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祖岐笔名重九,江苏靖江人,1935年出生,1951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副主任,某集团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上将军衔,第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受聘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解放军《红叶诗社》顾问,南京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名誉套长,江苏省诗词协会、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顾问等。
主要著作有:《方祖岐诗词选》、《畅吟神州——中华魂之歌》、《爱我中华——方祖岐将军诗书画选》。2000年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曾播放专题片介绍其诗词创作。2004年在南京举办“畅吟神州——方祖岐诗词吟唱会”。其诗书画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全军书画展。
记者付秋霞、邵新霞(以下简称记者):在准备这个访谈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您画作的资料,其中使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专家和领导对您的画作的高度评价,例如,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致词中充分肯定了您的画“有气势,着墨大胆,一派大将气度,有着很浓的书卷气息、文人气息和将军气息”,“有的作品的思想境界是我们专业画家都难以达到的”,可喜可贺。中国书协副主席赵长青也认为,您的书法,“既有‘骏马塑漠北那种将军书法的壮美,也有‘杏花春雨江南那种文人书法情怀;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寒蝉凄切的婉约。他的作品,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珠联壁合。”我们也知道您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凭借业余时间自学成才的。我们特别想知道,您为什么这么喜欢书画艺术,要在自己本来就不富裕的时间中再挤出大量的时间去钻研呢?
方祖岐(以下简称方):我对诗书画的学习与研究确实是一种兴趣爱好,但也不是一般的兴趣爱好。首先,这来源于我对文武相通的一种感悟与追求。因为自古以来,我们民族传统是文武相济又相通的。既讲文又讲武,文武相辅相成。它促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败。今天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也有这一点。我们军人指挥打仗,摆兵布阵,所讲的技术、战术、战法,同书画里面所讲的笔法、墨法、章法、布局,其实也是相通的,或者说手法不同,意境相通。我们军队非常讲究提高领导艺术,提高指挥艺术。如果我们的指挥水平、领导水平能够提高到艺术境界,那就是很高的追求了。我们所知道的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是进入这样境界的突出代表。他们不仅能够指挥自己的千军万马,还能够指挥敌人听我们的调遣。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毛主席指挥我军歼灭蒋介石八百万军队的战略部署和战役指挥,简直可以说达到了“通神”的境界。所以我想,懂得艺术,进入艺术境界,不应当只是文人的专利,军人,特别是武将,也要有艺术头脑。
我们军人要精武,但也要学文。古人推崇的文韬武略,历史上不乏其人,如:曹操、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现代战争的作战指挥比古代要复杂得多,对指挥员的要求也更高了,所谓精武,更应通晓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我们这些人从旧社会走过来,文化学得少,在职期间,因为工作需要,时常要“补课”。后来休息了,就想在这方面多学一点。所以我对诗书画的爱好与学习,原本是感悟文武相通的一种愿望。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中华文化传统是祖辈传下来的习惯,传承中华文化也是祖辈传下来的责任。现在,在党中央的倡导下,我们中华文化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我们终究要和世界文化接轨、交流,我们拿什么和人家接轨、交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诗书画“三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应该是我们和世界沟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想,追求文武相通和传承中华文化这两个方面的愿望,可以说是我对诗书画从业余爱好走向有所追求的动因。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一名军人而且是一位高级将领,您的军旅生涯在您的诗书画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方:我今年74岁了,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也见证了新中国的风风雨雨和繁荣发展。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复兴中华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深知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今天,当我看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有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这就使我有一种要把亲身经历的一些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欲望,这也是我能够长期坚持诗书画学习和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队指挥员每到一地,必先熟悉部队、勘察地形,即使常人很少去的地方,我们也会通过看部队、看地形,铭刻在心中。可以说,我国的山、河、湖、海,边关、大漠、高原、海岛,许多地方都留下我的足迹,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切身感受,以及留在脑海中的无数画面,是帮助我进入诗书画境界、坚持以造化为师的丰富资源。
作为军队高级的领导干部,有机会参与党、国家、军队的一些重大活动,在更高层次进行学习和实践。这也使我们能从中懂得多一些、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如:重大作战演习,需要从战略、战役层次上来思考问题;重要抢险救灾活动,既要深入一线,又要在更大范围组织动员、实施指挥;等等。所有这些,对我诗书画创作的影响是很自然的,当然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在我的作品之中。
记者:通过画展我们看到,您不是为了题字或是附庸风雅去搞书画,而是真的投身于钻研于书画艺术当中去。那么您对绘画艺术的最终追求是什么呢?
方:我对诗书画的学习和创作,不是单纯看成是我个人的事情,而是看成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追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转变的时代,我们是一代承上启下的人。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看到国家由战争走向和平,由相对封闭走向改革开放,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有责任把今天的事业推向前进,有责任把今天来之不易的一切告诉下一代,有责任在诗书画创作中更好地体现主旋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所以,我对诗书画创作确定的理念与追求是:以继承传统为基石,以感悟时代为灵魂,以造化自然为风骨,以天人合一为情境,追寻诗书画相通相融之路,展示当代中华
之精神与风貌。这里面最重
要的是把个人情感融化到大自然中去,融化到时代精神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更好地表现当今中国,为中华复兴的伟大事业服务。
记者:要真正实现部队与地方就书画艺术资源共享,您认为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您个人对哪一个方面哪些问题感兴趣,有想法、有看法、有见解?
方:当今,在新的文化浪潮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绝”的诗书画,发展形势十分可喜。军队和地方在这方面的文化交流也有了很大扩展,这种势头应该珍惜。
我还想说的是诗书画界如何进一步提高诗外、书外、画外功夫、促进诗书画相通相融的问题。“功夫在诗外(书外、画外)”、“书画同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人一贯提倡的真知灼见。今天,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日新月异的知识领域,丰富多彩的学习手段,这些求知条件,是前人无法比拟的。但也正由于现代人的学习条件好,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又使诗书画作者越来越“专”,没有时间学习更多的东西。加上文化产业进入市场,书画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创作往往不太重视相关领域。这样,诗外、书外、画外功夫也容易被人们忽视,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等说法,有时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我觉得这是当前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需要重视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是个诗书画的爱好者,虽然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学习和探索,但归根结底我不是搞专业的,只是一个“草根”,所以,我建议有关专家学者多作些研究,争取比前人做得更好,以使诗书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就诗书画相通相融问题写了一篇短文,浅薄之见,提供给你们参考,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