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潇
「对于有海外扩张战略的企业来说,首先要想到保护自己的权利。注册商标在先,然后开拓市场。」即未雨绸缪,商标提早注册是硬道理。
【案例重现】
近日,中华老字号「王致和」海外维权案迎来了终审判决。德国慕尼黑高等法院二审裁决「王致和」商标侵权案中方胜诉,要求德国欧凯公司停止使用「王致和」商标,并撤回其在德国专利商标局注册的「王致和」商标。
案件始自2006年7月,当「王致和」试图进军欧洲市场时,却发现自己拥有的腐乳、调味品、销售服务三类商标被德国欧凯公司抢注。双方协商未果后,「王致和」提起诉讼,追讨其商标权。慕尼黑地方法院受理了「王致和商标侵权案」,并于2007年11月一审宣判:禁止欧凯公司在德国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标;依法撤销欧凯公司抢注的王致和商标。2008年2月,欧凯公司向慕尼黑高等法院提出上诉。直至最近,德国慕尼黑高等法院才给出终审判决,判定中方胜诉。
海外企业的觊觎之心
「王致和」并不是唯一一家遭到海外恶意抢注的企业。「同仁堂」、「全聚德」、「王老吉」、「女儿红」、「杏花村」等企业都曾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光是抢注「王致和」的这家欧凯公司,早些时候就抢注了「老干妈」、「洽洽」、「今麦郎」、「白家」等其他大陆知名食品商标。
根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总共发生了2000多起中国大陆出口商品的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案例,造成每年约10亿元人民币的无形资产流失。中国驰名商标更是遭遇抢注高峰,目前约有15%的知名商标在海外被抢注,每年海外商标抢注案件多达100余起。
为什么中国大陆企业频频遭遇海外抢注?中华老字号评审组专家、北京威创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传理认为,这些中国商标一旦被抢注成功,对外国企业便有利可图:要么利用已抢注商标的巨大品牌效应占领当地市场;要么以侵犯其商标权等理由要挟被抢注者高价回购该注册商标;要么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比如要求成为当地的独家代理商等。不论何种情况,国外抢注者最终都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提早注册是硬道理
除了海外企业的觊觎之心外,频发的抢注案例也恰好暴露了目前中国大陆许多经营者在维权观念上的缺失。有很多企业缺乏长远的考虑,认为在商标上花钱是提高成本,再加上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寿命不长,所以不进行商标注册或者任由商标权过期而未重新注册的案例颇为常见。而在发现商标被海外抢注之后,企业通常的做法也是选择忍,而不是通过商标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王致和海外维权案」的胜诉无疑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维权鼓舞了士气,唤醒更多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大陆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和维权意识。
王致和集团德国代理律师沃尔夫冈认为,「王致和」一案给中国大陆企业带来许多启示。他提醒说:「中国大陆企业要走向海外,首先要想到保护自己的权利。注册商标在先,然后开拓市场。」也就是说,未雨绸缪,商标提早注册是硬道理,尤其是对于有海外扩张战略的企业来说。对企业而言,在扩张的过程中一旦陷入维权纠纷,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成本上消耗都是巨大的。以「王致和」案为例,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王致和」不能在抢注地进行生产和销售,而且抢注方欧凯公司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国际通行法规,禁止被抢注方向抢注国进口,这必然会大大延误企业海外扩张的时机。
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商标的保护已经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知识产权一样,商标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对于那些渴望「走出去」的中国大陆企业,如何在外销产品销路较多的各个国家获得注册商标,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一只拦路虎。
海外维权任重而道远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是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体系,企业可以获得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所有成员国的商标保护。企业只需填写一份商标国际注册申请书就可以取得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商品类别和在指定的多个成员国国家的商标注册,而不必再在不同国家分别进行商标注册。中国大陆已于1989年正式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议》,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大陆的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省时、省钱、省力的商标注册途径。
据了解,截至2008年,通过该体系到中国大陆申请注册的海外商标总量已达13万多件,而中国大陆企业通过该体系到外国申请注册的商标总数还不到1万件,这与大陆1000万户企业、3000万户个体户的市场主体规模极不相称。
在中国工商总局制定的商标战略中特别提及,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应对海外商标纠纷,运用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制止海外商标抢注行为和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畅通海外维权投诉和救助管道。」当然,维权不是靠一两次诉讼和救助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商标保护体系,以及培养企业维权的意识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