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华
“我国经济需要从结构和制度上改革和调整,而不能采取单一和短期对策”
中国经济是否回暖?投资井喷、工业增加值回升背后推手是谁?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挑战何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国内金融学者谭雅玲。谭雅玲现任长城伟业期货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市场的趋势、外汇市场变化跟踪、未来走势与前景预测。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回暖?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谭雅玲:经济回暖的依据在于经济数据。但经济数据背后的代价和投入,也应是分析和考量经济的因素之中。然而,我国目前的许多做法是注重结果,而忽略结果中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财力代价,这种结果的评估实际上支出大于投入,收益小于代价。
尤其从经济回暖的角度思考,经济过冷或下降的根源在哪里?或许一致的回答是外部金融危机,这虽然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件,但更多是因为我们极端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市场信心丧失、紧张心理扩大以及经济循环停歇,我们看到经济起色时的分析角度是决定经济走向的决定因素,而不是简单指标显示的经济信心。目前的经济回暖出现,其背后有更多的付出,有更多的扭曲,有更多的短期行为,长期如何难以判断,并不值得过于乐观和期待,而更需要理智和勇气改正和纠正经济抉择的失误与短期对应。
中国新闻周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发电量、煤炭石油需求、铁路和民航客货运输量、国内电信通话量在下跌,但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有观点认为两组数据互相矛盾,你怎么看?
谭雅玲: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策的巨大作用,财政和资金作用的规模起到的短期作用十分突出,但是可持續性面临考验,并可能有其他方面的风险压力。另一方面,是经济循环原理发生变化,过去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更多是需求决定价格,当今则突出于投资和投机决定价格。近期大宗商品和资源价格的上涨并非经济需求所为,而是投资资金推进生成。经济复苏并未确定,但价格高企呈现,进而出现CPI和PPI反向运行,价格上涨刺激CPI,而价格上涨并没有需求基础支持,却是资金充足的流动性推进。我国经济变化指标中更多与政策投入与对应有关,并非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与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有观点认为前述数据显示的“经济回暖”,乃政府驱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激增所致,而非市场自身向好,中国经济真正回暖还应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型,对此,你怎么看?
谭雅玲: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的经济总量达到4.2万亿美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水准。30年来我国经济的进步与进展有目共睹。但是这并不意味我国经济的完美和高效。
我国的市场经济理念似乎更在乎经济进步和进展,有时忽略改革与改变,尤其是结构性的突破和效率型的改革。核心基点是针对自我问题和矛盾实施突破。但是,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理性、合理和有效,而不是自满、自足于短期进步和成就。因此,我们更应该清醒自我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把握。
最为迫切的是,我们思维方式需要改变,对策不能只顾短期,只图单一,而应从综合性和长远性对应和考虑。我国经济需要从结构和制度上改革和调整,而不能采取单一和短期对策。我们一直在说经济质量和结构问题,但面对冲击压力时,我们不能忘记问题所在,应强调从根本上治理和改变。尤其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市场效应上采取对策,而不能继续依循过去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业绩考核推行对策。我们更应强调改变和改善,而不是简单、短期和个别局部性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