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进
摘要:装饰雕塑是介于艺术与建筑之间边缘重合的一门既独立又依附的种类,它可以作为艺术主体,其形式映象所振动的美感脉冲,迫使人们对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含量,提升了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亮点和作用。时代性决定了装饰雕塑的内容与形式,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关系。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装饰雕塑;审美属性;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J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21-02
装饰雕塑是介于艺术与建筑之间边缘重合的一门即独立又依附的种类,也可以说是跳动于两者之间的乒乓。为艺术史来说,它可以作为艺术主体,显现其美感和历史地位,从纯粹美学的视角,它的形式映象所振动的美感脉冲,迫使人们对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含量,提升了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亮点和作用——成为美奂绝伦的经典,其审美基因衍续,传递了数千年。但作为建筑史而言,只是整体建筑包容的一个精粹,只是建筑属性和空间需求的产物,它必须为建筑空间所内含的人类某种活动服务。它是建筑包装的一种修饰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图解说明了建筑的属性和内涵,为建筑空间营造所需的氛围。当它再次步入建筑的环境和空间时,它不再是建筑功能需求的俘虏,而建筑的环境和空间都要为它提供展示自己理念和个性的场所,由此,人们也就明白了装饰雕塑和艺术雕塑和泾涓,也明白了装饰雕塑的重要取向——功能性。
装饰雕塑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它是整体建筑和环境景观的一部分,其作用就是用艺术的形式来装饰和美化建筑体和环境空间,由此提升建筑景观的文化口味及格调。因此装饰雕塑的题材和创意自然要受制于建筑内容和环境景观需求的约束,同样装饰雕塑的形式表现和材料选取也要受到整体建筑形式和环境景观空间表达的限制,所以说装饰雕塑是一门限制性的艺术。
装饰雕塑是在限制和无限之间摆动的指针,它既受制于建筑磁场的引力,而又努力地沿着艺术惯力方向前行。因为艺术的精神是自由无限的,这就要求装饰雕塑家在有限的空间去完成无限的扩张和延伸,其动力就是人类无限的创造力和精神需求,但它并不是在有限的建筑中去盲目随意的发挥,那样只会损坏建筑与雕塑的和谐统一。而是像质子一样渗透物质,无影无形地飞越无限,正像中国画论常说的“画在画外”,做到“墙里秋千墙外笑”。在有限的空间中去充分地表达显示无限的意味。由此来改变建筑空间的视觉定向,予建筑空间以心理联想,进一步揭示和深刻建筑的主题思想和内涵。加重建筑的文化含量,使无言的建筑成为有言的生活史话,浓缩一个时代的形象,并予建筑以某种象征,只有这样才能伸张开装饰雕塑的美感触角。
装饰雕塑的审美由三点联结而成,即:审美标尺(观念主体)→审美媒介(视觉、触觉)→审美对象(现实客体)。
审美标尺也就是审美准则,它是经验提炼出的时代理念,依据其理念对客体进行评价,在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淘汰一切不合时宜的人造物,而将一切适合时代理念的事物,予以肯定和留存,并作为经典予以示范,由此也就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形象。但审美标尺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尺度也在发生着变移。在西方奴隶制向封建制迈进的过程,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进行的,战争与掠夺横行,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人类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发现这些无休止的罪恶来源于人们无休无止的欲望。因为物质只能摧毁物质,它无法摧毁人的欲望,这样就必须在精神领域创造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耶酥,他是上帝福音的传播者和殉道者,活着的人们要向这死去的主敝开心灵,忏悔自己的罪念,以此达到灵魂的纯净和安慰,在这思想指导下的中世纪教堂建筑,自然也就显得肃穆和悲凉了,它的组成部分——装饰雕塑给人以冷酷无情的感受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中国商周时期离昨日的民族公社制为期不远,社会分化为以“王公”为代表的贵族统治阶层和以奴隶为代表的遮民阶层,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势必造成不满情绪的蔓延,而对这泛滥的不满情绪,用屠刀无法扼杀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解决办法,中国的王公贵族们没有像西方一样寻找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上帝,因为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上帝——祖先。所以他们也就利用远古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心理,借助猛兽凶禽的形象,来威胁震撼人们脆弱的心灵,以此达到精神上的抑制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这一历史时期野兽纹样比比皆是的社会原因,运用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段进一步强化猛兽的威势和狰狞,恐怖、怪异、神秘也就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审美走向。当西方通过工业革命步入现代文明后,其最伟大的社会硕果是民主观念的树立,在这思想指导下,人性得以彻底的解放,对人的尊重和个性的肯定,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物质体——城市建筑,最大能量地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已成为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当今,西方的设计思想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类感官的需求,而是将造型的触角伸入人类心理深处,创造一个绿色环境,梦幻空间,张扬个性已成为最新的审美动向。综上所例。无不说明审美标尺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装饰雕塑的审美活动是通过二个途径达到的,视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用眼睛观察,在人类所有的感官中,视觉的触点范围最广大,一切可视的形象都在其扫描中。作为视觉本身是不具有美感的,它只是如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将摄取的现实形象反馈给大脑,由那里的审美机构来分解、组合、评价。因为千万年来人类社会的分工,造成了职业化的不同,职业化的倾向。因此说,装饰雕塑的审美,首先必须要有一双会看的眼睛,这是审美的前提。视觉传递的信息是——形态、空间、动势和色彩,这是装饰雕塑存在的基础,也是审美判断的前提。触觉:即用身体某一部分接触对象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如冷暖、粗细、光糙、凹凸、硬软、润涩等,它是由装饰雕塑的构成材料及表现手法造成的,作为材料本身恐怕没有如此强烈的效应,但人类千万年来的亲身经验沉淀为一种心理知觉,它极大地丰富了这种体验,并将其情绪化,结晶为美感的一部分,拓展了审美空间,构筑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独特个性魅力。
审美对象也就是现实存在的审美客体,它是物质原料,通过装饰雕塑家的设计,操作而凝固的形象,从现象学上说:它是无生命,无意义的物质造型,仅是人为分解组合的结果。但作为审美对象,审美主体通过对它信息的解读,而予它以生命和意义,即美学上的美感,我们可以通过对装饰雕塑的理解,还原为原始自然空间的材料,它本身也是一种形态,只不过是自然被动的,没有留存人的痕迹。经过装饰雕塑家的设计、选取、组合。改变了自然空间的形态,推动空间走势,将虚白的空间纳入了人类想象的领域。这一切却是按照审美要求创造的结果——造型形态,空间走向,形式语言,色彩象征,材料肌理,表现手法等。它可以在二度、三度、四度空间中,自由地扇动联想的翅膀;它可以具象到超越真实,使真实汗颜,它也可以抽象到不为人所知,略显荒诞。而这一切都是在功能需求的编制下进行的,形式、质感是装饰雕塑存在的基因。
审美对象通过审美媒介到达审美主体,是通过两条途径达到的,外观形式,通过视觉传递到观念领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判断——形式选取的合理性,形式显现的内涵性,形式玩弄的意味性,形式代表的时代性。材料肌理通过触觉伸入心理领域,表现为舒适感,质量感,空间感等美感因素。由此汇聚成审美集体,而对其作出成功与失败的判决。
装饰雕塑的审美,既是主体对客体的判断,也是客体通过创作提高主体水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是联结,也是循环,正是这种无休无止的循环,成就了人类审美无穷无尽的发展。
作者简介:夏进(1960- ),男,供职于闽江学院艺术糸,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