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娟
产能过剩亏本经营韩日夹杀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液晶面板需求大幅下滑,重创了液晶面板制造商。占据全球液晶面板近四成市场份额的台湾厂商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这种「寒冷」。在最「寒冷」的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台湾面板价格跌幅高达47%至50%,众多光电企业减产停产、亏损严重。
虽然近期全球市场面板订单有回温的现象,但根据市场调查单位的成本分析,目前TFT面板的市场报价离现金成本尚有一段距离,2009年面板厂商想要赚到钱的可能性相当低,做多亏多的状况依然存在。
2009全球面板哀鸿遍野
据DisplaySearch的成本分析报告,市场主流的32吋液晶电视面板,第一季市场报价约166美元(HD,720P规格),但在台湾的5.5代或是6代厂生产此面板,能达到损益平衡的报价大约各是247美元与249美元。至于在6代线生产32吋面板的现金成本也要202美元。即使在取片数较多的7.5代厂与8.5代厂(每片基板可以切割出18片32吋面板)生产,成本还是不容易压低,根据计算,8.5代厂生产的损益平衡点仍在240美元,距离市价的166美元还差一大截。
至于近期市场颇热的监视器面板19吋与22吋宽屏幕面板,市场报价各约64、87美元,但现金成本各约67、92美元,仍难以负担折旧等其他成本,生产厂商仍然难以获利。
据此估计,即使面板受到减产与持续压低生产成本的帮助,报价可以微幅反弹,成本可以下降,但以市场主流的32吋液晶电视面板来看,2009年全年肯定市场报价仍然会低于现金成本。
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说:「目前面板厂商只能冀望市场报价维持在材料成本以上,只要够买材料的钱,即使无法完全满足现金成本,厂商就愿意接单生产,维持起码的工厂运转。」
台湾面板难脱亏损泥沼
在2007年以前,日韩整机厂商是台湾面板厂商的主要客户。按照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的出货量计算,台湾大概有4000万~5000万片液晶面板的年生产能力,而这其中60%~70%的面板是供给日韩厂商。
自从日韩本土面板企业高世代在线马并实现量产以后,日韩整机企业亦改变采购倾向,即加强本土范围内的采购。在2007年到2008年间,日韩面板业相继形成了「索尼-三星」、「东芝-夏普-先锋」、「松下-日立-佳能」等三大阵营。日韩厂商采购倾向转移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台湾面板供过于求现象加重,陷入被动。
在台湾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PIDA)举办的「台湾显示器产业与全球市场趋势」会议上,产业分析师何孟颖表示,台湾面板产业2009全年都将呈现供过于求,首季面板产业供需比率高达125.5%,虽然急单需求带动出货量成长,但面板价格上涨动力有限,第一季台湾面板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约30%~40%,预期2009年面板厂将面临全年亏损。
面板价格从2008年7月起至2009年1月,跌幅高达47%~50%,何孟颖表示,虽然目前面板价格已走稳且有部分小幅调涨,但是仅能回升至现金成本价格。整体而言,面板价格仍在总材料成本价格线下,向上反弹力道不足。
台韩之战 扩产抢食虎视眈眈
日前,韩系面板厂LG Display宣布,投资约2.535兆韩元(16亿美元,不含厂房建厂成本),旗下8.5代线自2009年4月开始量产,第一阶段投片量约每月2万片,未来将视市场状况调整投片量,目标到了年底旺季时产能将拉升到8.3万片的月投片量。玻璃基板尺寸为2200毫米×2500毫米,将生产32吋、47吋和55吋液晶电视面板。
2008年起,全球面板厂大减产,平均减产幅度高达30%~40%,第一季刚见需求回温、价格也出现反弹,作为面板行业龙头的韩系面板厂却不顾面板产业大病初愈、身体还虚,就急着拉高产能利用率,在一片减产声中逆势增产,点燃台韩8.5代厂产能竞争。同时,看到大陆市场加温也想分杯羹,甚至连新厂产能都赶在现在投产,扩产抢市的意图明显。
韩厂挟着汇率和自有品牌的双重优势,一边杀价、一边扩产,压缩台湾面板厂的生存空间,令台湾面板界风声鹤唳。先前谈到台韩面板业的竞争时,奇美电子总经理何昭阳就高调发声:「绝对不能被韩厂玩死!」
破解困局 调整内部结构
台湾厂商要破解产能困局,只有进行产业链内部的调整,涉足整机生产。如奇美推出自主品牌液晶电视,中华映管控股厦华电子介入终端整机,而冠捷在大陆地区更是一直致力于通过自有品牌做整机,不久前其还收购了飞利浦的显示器业务。
尽管这种产业链条「从上到下」的垄断式经营遭遇诸多诟病,但是一旦遭遇行业周期,其优势会很快彰显出来。「一则产品的品牌可以做大,二来有利于自我内部消化一部分产能。」中华液晶网资深专家张新岗说,日韩面板企业就曾一度将这一产业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奇美投资自主品牌的液晶电视,已经是第4个年头。此前奇美自主品牌产品销售区域为台湾地区和欧洲市场。截至2007年底奇美液晶电视共销售30万台,计算机显示器销售100万台。
这种产业模式变革带来的长远影响将是深远的。奇美方面直言必须寻求「稳定的终端需求」,可以说,进军终端制造领域是上游企业的必然选择。
两岸携手共度难关
以现在日、韩及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面板产业态势来看,台湾借重大陆的内需与鼓励产业发展策略摆脱困局,把「台湾的技术和产能」与「大陆的市场和品牌」进行有效结合,将成为抵制韩国面板产业的有力武器,也是摆脱红海困局的有效途径。
2009年1月,在国家工信部的牵头下,9家中国大陆彩电企业与台湾5家面板企业签署了20亿美元的面板采购订单。根据协议,康佳、海信、TCL等9家彩电业者将向友达、奇美等台面板厂购买电视面板。
近期,藉由大陆的「振兴计划」,台系面板企业成为本轮「家电下乡」的直接受益者:依靠大陆订单,台湾面板业双雄——奇美和友达,2009年2月~3月的销售额较1月有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台湾面板企业也开始积极与大陆下游品牌厂商展开富有弹性的深层次合作。
友达光电全球业务执行副总经理彭双浪说,针对家电下乡计划,为了找出最合适的技术和产品,友达跟大陆几个主要彩电品牌客户有过密切的交流。公司还成立了专门服务于大陆客户的团队,独立进行营销、研发和客服等业务服务。在生产布局上,则逐步全面由大陆生产基地就近与客户合作,在供货、排程、运输便利性上提供最大支持。2009年友达在大陆的目标是占据20%市场份额,较2008年业务营收增长1倍。
奇美则更进一步推出了「液晶下乡」计划。主管大陆业务的奇美电视面板事业处副处长洪茂盛说,早在2007年10月,奇美便展开了对大陆三、四级城市的市场调研。2008年1月,奇美联合7大家电厂商进行了「万店工程改造计划」。在国家启动「家电下乡」计划后,奇美联合7大品牌彩电厂商启动「节能下乡」战略,将奇美的节能面板产品与下乡计划结合。奇美电子业务副总经理郭振隆表示,「台湾液晶屏业者与大陆彩电业的紧密合作,将成为两岸分工合作的最好示范。」
在大陆订单的支持下,2009年2月友达的销售额比1月上升了16%。洪茂盛表示,奇美在家电下乡二期招标中抢得了100%的26英寸液晶机型、60%的22英寸液晶机型面板的订单,大陆市场的出货量已占到奇美面板出货量的50%。
「家电下乡促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面板上下游的合作,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对台面板业发展非常有利。」奇美内部人士说,目前全球彩视市场约近9000万台,一半是TFT-LCD,大陆已跃居全球第三大液晶电视市场,全年市场规模约1800万至2000万台,若能将这种合作持续进行下去,大陆将是台湾面板业强有力的后台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