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
在重温《告台湾同胞书》的时候,我注意到以下两句話,并思考它的深层含义,我想,这对于探讨“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应当有所启发。
第一句话是“今天是1979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
“我们”指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诸位”指的是台湾同胞。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的是大陆人民,而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是平等的关系。那么代表台湾同胞的应当是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对应的台湾民意机关,这二者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
第二句话是:“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
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台湾当局”是相对应的,是商谈对象,自然是平等关系。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承认“台湾当局”的存在,并且准备以台湾当局为对象进行谈判。换言之,当时讲的“一个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台湾当局在内。
这是当年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也是我对《告台湾同胞书》这两句话的解读。
以上情况表明,早在1979年大陆方面就已经承认了“台湾当局”,并且提出“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充分表达了善意。
可是,台湾当局却没有善意的回应,直至1987年11月蒋经国去世前,仍然强调“政府一贯的政策是坚持反共立场,不与中共接触、谈判,决不妥协”。1992年我去政治大学国关中心时,要求参观他们的资料室,林碧炤主任问我想看些什么。我说,我只想知道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匪情研究”改成“中共研究”,结论是,在蒋经国去世以后。
后来,两岸的态度都有一些变化。大陆曾经提出“党对党谈判”,台湾方面不接受,结果双方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作为“白手套”。后来又有“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接着出现“九二共识”。大陆曾经提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台湾则回应以“阶段性的两个中国”。后来李登辉干脆提出“两国论”,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不可能有善意的回应,只能是互相对抗、互相“惩罚”、互相“抬价”,远离了原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走出了一条曲折的路。
尽管双方仍然以“大陆当局”、“中共当局”以及“台湾当局”、“民进党当局”、“国民党当局”相称,但对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则有明显的分歧。是“国”与“国”关系,还是政府与政府的关系,还是地区与地区的关系,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个争议尚未真正开始,只好暂时搁置。
经历较长时间的曲折,现在两岸关系终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过去无法获得的共识,现在有可能获得,大家都应当珍惜这个机会。
经历过曲折,回过头来看看“原点”,才会感到它的可贵。
回到原点,并不是倒退,也不是停滞,而是回到善意,回到平等,才能重新出发。
所谓政治关系,应当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两岸之间的政治关系经过这些年的“折腾”,已经成为一个难题、可是,如果不能做出双方可以接受的定位,很多问题就难处理和解决。大家都知道,两岸政治关系要明确定位,绝非易事。因此要先对“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的探讨”。
我想,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在国家尚未统一前的政治关系”,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特殊情况下的关系,并非终极定位。只要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要符合两岸人民利益,只要双方可以接受,先给予“阶段性的定位”也是可取的。
二是目前只是“展开务实的探讨”,因为难题的解决并非短期内就可以达成,需要“探讨”,而且是“务实的探讨”,这就需要时间,并不像有人说的大陆要打破台湾方面“先经济后政治”进程设定,急于开展政治谈判,或说“政治谈判已经提上日程来了”。
现在两岸沟通渠道顺畅,什么问题都可以商量,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明明白白地提出来,以便得到对方正式的答复,这样才能避免误判和误解。如果两岸都能坦诚相待,互相以善意回应善意,我相信即使是像政治关系这样的难题,终究会得到妥善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