3.1.1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自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苏南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国际现代制造业基地,就要充分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不仅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产业经济的增长,更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基础性、支持性作用。

3.1.2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苏南地区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通过将区域支柱产业纳入国际产业分工来促进产业升级;(2)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3)加大科研力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3.1.3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分类指导与调节,制定产业转移的援助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要素市场不够发达,劳动力、资产、产权的转移存在障碍,信息的不充分甚至失真也会阻碍资本的顺利转移。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苏南政府应制定产业规划,发布产业目录,进行信息支持,加大对产业调整的指导。在资金援助和劳动力安置方面提供帮助,制定产业转移的援助政策。对于衰退型产业和膨胀型产业,允许其进行资本加速折旧,同时政府也通过立法规定有关产业停产、限产和停业的标准及原则,为其提供财政援助和信用保证。在劳动力安置方面,政府可以提供信息指导,实行就业培训,实施再就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服务力度,促进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3.2增强苏北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竞争力。

3.1.1推进产业积聚,大力提升产业转移层次。

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宿迁市在大力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带动能力、资源利用和生态影响,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挑商选资的转变。

3.2.2围绕完善配套,夯实载体基础,着力提高园区共建水平。

宿迁市与苏州市挂钩共建6个工业园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宿迁市利用外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是夯实载体基础;二是形成共建合力;三是创新运行机制。

3.2.3围绕优势互补,推动互惠共赢,积极探索合作新空间。

南北挂钩合作是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基础上的新型合作关系。要发挥两地的自身优势,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本为纽带,寻求合作新空间,最大限度地放大两地合作的“桥梁效应”。 一是加大干部培训和交流力度;二是加强劳务合作;三是建立对口挂钩联系制度。

3.2.4水平提升,强化高效服务,有效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从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外来资本在看重商业成本的同时更看重投资地产业投资整体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而且,随着欠发达地区的商务成本的不断上升,投资环境的决定作用将愈发突出。一是优化产业投资整体环境;二是改善投资软环境;三是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四是提供最优的政策支持;五是积极争取江苏省委、省政府相关优惠政策。

3.3创建完整、系统的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制。

根据江苏省的区域特征,目前区域产业转移运行机制的特点,积极构建新型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在充分重视企业的区域产业转移主体的基础上,一方面重视加强区域产业转移双方能力的建设。苏南地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产业转移的推力,苏北地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增强对转移产业的拉力,二者都通过要素市场作用于企业;另一方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3.3.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核心是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最重要是要对二者进行定位: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主体,也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其是否转移、转移何处、如何转移的决策应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得干预。政府要做的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政策服务,提供适宜产业区域转移的市场环境,扮演好区域产业转移服务者角色。

3.3.2构建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构。

可在逐步剥离行政职能的基础上,将苏北办改造为区域产业转移各参与方参加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制定完整系统的区域产业转移援助政策体系,对区域产业转移进行调节、指导。

3.3.3制定系统、完整的区域产业转移援助政策体系,为苏北办进行调节与指导区域产业转移提供政策依据。

其核心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对各类型产业(鼓励类、限制类、关停类等)作详细的分类指导。同时,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迁移寻求合适区位,为地方政府吸引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二是成立区域产业转移援助基金,对符合区域产业转移条件的产业、企业区域间转移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劳动力安置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如再就业、职业培训,提供社会保障等手段积极协助企业安置受产业转移影响的劳动者,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3.3.4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

企业区域转移表现为要素区域间的流动。因此,要促进相关企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构建统一的区域要素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要重点建设市场化运作的人才、资本、产权要素市场,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实现各区域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

参考文献:

[1]安宇.江苏省区域经济战略演进与空间组织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5(1).

[2]郑燕伟.产业转移理论初探.经济问题研究,2000(3).

[3]陈计旺.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生产力研究,1999(3).

[4]刘朝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发展战咯选择.经济学动态,2002(4).

本文是2008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政府扶持下的南北产业转移模式调查研究——以苏州、宿迁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57315412。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对策建议问题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