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萍
徐滔
经历:
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
2002年获得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国际EMBA学位。
负责威盛在大陆之总体运营
IT行业的资深经理人
现任: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行政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
北京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企业家咨询委员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副监事长
北京台资企业协会副理事长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徐滔对绿色计算的深入思考,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判断,以及对创新性的产业合作模式的探索,同时也看到了徐滔在大陆市场竞合之间的游刃有余和更为坚定的信心。
自称为「中关村老人」的徐滔再一次因为中关村而成为焦点。
2009年3月20日,王永庆女儿王雪红的威盛电子因其在促进民族产业科技进步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被授予「中关村20周年突出贡献企业奖」。作为威盛集团副总裁、中国区行政长,徐滔也获得「中关村2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这位工号为0001的威盛人,基于对大陆在全球IT产业发展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的准确判断,开始了在威盛的大陆之旅。在这10年间,凭借对IT产业以及IC产业发展的深刻认识,从燕山酒店不到120平米的房间到如今中关村IT公司聚焦的新地标威盛中国芯大厦,徐滔在威盛电子全球战略的中国大陆版图中身先士卒,一手主持了威盛中国的构建。
步入威盛 信念使然
回顾当初加盟威盛的情形,徐滔语调轻松,「当时王董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现在要进驻大陆了,要不要来?我就来了!」在徐滔看来,选择工作考虑三个要素就可以了,第一:选择正确的产业,第二:选择一个有前途的公司;第三:选择一个有企图心、有愿景、能够带领你不断进步的老板。显然威盛满足了这三个条件。
短暂的对话,就改变了徐滔的命运。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负责威盛在大陆的运营了。
中国大陆,这块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巨大的市场容量、积极鼓励的政治导向,这一切为威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威盛的10年间,徐滔伴随着威盛一路成长,并见证了威盛与英特尔、AMD逐鹿中原,跻身全球三大芯片设计厂商的历程。
面对上世纪末中国IT行业大而不强,信息技术「有机无芯」的局面,威盛就立志于在竞争最为激烈,但却关系着行业发展命运的最上游芯片产业树立「中国芯」民族科技品牌大旗。
「做到最好,让欧美追随『中国芯』」这是威盛集团董事长王雪红为威盛树立的目标。徐滔正是这一目标的坚定执行者,10多年来,威盛凭借着在处理器、GPU(图形处理芯片)、芯片组等领域的整体优势,执着秉承威盛的「中国芯」的理想,不断改变着芯片产业的格局。
奋力倡导绿色IT
在徐滔看来,IT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制造过程中的污染以及IT产品适用过程中的高功耗,IT产业已经逐渐演变成对于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追求更高的计算速度一直是IT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目前,对于计算能力的单一追求已经和用户的需求形成了背离。因此,IT产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路径,让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形成根本上的一致,而绿色计算则是IT产业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作为IT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和IC节能平台设计的领导者,威盛电子十分清楚,抵消高能耗所导致的环境负面影响只是努力的一个方面,如何从研发源头先期降低能耗的规格,从制造源头严格控制污染的影响,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这样的理念,也最终成为威盛清晰的市场策略和明确的企业DNA,支撑着威盛电子多年来在节能科技领域的执着领跑。这10年间,曾和威盛电子一样倡导过绿色节能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但是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大量的研发投入,不断的技术更新,看不到眼前的利益,供货商不能同步,客户不为增加的成本买单……跑道上的选手越来越少,周边观望的眼神甚至质疑的声音却越来越多。所有企业遇到的困难,威盛电子一个也没落下;但诸多同行者的放弃,却也从未曾令威盛电子迷失方向。
「IT产业发展只有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活力永续发展的态势。」徐滔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以绿色、节能为出发点,开发与环境相和谐的产品,威盛要以一种全然不同的理念来赢得未来的市场。就是这样,威盛在激流之中重新明确了航向,向一片尚不为人熟知的蓝海坚定地驶去。不管是底层的芯片产品,还是位处终端的超移动设备,无不展现着绿色计算的设计思路。
「多年前,当我们刚刚提出绿色计算的时候,在业界并没有引起热烈的反响,但是如今,绿色计算已经开始成为IT业界发展的基本共识。」谈及这些,徐滔不无感慨,「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威盛当初对于产业发展趋势有着足够的敏感和执着」。
10年来,徐滔一直是「绿色计算」的布道者,随时随地,只要有机会,徐滔都会向业者传递「绿色计算」的产业价值,如今,威盛在绿色计算领域已经拥有了其他厂商难以望其项背的深厚积累。在基础技术方面,威盛在静音计算、太阳能计算、节能计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底层芯片产品领域,威盛拥有包括处理器、芯片组、绘图芯片、等完善的产品布局;在终端产品领域,威盛在瘦客户机、嵌入式设备领域,都拥有绝对优势,而在快速兴起的超移动领域,威盛也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先机。
另一个方面,徐滔认为金融危机为威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徐滔指出,金融危机之后大家会回过头来思考一些问题,口袋有多少钱买多少钱的东西,例如大家对CPU的要求,可能就更实际了,因为CPU够用就好了,这个时候反而威盛的产品在某一些领域有市场优势,尤其是节能的产品、低功耗的产品、一些创新应用的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大,市场前景更好。
辟出奚径拓展大陆市场
威盛有的不仅是执着和激情,它还深谙共赢之道。应对未来,威盛做好了技术准备和合作铺垫,而由威盛电子发起的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GMB),更是威盛在看似「豪赌」背后,为其持续发展夯下的根基。
「巨大的增长潜力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更何况,威盛与中国大陆有着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徐滔说,「在威盛的全球规划中,中国大陆是最重要的运营中心之一。威盛的王雪红董事长和陈文琦总经理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来考虑如何运营中国市场。」
现在,威盛发起的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GMB),将向加入该联盟的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不同层次的超移动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GMB,寻找一种创新的商务模式,和我们合作的客户一起能够把这个市场创造出来,给消费者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受欢迎的产品。」徐滔说。
以GMB这样创新的模式,威盛打造了自己能够主导的联盟。通过联盟的成立,威盛找到撬动超移动市场的基础力量,通过模式的创新,威盛不仅将自己在超移动领域多年积累起来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已有的产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化作自身的竞争优势。
没有人能忽视威盛作为一家技术导向型厂商的力量。作为全球第三大芯片厂商,尽管它的规模要小于前两大厂商,但它的创新精神和面对大起大落仍执着向前的态度耐人寻味,值得敬佩。
从最新的CPU产品到如今的GMB,威盛总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跟随到最终领导产业发展。
前进路上多坎坷,徐滔自然知道这一点。他标志性的爽朗笑容让人相信威盛已经梳理出新的发展蓝图、在深思中蛰伏砺剑,酝酿新的角逐市场的利器。
这一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徐滔对绿色计算的深入思考,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判断以及创新性的产业合作模式的探索,同时也看到了徐滔在中国市场竞合之间的游刃有余和更为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