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中的几位法国汉学家

2009-07-29 10:00姚伯岳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汉学国家图书馆胡适

姚伯岳

摘要《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一书中,对现代几位重要法国汉学家杜乃扬、戴何都、马伯乐、伯希和、戴密微的注释失之漏略。有鉴于此,该文对上述诸人分别立传,力求比较详细、准确地叙述其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以及各人与胡适、王重民先生的渊源关系,以弥补该书相关注释的缺失。

关键词《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杜乃扬戴何都马伯乐伯希和戴密微胡适王重民汉学家法国汉学国学

2009年4月2日,在北京大学勺园7号楼301室召开的《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的编辑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了该书的出版意义,缅怀了胡适、王重民先生之间令人感动的学术交往,盛赞两位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

北大社科部部长程郁缀教授指出,书中所收的这些书信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和线索,希望学术界充分利用这些书信,写出一系列相关的学术文章,将胡、王二先生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北大信息管理系老教授白化文先生则进一步指出了书中注释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在再版时予以补正。

在白先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意见,是关于本书“续编”的第一篇书信《吴光清、王重民致胡适(1942年6月9日)》的。白先生指出问题的这段书信原文是这样的:

戴密微乘春假之便,到瑞士省亲,乘机来一信,称伯希和、Maspero,Robert Din Rootms,Dolleans女士等在巴黎都好,惟都老了许多。该条注释是这样的:

法国人名,三人生平不详,应该都是和胡适

也有过交往的法国学者。

白先生在会上明确指出,这三个人都是重要的法国汉学家,他们的中文名称分别是马伯乐、戴何都、杜乃扬,而且戴何都的法文姓名也拼错了,应该是Robert Des Rotours。

白先生的话真如醍醐灌顶,使我们茅塞顿开。因为一旦说出这些人的中文姓名,我们立刻就知道这都是些多么重要的人物!作为该书的副主编,我对此条注释的轻率和粗疏深感惭愧,特写作此文,以补前愆。下面我就按照上述这段书信原文中提到的5个人名的相反顺序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与胡、王二位先生的关系。

一、杜乃扬(Marie-Roberte Doll6ans)

经白化文先生向中国国家图书馆高娃女士查证,以及我本人向法国国家图书馆罗栖霞女士征询,在获得她们的认真查找资料特别是罗女士的精确翻译之后,我们获知关于杜乃扬女士的如下生平情况:

杜乃扬(1911—1972),原名为玛丽一罗白尔特·忉雷昂(Marie-Roberte Doll6ans),1944年结婚后改随夫姓,全名为玛丽一罗白尔特·吉尼亚尔(Ma-fie-Roberte Guignard)。1911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圣埃蒂安城。高中毕业后,进入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院学习,并获得中文和日文文凭。1930年至1933年,在法国培养图书馆员的著名大学法国宪章学校攻读图书馆技术学位的同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印刷文献部义务工作,先后师从著名汉学家伯希和、马伯乐、戴密微。1934年秋,国立北平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互相交换馆员,中方派王重民到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东方分部编纂中文写本目录,法方则派杜乃扬到国立北平图书馆外文部编辑法文图书目录。杜乃扬女士在北平图书馆工作期间业绩突出,其才华得到代馆长袁同礼的欣赏,因而原定两年的交换时间得以延长,使她在北平图书馆一直工作到1939年初,为扩充该馆的法文图书收藏继续做出贡献。

杜乃扬在中国生活了4年多时间,中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在中国参观了很多大型图书馆,游览了很多名胜古迹,并有机会去日本和朝鲜旅游。

1939年2月,杜乃扬回到法国,担任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东方分部图书馆员,负责管理东方写本馆藏。当时王重民先生尚未离开法国国家图书馆,所以他们二人有过一段短暂的同事关系。

杜乃扬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在她的带领下,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先后编辑出版了馆藏埃塞俄比亚书目、高棉书目、梵文书目,以及特别重要的馆藏伯希和敦煌文献目录。同样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961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终于建成了东方学阅览室并对公众开放。

杜乃扬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曾经成功举办了许多展览,如1948年的“历代文字与图书展”,1951年的“国家印刷局图书艺术史展”,1961年的“泰戈尔文献展”等。她还撰写了一些相关学术著作,如1958年出版的由L.费弗尔和H.J.马丁合著的《图书诞生》一书,其中《中国印刷术》一节就是由杜乃扬撰写的。

1966年,杜乃扬在巴黎大学汉学高等研究学院兼课,讲授法国国家图书馆中文藏书课程。她还曾在法国广播电视上介绍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中文馆藏。

杜乃扬代表法国国家图书馆多次出席国际东方学研讨会,如:1954年的剑桥会议,1957年的德国慕尼黑一马尔堡会议,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1967年的安阿伯会议,1971年的堪培拉会议。

杜乃扬的学识得到多方面的承认,她是法国亚洲协会理事会理事,还曾荣获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法国棕榈学术骑士勋章、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1972年,杜乃扬因病去世。《法国图书馆杂志》1972年第4期刊登有《玛丽一罗白尔特·吉尼亚尔(杜乃扬)夫人讣闻(1911—1972)》,介绍了她的生平事迹。

二、戴何都(Robert Des Rotours)

王重民先生在信中提到的另一个法国人RobertDes Rotours,也是一位重要的法国汉学家,他的中文名叫戴何都,也有人音译为罗特瑞,或罗都尔。戴何都1891年7月19日生于阿弗兰城堡,1980年11月7日死于伊夫林省的维罗夫莱。

戴何都家族早先是诺曼底贵族世家,后移居北方。戴何都的兄弟和父亲、祖父以及曾祖父分别担任过阿弗兰的市长、省议会议员和众议院议员。他先在里尔市的耶稣会中学学习,后进入巴黎政治学院继续学业并于1911年毕业。1911年10月,他前往柏林学习德语,并于1912年6月回到法国,同年10月入伍,后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军队服役期间,他开始学习汉语及中国历史。1920年6月,他获得了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院的毕业证书。1920年12月2日至1922年11月4日将近两年的时间,他是在中国度过的。1927年,他获得了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的毕业证书。1933年10月14日,他从威尼斯起航再赴中国,1934年1月10日,经西伯利亚大铁路回到巴黎。当年秋天王重民先生赴法,在法期间与戴何都建立了私人友谊。

1945年,戴何都继伯希和之后担任法国汉学研究所(IHEC)所长。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59年该所归并到巴黎索邦大学,由韩百诗(Louis Hambis)担任

所长,戴何都任名誉所长。1976年,戴何都获得比利时汉学高级研究会荣誉会员头衔。

戴何都是唐史研究专家,他的汉学研究论著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如:《中国唐代诸道的长官》(《通报》第25卷,1927年),《(新唐书)选举志译注》(巴黎,1932年),《(新唐书)百官志、兵志译注》(莱顿,1947年),《安禄山史事》(巴黎,1962年),《庞勋叛乱》(《通报》第56卷,1970年),《玄宗皇帝的统治》(1981年),等等。

三、马伯乐(Henri Maspero)

王重民先生在信中提到的第一个法文人名Maspero,中文名马伯乐(音译马斯佩罗,旧译马司帛洛),更是鼎鼎大名的法国汉学家。

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重要学者。1883年12月15日出生于巴黎,其父加斯通·马斯佩罗为法国著名考古学家,曾任埃及文物局局长。马伯乐于1903年随父前往埃及,在那里完成了论文《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的财富》,因此于1904年获得历史学和地理学高等文凭。此后他开始学习中文。1907年从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院毕业,1908年被任命为法兰西远东学院实习研究员,同年3月抵达越南河内。1908年11月至1910年6月、1914年3月至8月初,曾两次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4月马伯乐应征入伍,1919年3月退伍复员,返回越南。1920年自河内返法,继承其师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任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和文学主讲。1936年2月1日,马伯乐被聘为碑铭与美文学院(Acad6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nes—Let—tres)院士,1942年12月23日当选为该院副院长,1943年底当选为院长。1944年任法兰西学院文学部会长。1944年9月马伯乐夫妇被德国盖世太保以“恐怖活动嫌疑”的罪名关进集中营,1945年3月17日马伯乐在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被残害致死。

马伯乐的汉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遍及语言、历史、宗教和敦煌学。早在1920年,他便撰写出版了《唐代长安方言考》一书。1927年他又出版了《古代中国》一书。他还发表了许多汉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他的大量遗稿后来经由他的弟子和同事戴密微整理,以《关于中国宗教和历史的遗稿》(三卷本)为名出版。1971年,该书第二卷由其另一名弟子康德谟教授重新整理,以《道教与中国宗教》为名单独出版。康德谟在该书序言中说:“马伯乐的最大的功绩就是对于道教,这样一种难于理解的宗教,给予了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且向着这个方向开拓了道路”。

在敦煌学研究方面,他继沙畹整理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卷子及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汉文文书,完成了《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得汉文文书》。

马伯乐与胡、王二人也都有交往。马伯乐的道教研究对胡适影响很大,胡适在1942年秋卸任驻美大使之后,首先想要着手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道教史的研究,后因为苦于图书文献资料的缺乏才不得不暂时搁置。

四、伯希和(Paul Pelliot)

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以曾大量掠取敦煌卷子而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公平地讲,伯希和也确实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汉学家。《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中对伯希和的注释过简,也没有注出他与胡、王二人的关系,显然是一个遗憾。

伯希和1878年5月28日生于巴黎,先入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转到国立东方语言学院,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师从沙畹等人学习。1899年成为越南河内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1900年改名为法兰西远东学院)的资助生。1900年在北京期间曾亲历使馆区抗击义和团的战斗,随后返河内远东学院任教。

1905年,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中亚考古新发现的消息传入欧洲后,伯希和受法国碑铭与美文学院和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的委派,进行中亚考察。掠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文献。特别是1908年2月到5月,继斯坦因之后,他又攫取了敦煌写卷的精华部分数千卷以及幡幢、绘画等文物。重返河内后,从事初步整理工作及考古报告。1909年复至北京,曾与直隶总督端方研讨考古问题,并就罗振玉、王国维等商榷敦煌写本研究计划,自此为中国学者所认识。

1911年法兰西学院特设中亚历史考古学讲座,聘请伯希和主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伯希和奉召入伍,并于1916年奉派至北京法国使馆任陆军武官次官。1921年被选为法国碑铭与美文学院院士。1935年出任法国亚洲协会主席。1940年在葛兰言死后继任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1945年10月29日病逝于巴黎。

伯希和精通亚洲各种语言,注意版本校勘及新史料的搜求应用,在其主编的国际远东研究权威刊物《通报》杂志等书刊中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和短文,涉及的题目极为广泛,对中国目录版本、语言文字、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通以及边疆史地等领域,都有研究论述。他与其师沙畹合撰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是摩尼教研究中的名篇。他的《十五世纪初中国的伟大海上旅行》一文,从典籍流传和版本考证方面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作了深入的考证。伯希和的遗稿由其弟子编辑为《伯希和遗稿丛刊》,已出版的有《元朝秘史》、《金帐汗国历史注记》、《马可波罗游记诠释》、《卡尔木克史批注》、《西藏古代史》、《中亚及远东基督教徒研究》等。但仍有许多未发表,其目录见日本《史学杂志》第89编10号(1980年)。其在敦煌学方面的主要著述有《甘肃发现中世纪的文库》、《伯希和所获敦煌写本目录》。他还将所摄敦煌壁画照片编为《敦煌石窟图录》全6册(1920—1924),并与羽田亨合作,出版了汉文《敦煌遗书》(第一卷)(1926)。

1926年8月,胡适为出席中英庚款委员会赴欧,曾专程拜访伯希和。他在8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他(指伯希和)是西洋治中国学者的泰斗,成绩最大,影响最广。我们谈了两点钟,很投机。”伯希和并亲自陪同和引荐,带胡适进入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写本书室看敦煌卷子。胡适在此历时近一个月查找禅宗史料,并与伯希和有过几次关于禅宗史和敦煌卷子的详谈。胡适建议中国学者参与巴黎、伦敦所藏敦煌写本的整理和分类编目,并指出伯氏所编目录有不少错误。伯希和对此均表示接受。后来王重民先生赴法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编目,与当初胡适对伯希和的建议应当不无关系。

此后胡适与伯希和的交往持续了10余年,多次会面,1938年7月赴法,还与伯希和见了最后一面。但伯希和于中国现代学者中,最服膺的是王国维和陈垣。王国维死后,他在《通报》撰文悼念,称之为“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

富的博学者”。1933年伯希和来华访问期间,也在很多场合表示,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垣两人。视甚高的胡适或许对此评价不以为然,因为从此以后他对王国维的著述屡有质疑。1943年春,胡适在纽约初作寓公,即为王国维《汉魏博士考》一文作跋,欲摘其误,并进而写成一篇《两汉的太学》。后来受王重民先生的影响,治全(祖望)、赵(一清)、戴(震)《水经注》案,也一再指出王国维的论证错误,证明其动了火气,未能严守科学方法。有学者指出,胡适于《水经注》的一段公案如此注意,竟至投入10多年时间研究,与伯希和的这一评价也有很大关系。

伯希和与王重民先生也有一段渊源。1933年初,伯希和访华期间,与国立北平图书馆达成交换馆员协议,中方派王重民赴法整理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法国国家图书馆则派杜乃扬女士来华为北平图书馆藏法文图书编目。王重民先生在巴黎将近5年,不仅编制了有关敦煌遗书的详细目录,而且抄录了很多卷子,摄制了大量胶卷,其间伯希和尽力给予指教帮助。1939年王先生离开法国之前,往谒伯希和,询以敦煌文献及回鹘史事数则。伯希和则出示其当年记录的敦煌壁画题记,与王先生认真探讨了这批珍贵史料的整理出版问题,二人谈得甚是投机。伯希和记录的这些敦煌壁画题记后来以《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为名出版,成了今天研究敦煌石窟的重要资料。

五、戴密微(Paul Demi6ville)

最后要讲到的是将这些人物联系到一起的戴密微。

戴密微(Patti Demi6ville,1894—1979),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重要学者。1894年9月13日生于瑞士洛桑。1914年在巴黎索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次年进入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院和法兰西学院,师从沙畹,学习汉语和梵文,同时学习日文,1919年毕业。1920年赴河内法兰西远东学院工作。1921年6月至1922年1月间,由法兰西远东学院派遣赴北京考察。1924年至1926年受聘为厦门大学教授。1926年7月至1930年,在日本东京日佛会馆任研究员兼馆长。从1931年开始,戴密微先后执教于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院、巴黎索邦大学和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法国汉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1940年葛兰言因德军入侵愤郁而死,1945年马伯乐卒于纳粹德国集中营,随后伯希和也不幸病故。三位有影响的法国汉学大师先后弃世,给原处于鼎盛状态的法国汉学造成了巨大真空。这一真空由于戴密微的继起而得以填充。他以丰富的汉学知识和坚强的意志,力排万难,为法国汉学在战后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法国汉学界新一代的领袖人物。1946年,戴密微继马伯乐之后任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直至1964年退休。他还接替去世的伯希和长期担任了《通报》的主编。戴密微一生所获荣誉极多:1951年当选碑铭与美文学院院士,1959年担任院长;曾先后获得比利时卢万大学(Univemit6 deLouvain)、意大利罗马大学(Universit6 de Rome)、荷兰莱顿大学(Universiteit Leiden)名誉博士;他还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School 0f African an o-riental Studies)、英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0f A—sian Studies)、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的通信院士,日本东洋文库、日本科学院的名誉院士。1979年3月23日戴密微在法国逝世。

戴密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兴趣广泛,是一位难以逾越的学问大家。他通晓与汉学有关的各种语言,如汉文、越南文、日文、梵文、藏文、俄文以及其他欧洲语言,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他对于清代思想家如颜李学派、戴震、章学诚等人的研究在欧洲无人可比。他一生著作宏富,所撰专著、论文及书评多达300余种。早在日本讲学期间,他就主编了大型佛教百科全书《法宝义林》;他对许多佛教经典进行了精密的研究,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戴密微佛学论文选集》、《吐蕃僧诤记——印度和中国佛教徒于8世纪有关禅的一次大辩论》等书中;他还将一些重要的中文佛经如《临济语录》、《六祖坛经》等翻译成法文。在道教方面,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庄子》和历代《庄子》注释的分析和研究上。在汉学和法国汉学史方面有:《戴密微汉学论文选集》、《法国汉学研究史简述》、《亨利·马伯乐》、《亨利·马伯乐与汉学的未来》等。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他主编出版了法文版的《中国古典诗歌选集》,此外他还搜集、翻译和注释中国古代的临终诗作数百首,编成《中文临终诗》一书出版。戴密微对中法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重民先生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工作期间,戴密微始终是其最亲密的研究伙伴。1934年至1939年,在王先生的协助下,戴密微对伯希和于1909年藏入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卷子进行了全面的阅读了解,并从中辑录敦煌变文和敦煌曲子词。最终与饶宗颐合作,完成了在国际敦煌学研究上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巨著——《敦煌曲》,1971年作为《巴黎所藏伯希和敦煌资料丛书》第二种,由法国国立科学研究院出版。王重民先生回国后编纂《敦煌曲子词集》(195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和《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应当与戴密微当年在此方面的浓厚兴趣有很大的关系。

六、结语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法国人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汉学研究中,法国的汉学家占据了核心地位,起着领军作用。王重民先生在法国期间,结交了法国当时第一流的汉学家,进_步加强了中法两国之间的汉学研究交流,作用至为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中法学术界之间几乎中断了联系,西方汉学研究的中心逐渐移向美国。《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一书中所收书信,起始于1939年3月29日,截止于1948年12月2日,基本是从王重民先生终结其在巴黎为期近5年的交换馆员生涯、准备动身到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整理中国古籍,一直到王先生完成在美国的使命,回国到北大创办图书馆学专修科这段时间。王先生1942年6月9日致胡适信中提到的上述5位法国汉学家的一段话,正好为我们开启了认识王先生在法国这将近5年生活经历的窗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在被你不小心忽略了的事物后面,常常是一个精彩的世界!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新馆舍于2008年12月投入使用,计22508平方米,迎校门而立。馆名由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于1984年题写。建筑造型为“穹庐顶式双子座”,具有美好寓意:融天地之灵气,汇入 人文之精华,步知识之阶梯,登智慧之殿堂,用责任与品质追求服务的美丽。新馆依据大开间、同荷载、同层高、同柱网的原则进行设计,分办公、阅览、多功能、研究四个功能区,开展藏、借、阅一体化服务。

该馆秉承“周到、和谐、奉献、进取”的馆训,推行“精细化服务”,提出了“立体图书馆、书香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和谐图书馆”的发展愿景。拥有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电子图书80余万种,拥有26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了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NSTL、CASHL文献传递系统。该馆举办的“大学生读书节”和“中工诗会”、开设的必修课“信息检索”广受读者欢迎。该馆的馆徽、创作的馆歌《我们是光荣的图书馆员》具有良好影响。

猜你喜欢
汉学国家图书馆胡适
《胡适》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