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合刊参考答案

2009-07-27 05:0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09年26期
关键词:复制

《第一章文学类〈第一节散文〉》

《心灵的对白》

1.作者自觉从前一直没有明白,生命其实是一种最单纯、最自然的滋味,能让生命“喜欢”就好。

2.(1)没有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此时的心情。(或没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的感激与珍惜)

(2)指作者美妙的感受:朦胧的喜欢与朦胧的幸福。

3.(1)指作者经历了许多焦虑不安之后,终于体味到了生命最单纯、最自然的滋味。

(2)指在生命的历程中认真努力了,却没有引起回响,无人共鸣。

《别离的故事》

1.一是少年时在海关和父母离别;二是青年时在冰天雪地的边塞与女友离别;三是在生活多年的古都与知己离别。

2.第一次时间跨度最长,从“离别的前几天”写到“最后的午餐”,人物对话、神情、动作、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次只截取车站送别的一个片段,既绘景又写人;第三次主要采用叙述手法。

3.这些倒转和交错,犹如不断切换的镜头,使情景再现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从而大大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

4.它们既是别时的场景描绘,又寓示着别时的心情,场景描绘里融合着浓浓的情思。

《小村即景》

1.地貌奇特(高崖低谷大断大裂),气候恶劣(北风怒吼、生存艰难),但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有血性,具有“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具有劳动创造、抗争奋斗的可贵精神。

2.同样的字眼,不同只在标点——一个问号,一个句号。一问一答之间,形象传神地刻画出两个淳朴的乡民友好问候的场景。

3.这里的气候平原人是无论如何经受不住的,而村里人却从容忍耐,从而突出村里人的坚强;拿鱼米之乡的地域和黄土高原的地域进行对比,突出小村地域的恶劣。层层对比之下,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了出来。

4.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憔悴的弦声》

1.题目用“憔悴”一词来修饰“弦声”,实际上是以“弦声”代替“心声”。思乡的人在“弦声”和“秋景”中老去了心情,亦显憔悴。(解析: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2.与文章的开头、结尾相呼应,并使文章充满诗意形成一种回环的美,更显和谐。(解析:高考试题常常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路的把握能力。文章以“每天,每天……”两句开头,在中间部分用作过渡,最后则用作结尾,首尾呼应,韵味深长)

3.触发了楼上人对“无情的年华”和“生的轮转”的感叹。那如“无巢可归的鸟儿一般”在黄昏里徘徊的“哀音”触动了楼上人的乡愁。在与自己有着共同心事的人的身上寄托着楼上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4.A、E(解析:B、C、D选项完全脱离了文章的主题)

《诗》

1.①“诗”与情感的关系;②“诗”的产生;③“诗”与生活、时代的关系;④“诗”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解析:这篇文章的内在结构比较清晰,概括起来并不困难,但角度会有所不同,还可以概括为:①“诗”的感情的自然流露;②“诗”产生于生活;③“诗”应跟上时代的节拍;④“诗”应该求真、求美、求善等)

2.“诗”的内涵无限丰富,很难用一个定义把“诗”是什么说清楚。所以,自己不想再给诗下定义。(解析:这句话中的“尾巴”意为“许多定义之外的又一个定义”,下文说明了不愿下定义的原因,是因为定义“免不了把许多好的东西限制到它的范围以外去”,也就是说“很难用一个定义把诗所包含的内容概括完”)

3.这里的“诗”,指真实的感情,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引领人类挣扎,斗争,向伟大的目标前进。(解析:这句话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诗,并不完全指“诗歌”,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答案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

4.“新的生命”指诗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诗是大众表达感情、挣扎向上的武器,具有了新的功能。(解析:“新的生命”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这类题只要找到比喻的本体,答案也就有了。结合上文可见“新的生命”就是指诗所具有的新的功用和新的时代特征)

《巷》

1.“莫逆”意为与小巷建立真正感情后成为朋友,“看见她”是指发现小巷的动人之处。

2.①它又深又长,②它很曲折,③它很安静,④它两边的围墙各有风景,⑤它无比悠闲,⑥它能使人心情愉悦,物我两忘。(答案在三至五自然段)

3.将几种不同的环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衬托出小巷的宁静淡泊,体现出作者对小巷的喜爱之情。

4.C、D(C项“发思古之幽情”牵强,D项“对现实中的生活环境……”的说法强加)

《叶笛》

1.把“吹芦笙”区别于“打钢琴”或弹琵琶的中外雅乐,突出了作者对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天籁的向往之情。

2.(1)作者把目光集中到系在牛颈上的“铁铃铛”,自然而然地增添了一份田野气息和牧歌情调;同时,引出本文的描写对象——叶笛,与标题照应。

(2)引用《云南通志》的记载:“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叶笛关系到当地男女的爱情故事;“嫁娶之夕……”当地人豁达大度,颇有原始的爱的遗风;既充满了血腥,又维护了家庭婚姻,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作用: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把“叶笛”和纯真的爱情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作者的抱憾之情,为下文感情基调的变化作铺垫。

3.(1)作者先是听见年轻人吹叶子,探首窗外,由含在年轻人唇间的一片叶子升华为无数树叶,由年轻人充满期待的眼睛幻化为无数“蓝色的眼”,过渡自然,设想奇丽。接着,作者又赋予这许多树叶以深挚的爱和活泼的生命,让它们不断地吟诵出谁也杀不死的爱情之歌。尔后,作者由外而内,实写了一次热闹的集会和两个学生表演“吹叶子”的节目,随即又由内而外,热情地写道:“(吹叶子)好像为我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了门外的青春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想。

(2)作者的向往始终放在野外,放在那充满泥土气息,足以使柔弱委靡的人振作起来的原始的充沛的精神活力上。

4.《叶笛》结尾的分量很重,它惋惜青春不再,“绝响”难续,又以“落花”比喻女人的身世,渗透着感伤惆怅之情。作者写《叶笛》时才三十余岁,正处于从青年到中年的转折期,对青春、情谊有着特殊的敏感。由此可见,《叶笛》并非单纯描写异地风情之作,而是一篇把自己的襟怀和感慨寓于其中的散文佳作。

《第二节小说》

《寂寞凝固之后》

1.“倾泻进”这个动词,表现了吃得很快很急的情态,从侧面表明“我”确实很饿,同时也照应了前文所写的情节:肚子咕咕叫。

2.因为倒在路上,作者被救时是下意识地感觉到的。这样写,既将战士们的深厚感情描述得感人至深,又将自己对亲人的感触和思念糅合在了一起。

3.没有损害,反而使文章增添了真实感。哨所处在5700米的高原,条件十分艰苦,环境十分恶劣。“我”第一次流泪哭泣,是因为自己吃热馒头,战士们却吃僵硬的生面块,为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而感动;第二次是为络腮胡子上尉轻松而苦涩的话而感动;第三次是全体战士为络腮胡子上尉忍冻挨饿、晕倒在地而哭泣。这三次哭泣是真诚的感动,它使战士们的无私、克己的形象更崇高。

4.觉得真实,理由如下:上尉一直关心爱护他人,“享受”时处处以战士们为先,遇到困难时自己则冲锋在前,生活条件有限,身体一下子受不了,以身殉职在情理之中。(认为不真实的,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开往春天的火车》

1.文章标题形象、生动,既符合文章内容,又比喻“他”由恶(做小偷)变善(开始新的生活)的过程。

2.(1)突出北方雪景的美,以此反衬“他”内心的丑恶,并为“他”最终变恶为善埋下伏笔。(2)对比,突出“他”由恶向善的转变。

3.(1)用第三人称来行文,作者更能把握事情的发展,控制全局;(2)文中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如导演、女主角、摄影师等,如果给“他”取名字,势必也要给其他人取名字,而用“他”丝毫没有影响文意,所以没必要给“他”取名字。

4.恶人都有变善的可能,就看怎样去引导了,也许一件小事就能触动他的内心,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把曾经犯过错误的人拒之门外,应该努力去改变“恶”,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误墨》

1.小说通过一次绘画展上所发生的故事,启发人们在当代社会,要敢于打破世俗的束缚,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小说中的“年轻人”是一个敢于打破世俗的束缚、勇于创新的新时代青年,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品质。如文中描写“几位门生都互相谦让着,谁也不肯轻易落墨”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毛遂自荐”,表现出后生的书生意气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又如文中写道“突然,那饱蘸的浓墨滴了一滴下来,无情地落在画面上。”“好几个人用愠怒的眼神瞅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但是,后生却突然来了灵感,“误墨竟化作一只半空振翅的翠鸟,简直补得天衣无缝,堪称大手笔”表现出后生敢于创新的品质。

3.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三老的挥洒自如与年轻人迟钝落笔形成对比;年轻人开始的惊呼与后来的镇定形成对比;开始时群众愠怒的眼神与后来啧啧的赞叹声形成对比等,突出了年轻人不凡的表现。

二是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年轻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迟迟不落笔。“饱蘸的浓墨滴了一滴下来,无情地落在画面上”,人们“用愠怒的眼神瞅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这是抑。后来,年轻人“不慌不忙地在误墨上略作加工,好呵,那误墨竟化作一只半空振翅的翠鸟”,人们对他啧啧称赞,这是扬。先抑后扬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小说明里说画展,暗里揭示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开幕式上,三老联袂挥毫献艺,所画“荷叶、游鱼、杨柳”,其实象征着守旧。“荷叶、游鱼、杨柳”向来是画家的得意之作,拿手好戏,虽是经典,但一成不变,毫无创新,因循守旧是不值得赞扬的。这正和年轻人的“误墨”产生对比,小小说的妙处就在于此。“荷叶、游鱼、杨柳”代表着过去经典的事物,而“误墨”就是创新的体现,误墨化作一只半空振翅的翠鸟,是新一代向老一辈挑战的象征。

《补丁》

1.我:勤俭节约,关心子女,耐心细致,努力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

儿子:年轻时尚,富有激情和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独立人格,渴望个性张扬。

2.(1)突出老师傅手艺的精湛,他将一双划破的鞋子修补成了有特色有个性的鞋子。

(2)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补好鞋子的总结,又为下文一群孩子买新鞋打补丁做铺垫。

3.儿子这一代人不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辛酸岁月里的艰苦,不懂得人间疾苦和人情冷暖,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不惜把本来完好的鞋子割破,他们的审美观已经出现了严重偏差,心灵已经扭曲。这使得“我”十分伤心,并在忧伤中进行反思。

4.补丁本指补在破损的衣服或物件上的东西。打补丁是指用补丁把破损的衣服或物件补好。经常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为了网络安全和便于使用,一些软件需要更新,这种操作也被称为打补丁。其实,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思想上也存在认识上的错误或不足,为了健康成长,也得给思想打打“补丁”,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诱杀》

1.他从不射杀第一只猎物,而是打伤后捉住,当诱饵缚于树上,自己躲在树丛中悠然地等待着。等猎物的哀鸣声唤来同伴时,猎人才从树丛中伸出乌黑的枪管精确射杀。

2.(1)聪明的猎人以自己的机智和谋略“诱杀”鹿群;

(2)悲愤的鹿群以自己的生命作诱饵去“诱杀”猎人;

(3)良心没有苏醒的猎人被自己的欲望“诱杀”。

3.猎人上了山,在林子中央的一片空地上发现了三头鹿,他用枪射死了鹿崽,他知道公鹿母鹿自然也会成为他的猎物。让猎人始料未及的是“四面的林子里忽然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鹿鸣声”,这一切对猎人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他因此可以收获更多的猎物,所以,在猎人又射杀了一头鹿以后,“鹿群的哀鸣声在猎人听来便是一曲高亢的凯歌,嘹亮的凯歌刺激得猎人亢奋不已”。但是,“猎人胸腔里燃起的熊熊激情不得不因弹药的耗尽而熄灭”。这时,对猎人来说,他的任务就只是慢慢地等待收获硕果。然而让猎人始料未及的是鹿群的哀鸣引来了老虎,这时猎人终于醒悟了,“那群鹿在诱杀他!它们用身体耗光了子弹,那哀鸣声不仅召来了老虎而且掩盖了枪声!”但是猎人“临死也没弄明白,温顺软弱的鹿怎么会诱杀自己?”作者通过一个猎人处理和动物关系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新颖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层层的铺垫也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加了文章的曲折和离奇,增强了可读性。

4.小说通过猎人的悲惨命运向我们暗示了和谐才是世界的根本所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破坏了这个根本,一切都是畸形和变态的。控制人的欲望是走向和谐的有效途径,否则,人就会一次次地被欲望“诱杀”而不自知。

《没有年代的故事》

1.因为“我居住的小镇”已经三年没有人口出生记录,小镇的首领当初竞选时许诺,在任职期间内要使人口增加一到二人,眼见任期即满,镇里人丁非但没增加,还去世了两个。镇里民众大为不满,要罢免首领,我的呱呱坠地给首领带来空前的信任。

2.(1)故事情节的荒诞性。一个人顺利出生,竟然会为一个名字而烦恼,不能正常地拥有自己的名字。

(2)客观环境的荒诞性。家里住千层大厦第818楼,逢双日才能上街购物、办事、散散步。父亲已经去姓氏信息管理中心十几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3)人物语言的荒诞性。如“主任乐了,别说王八蛋,就大王八蛋,小王八蛋,大小王八蛋,蛋王八,八蛋王都已经注册了”。如“父亲说,这个好记,气死气死气死你。主任说,你在家里喊喊可以,外面可不行。我老婆就叫气死你。”这样的名字可谓荒诞之极。

(4)动作行为的荒诞性。如“一位50岁的少年,因家庭矛盾,身缠炸药欲行不轨。我奋不顾身扑上去,与之同归于尽。”

3.幽默诙谐,寓庄于谐,极尽夸张讽刺之能事。

4.这篇小说通过“我”来到这个世界后遭遇起名字的艰难之事,揭示了因为没有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严重祸患,给人类生存敲响了警钟,呼吁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活质量。

《我的垃圾工丈夫》

1.他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对生活充满信心,而且真诚相爱。(意思对即可)

2.因为那纸上写了一段名言,这名言是他们战胜困难、顽强生活、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它改变了乔对人生的认识,也改变了他们家的生活。

3.因为乔的妻子不因家庭贫寒而嫌弃他,而是真诚地爱着他,对他充满信心,想方设法鼓励他,消除他的自卑和痛苦心理,这让他很感动。(意思对即可)

《老人与狐》

1.明线:叙述白狐失小狐、救小狐的过程。暗线:叙述德四爷老两口的丧子之痛。

2.德四爷陡然醒悟的是:白狐一次次返回,就是想把他和黑子引到别处去,目的是掩护小狐狸。

3.这一问一答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也说明白狐引颈受戮以乞求德四爷放掉它孩子的决心已定。

4.德四爷处境艰难,抓白狐又放白狐,更体现其内心的矛盾及博大的胸怀,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第三节诗歌》

《口供》

1.D(不是正面表达,而是反面衬托)

2.主要采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层层渲染“我不是什么诗人”,积极蓄势,以更好地否定自己;衬托手法的使用,以充满魅力的图景衬托陈旧的我,进而进行否定。该诗进行深刻的自我解剖,感情坦荡激越,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的高洁、纯粹。

《雨景》

1.D(所反映的就是自然千姿百态的美的一种)

2.传达了对现实生活中尚未出现的一种期待,以“清脆的鸟啼”来点染寂寞的云气,深化诗歌的意境,这是多么令人神往而深思啊。无边无际的天空,云雾缭绕,虽然灰沉沉的,却异常透明。在如此静寂的天空,有了这么一声清脆的鸟鸣,让动和静达到了极为理想的和谐。自然美和生活美融成一片诗情美,充满了韵味与生机。

《印象》

1.C(情绪是低沉的,并不激越)

2.诗的第一节轻盈美妙,缥缈而轻柔。第二节是全诗的情绪中心,第一节中的猜测、假定这里成为肯定——夕阳敛去脸上的微笑。这一节显得厚实,不过仍是比较舒缓。最后一节是尾声,美好的事物终于失去,并且连用了四个“寂寞”,余音袅袅,意韵深长。抒写了对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的珍惜和依恋,引起诗人的深重惆怅,节奏低回。

《欢乐》

1.D(本诗用词清新朴实,并非绚丽多姿)

2.有色彩的,有声的,是多种感官的交融,是爱怜的,带着悲伤的,可爱的情绪。从结构上看,能够通过不断的追问,不断深化对欢乐的理解。从内容上看,诗人本身就是欢乐的,所以他乐于探求。从抒情上看,反复追问更能体现青春的热情。

《女孩子》

1.D(本诗并非祝福,而是一种失落的忧郁)

2.诗人将自己和女孩子的形象合二为一,把情感和思考寄托在女孩子的身上。诗人本身就出自农村,熟悉乡间发生的一切,表述起来就很真实。在意象的选取上多选富有乡土意味的事物,如“篱笆”“草房子”等等。本诗寄寓了诗人对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女孩就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迷途》

1.C(在诗人的心中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

2.是一种诱惑,下一次的召唤。人要有怀疑与自省意识,自觉接受“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才能继续前进。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

《疯狗》

1.A(应该是生活和创作)

2.托物言志、反讽的手法,以疯狗自喻,而超脱于疯狗的凡体,这就是艺术的方式,便于抒情,含蓄隽永,形象有力。

《当我死时》

1.D(是曲折,而不是直接)

2.借代,代指思念中的故乡;如此表述有细节感,睹物思人,显得更为细腻动人。如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中的鹧鸪并非客观世界的鸟,是一种忧愁苦闷,侧重乡愁,壮志难酬情绪的寄寓对象。

《第四节戏剧》

一、1.B(当时的毒品就是鸦片,还没有海洛因)

2.C(当时美国和国民党勾结,控制着北京城)

3.D(D项揭示了本质,C项只是从影响生意角度着眼,不恰当)

4.C(此处所谓的“照顾照顾”是求唐铁嘴买他的报纸)

5.D(茶馆倒闭的根本原因应该是黑暗的社会)

二、1.①有意再抛出事实,向潘施加压力,逼其就范,以便谋得升迁。②表现出其秘密被揭穿而惊恐,想对策。③吹捧赞扬潘的能力,为下文表忠心、谋升迁做准备。④对手下人乘机要挟谋利有些意外,眼下先稳住对方,有机会再除去他。

2.①自从您宣布银行赚了钱……②伺候经理我一向谨慎……③最近我听说襄理张先生要调到旁的地方去?

3.潘:银行经理;狡猾奸诈,投机倒把。李:银行职员;卑鄙阴险,别有用心。共性:尔虞我诈,唯利是图。

4.B(“你要小心”一句软中带硬,威胁他)

三、1.真正想要说的后半句意思是“没有断药”;这是一种对话当中转移话题的手法。

2.王医生医治好了她丈夫张大勇,所以吴小梅很感激,称其为“贵人”。

3.张大勇手术时,妻子吴小梅曾经许诺给王医生“红包”,可一直没有兑现;直到王医生亲自上门来,张大勇和吴小梅误以为王医生是来要“红包”的。

4.张大勇:诚恳、忠厚、老实;吴小梅:巧言、善变、势利;王医生:正直、高尚,有爱心、有责任感。

《第二章论述类〈第一节社科文〉》

《给大海施肥》

1.D(“给海洋施肥会提高海洋的整体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只是一部分科学家的观点。由文章最后一句“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某一海域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可以判断D项以偏概全,把部分说成整体)

2.A(“全部带到海洋深处”不对。海洋浮游生物死亡后,有一部分分解了,它们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只有那些未分解就沉入海洋深处的才会把碳带到海洋深处。错因是混淆范围,把部分说成整体)

3.C(A项受到阿基米德的启发不对,只是仿用了阿基米德的说法,对“借用”一词理解有误。B项“给海洋施加‘铁肥后”这一限定错误,本项所说的情况不是施肥后的情况,属于混淆概念。D项“480亿吨”应为约数,原文中有“其实陆生植物每年只吸收了大约520亿吨,另一半是被浮游生物吸收了”)

4.B(A项“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数量要达到50%”错误,缺乏逻辑性。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说海洋面积大,它在吸收二氧化碳上就一定会超过陆生植物,属强拉因果。D项“对于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是一部分科学家的看法,太绝对化)

《国家体育场:“鸟巢”》

1.C(体育场内采用土红色为主要色调,共设置十万个座席,并不能体现其设计上的独特之处,此项信息虽然原文中有,但与题干“匠心独具之处”不对应,属选项与题干陈述话题不一致)

2.D(原文第一自然段中说“鸟巢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这并不等于说“鸟巢”“没有一般体育场的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A项属于混淆概念。“鸟巢”的外壳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目的或作用是多方面的,“为座席遮风挡雨”只是其中之一,但并不是主要目的,B项以偏概全,没有分清主次。原文第二自然段中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这并不等于说无论坐在哪一个位置看比赛,效果都一样,C项表述错误)

3.A(“鸟巢”外观的设计不只是为了视觉上的美观,更有文化意义和其他层面的考虑,A项推论有误)

《主动休息:“生物钟养生”新概念》

1.A(“生物钟养生”不等于主动休息,主动休息是“生物钟养生”的核心,A项对概念内涵和范围理解不当)

2.D(该项把癌症的产生与睡眠的关系绝对化了,充足的睡眠和避免癌症的发生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属强拉因果)

3.B(生物钟“错点”后是可以调整的,但如果不及时休息,会使生物钟过度“错点”,从而最终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B项把“生物钟‘错点”和“生物钟过度‘错点”混为一谈)

4.B(A项中“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不一定能做到,主动休息是要“强迫自己放下手中的工作”去休息。C项“晚上10时至凌晨2时”对人体非常重要,但不能得出“人的睡眠时间不必太长”这一结论。D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力的主力军,但人体免疫监视“调兵遣将”消灭异常分裂细胞是不是“调”的这两个“兵”,文中无依据)

《游民文化》

1.D(D项中作者所理解的游民概念外延应更宽。原文认为,“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

2.A(军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不符合游民的基本特征;另外,按照作者的观点,游民“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A项对“游民阶层”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相关信息把握不够,所以不正确)

3.B(以偏概全,那是清代统治者的看法)

4.D(强拉因果关系,“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受到生活平庸或没有生活经验的年轻人的普遍关注”与游民冒险精神得以传承不存在因果关系)

《七夕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1.A(B项“发现了”错,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把未然说成已然。C项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D项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与题干陈述对象不一致)

2.D(D项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选项与题干所述话题不一致)

3.B(A项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还提到“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项原文是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而选项则是从形式来讲,与原文不符。D项原文是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原文并没有说要严格按照古代的原有模式做)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1.C(A项“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和“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而且“达到鼎盛”程度失当。B项“在文人的大力推动下”与原文“在文人画的推动下”内涵不一样,选项中“赏心悦目”与原文“纯粹的赏心悦目”范围不一致。D项“都具有着艺术语言的修辞方法”与原文“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程度与内涵不一致)

2.B(A项答非所问,与题干内容无关。C项“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与原文“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概念内涵不同。D项除犯有C项的错误外,“提供依据”与“是很好的载体”不相关)

3.C(从原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继承和拓展”可见,继承发扬的不是“象征手法”,而是具有某种手法的绘画对象)

4.D(颠倒因果)

《第二节科技文》

《我国古代书院的讲会制度》

1.B(从文章第一句中可知,“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视读书自学”是我国书院的特征,不是讲会的特征,A项张冠李戴,故错。根据第一自然段末和第二自然段开头,可知B项对。从文章第四自然段可知,“讲会有明确的宗旨、严密的组织、详缜的规约、固定的会期和隆重的仪式”的是清初,所以C项以偏概全,故错。从文章第六自然段可知,D选项是文意杂糅,故错)

2.D(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可知,吕祖谦和黄震没有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故A错。从文章第五自然段可知,许多著名学者热心于讲会的目的有三,而B项仅是其一,故错。从文章第六自然段“王守仁、湛若水等人都是通过学生参加讲会、主持讲会等方式,带出了一批高足弟子”可知C项错)

3.B(B项强加因果,从第三自然段可知,“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书院林立”是讲会大盛的表现,而不是原因。其他选项在文中都有根据。注意文章第七自然段开头“讲会的宗旨是讲论学术,不尚形式,惟求实效”一句,“不尚形式”是就“讨论学术”而言的,不是指整个讲会活动,所以C对)

《象征主义》

1.B(从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可知,“它”指代的是想象力)

2.D(从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可知“想象力”仅是其主要方法之一。其他选项在文中都有根据)

3.C(从第四自然段“只有它才构成诗人之所以有别于非诗人的特长”可知,这不是指象征主义诗人和其他诗人的区别,故C错。其他选项在文中都有根据。注意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

《学生应慎用提神营养品》

1.A(A项在原文中没有根据。其他选项在文中都有根据)

2.A(由文章第七自然段“5%至35%的学生都会服用某种药品以防自己在考试过程中睡着”这句话,可知A项错。其他选项在文中都有根据)

3.D(A项中“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错,应该是为了对付考试。B项将“心理安慰作用大于实际效果”也作为“学生们购买得最多”的原因错。C项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来看,“提高人们的承受能力”表述错误。D项正确)

《人的情绪随季节变迁而变化?》

1.D(从文章就可以看出A、B、C选项不全面)

2.C(通过PET扫描图显示不出来“人在夏季情绪更加亢奋”,其余选项都能从原文中找到根据)

3.血清素附着力加强循环水平下降血管扩张

4.这是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联系文章、联系实际来谈。参考答案:①理解他,认为这是对季节的正常反应;②鼓励他,不要让他精神脆弱;(文章最后一句话)③帮助他调节不良情绪。

《气象气球中的高科技》

1.B(从文章第四自然段“每隔15分钟将有关”信息传回,可知B项中的“源源不断”错,其他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根据)

2.C(从文章第六自然段“飓风气球获得的数据可能要经过数年才会成为预测模型的正式的一部分”一句,可知C错,其他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根据)

3.D(D项中“避免飓风灾害的发生”不当,人们只能减少或降低飓风带来的损失,不能避免其发生。其他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根据)

《科学家发现碳纳米管薄层独特力学性质》

1.C(从文章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可知,在与巴西同事交流中,美国科学家终于能够解释这种突变原因,其余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根据)

2.B(从文章第三自然段“利用古老的造纸方法——烘干纤维浆来制造上述的碳纳米管薄层”可知,B项错误。其余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根据)

3.D(目前人们能制造出传感器,使用这种碳纳米管薄层材料后能制造出特殊的传感器,其余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根据)

《软物质物理:新的前沿学科》

1.B(A、C和D项都是对软物质特征的描述,没有揭示其本质。只有B项是对其本质的描述,故选B)

2.B(从文章第一自然段“美国及欧洲的主要物理学杂志均开辟了‘软物质物理新栏目,表明软物质物理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可知,成为新的学科领域的是软物质物理而不是软物质。故B项错。从文章第三自然段可知,A项对。从文章第四自然段中间部分内容可知,C项对。从文章第四自然段后面内容可知D项对)

3.D(从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奇异特性和一般运动规律尚未得到很好的认识”可知,A项错。从文章第四自然段中间内容可知,沙石、粮食也属于软物质,故B项错。从文章第五自然段“然而,却存在另一类型的物质,其运动规律和行为主要不是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直接导出。软物质就是这样的领域”可知,用量子力学来研究软物质不恰当。故C项错。从文章第六自然段开头及第四自然段开头可知,D项正确)

《中国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原始的肉鳍硬骨鱼化石》

1.A(从文章第四自然段可知,晨晓弥曼鱼的化石产自“距今约4.05亿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层中”,而不是鱼。其余选项在文中都有根据)

2.D(A项错在“它们的祖先都是硬骨鱼”。“它们”指代不明;说“祖先都是硬骨鱼”不对,因为文中说硬骨鱼是硬骨脊椎动物的祖先,而不能倒过来说。从文章来看,发现化石的是朱敏博士领导的小组,而不是朱敏博士本人,故B项错。C项正好搞反了,应该是“颅顶甲特征与原始辐鳍鱼类相似”,“小孔又与原始肉鳍鱼类类似”。D项可以从文中找到根据)

3.A(A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根据,且说得太绝对,其余选项都可从文中找到根据)

《第三节说明文》

《山兰凤蝶》

1.A(只限于雄性的山兰凤蝶)

2.C(“两种不同的介质”错,应为“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

3.D(A项否定了色素的作用;B项孔雀和山兰凤蝶获得色彩的机理相同,结果相反,但做法不是清除黑色,制造彩色;C项如果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不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1.A(抓住原文中“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可做出判断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2.C(“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并不表明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3.A(“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只是参考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而不是应用)

4.C(只能说明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而无法得出选项的结论)

《太阳系存在“暗彗星”?》

1.C(A项“验证”不对,应为“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B项既然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那么“暗彗星”也应是“太阳系中的流浪汉”;D项原文是“怀尔德—2”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此处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2.A(“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不对,原文是彗核蒸发为彗发和彗尾;“从宇宙中消失”也不对,还剩下了尘埃颗粒)

3.C(A项由奥特星云“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而太阳系“有大约3000颗彗星”可以得出A项错误;B项说证实“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不对;D项“暗彗星”是在太阳系范围之内)

《植物的智能》

1.B(山楂树是被动为菟丝子提供营养,因而不能证明植物具有智能)

2.C(A项“自我识别”是植物智能的表现之一,但不属于植物解决环境方面问题的能力;B项植物在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同样有智能;D项并不是戴维斯博士的观点)

3.B(A项“植物是环境的积极控制者”,意在说明植物具有智能,并不能据此推断植物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C项这种反应能力是植物自身的而不是外界赋予的;D项不能推断出“电信号刺激”是“最佳方式”)

《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

1.C(“能够记录……全过程”夸大了骨骼的作用)

2.D(“不论存放多少年”与文意不符,文中只说“存放了上万年的骨骼还能泄露一些东西”)

3.B(A项“判断其主人生前的具体职业”推断无据;B项据最后一自然段前三句可推断出;C项“必须进行骨骼分析”的说法绝对化;D项由前句推不出后句,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第三章实用类〈第一节新闻〉》

《深情的问候》

1.温家宝总理对《管子•兵法》中说的“和合故能谐”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表明他对季老的“人内心和谐”观点的理解和支持。

2.照应题目“深情的问候”,意在表达祝福季老像君子兰那样生命力旺盛的美好愿望,且怀着崇高的敬意。“君子兰”喻指季老是君子,清新淡雅,品质高洁。

3.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待人真诚,行事正直;学贯中西,笔耕不辍,成果显著;崇尚和谐,泰然面对困难、挫折和荣誉。

《熊庆来:数学般一丝不苟》

1.作用:(1)熊庆来是数学家,以此为题,便于以特写镜头展示人物丰富的性格。(2)数学讲究的是认真务实,以此为题,突出熊庆来成为数学家靠的就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爱惜人才;教授学生;坚守职业;自身廉洁;为人坚持。

2.熊庆来慧眼识才,凭着对一篇数学论文的赏识,便决定聘请只有初中文凭、在乡下小店做店员的华罗庚,这与熊庆来的爱惜人才、工作认真、平实诚笃等品格是分不开的。熊庆来破格起用人才,给了我们以下启示:不应以文凭来评价人才,应当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本领;要善于发现人才,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就要给他们展示才能的空间,使得人尽其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读完全文,可概括出熊庆来的做人准则——为人坚持、做事执著、一丝不苟等。谈看法的时候,只要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再联系熊庆来的品格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一号多刊现象”》

1.(1)对期刊总量的长时间严格控制,某种程度上是否影响了文化艺术和学术的繁荣。

(2)对期刊号的严格控制,导致获得期刊号要付出极大的成本,进而导致“一号多刊现象”,这是否符合法规。

结论:不应该总想着别人违规,应多想想规则本身有多少合理性,这样出版业才会健康发展。

2.本访谈的提问有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由于记者曾就中国出版业访谈过书号问题,所以这次就单刀直入期刊号的问题。目前,中国出版业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尤其是期刊的增减只能以总量不变为准,就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了中国出版业的自由发展。由于管理过严,期刊号的获得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出版界不得不变换方式来应对这种局面,这就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一号多刊现象”。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围绕“出版业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深入的改革,才是杜绝‘一号多刊现象的根本所在”的大问题展开的。(2)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在被访谈者谈到“出版的管理,大体可以说是一种命令和强调性管理,作为企业性质的出版集团和其他相关出版部门,在这方面没有多大的自主空间”时,记者顺势提出“长时间对中国期刊的严格控制,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艺术和学术的繁荣”,进而谈到“期刊号的获得,要付出极大的成本,让出版人士很难有用武之地”的问题,这就水到渠成地挖掘出“一号多刊现象”的根源所在。最后一句“任何管理,都是为了管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想到要改变“一号多刊现象”,得先解决不合时宜的制度这一症结。

3.意思是:当规范制度处于僵化状态时,人们可以灵活应对制度而变得非遵从或抗拒的行为。比如,市场要求某个统一价,而激烈的竞争使得商家低于统一价;如果某种物质稀缺,就会使得商家抬高商品价格。

《让世界远离饥饿》

1.文章从“稻穗下乘凉梦”起笔,到杂交水稻让世界远离饥饿梦的实现结束,展示了袁隆平杂交梦的实现过程,为下文写袁隆平毕生追求杂交水稻事业埋下伏笔。文章引用《诗经》和《履园丛话》记载的因战乱或天灾给百姓带来粮食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袁隆平那研究杂交水稻的责任感或愿望就显得更为强烈,同时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2.(1)杂交水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的演变过程,袁隆平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杂交品种的改进过程以及改进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中可以看出袁隆平心系杂交事业而不懈努力的那份执著精神。

(2)袁隆平以从小喜爱跳高运动自诩,并恰到好处地将这份爱好嫁接到自己的科研上来,形象的比喻传神地刻画出袁隆平永不满足和甘当人梯的精神。

(3)这里作者借助数字变化,将人物的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从70多岁到20多岁一串看似枯燥无味的年龄概数,却在年龄的转变过程中使得袁隆平那献身祖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执著信念和乐观精神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3.袁隆平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全人类解决饥饿问题做出了伟大贡献。袁隆平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1)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

(2)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目前,基本实现粮食自给。

(3)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水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

(4)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的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让每一朵小花都灿烂开放》

1.C、E(A项根据第二自然段可以知道“眉山市东坡区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占在校学生的24.7%”;B项留守学生并非一直就是问题学生的主要来源,而是“逐渐成为”主要来源,从第三自然段中找信息;D项应是“过半”,而不是“近半”)

2.标题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多方面问题”或“农村留守儿童不容忽视”;

标题2:“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或“留守儿童需加强教育保护”。

3.调查者主要是从政府、社区和学校这几个方面谈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措施的。在调查者看来,政府应该从宏观角度来构建教育保护网络,社区应该多组织一些监管机构,学校则应加强寄宿学校的完善工作,三方携手共同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安全、温暖、快乐的成长环境。

4.留守儿童的出现还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在广东,经济发展越缓慢的地区留守儿童就越多,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需要加强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节传记》

《袁隆平奇遇记(节选)》

1.A、B(A项错在当时威尔其并不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发明人;B项错在“是因为他看不起袁隆平‘浑身上下都染上了不少中国农民的色调”,事实上是因为当时威尔其错把袁隆平的助手当作袁隆平了)

2.欣闻赴美、接机闹剧、喜迎奖励

3.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也不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4.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写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态度,更贴近当时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更真实可信。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本篇传记的写作意图是想塑造一个淳朴的袁隆平,还袁隆平以生活的常态与真实的人生。袁隆平“不好意思”是因为出国前曾向妻子许下的将成为“万元户”的诺言无法兑现,而“喜不自禁”是因为在共和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他凭科技成果争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和奖励。这些都说明了袁隆平的淳朴和憨厚,并没有给传主带来负面影响。(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爱迪生传(节选)》

1.D(D项“基础教育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原文无出处。爱迪生虽然上学时间很短,但他在家庭中其实是接受了扎实有效的基础教育的)

2.B

3.成功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生动,突显人物性格、品质。如“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这一细节就突显了孩童时代的爱迪生虽然爱玩,但酷爱学习。

4.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赞同前者应着重从基础教育的求同弃异式的教育模式入手,说明基本教育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赞同后者则应着重分析基础教育并非天才教育,它更多的是通才教育。普及基本的知识技能,更多的是面向群体而非个体,而且爱迪生在家里其实也是接受了母亲为他设计的更为有效的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的。

《旋风的中心》

1.A(B项硬性拔高,成绩并不能说明“搞的是素质教育”,只是说明陈景润初中时各方面发展都不错;C项只能说明陈景润的谦虚和淡泊名利;D项文中并没有说“他有了妻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把数学看得高于一切)

2.“旋风”指《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发表后,荣誉、地位、名利伴随着鲜花、掌声一起向陈景润涌来。面对荣誉,陈景润冷静、谦让;生活俭朴,不在意物质享受;刻苦钻研,全部心思仍然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不忘故乡、母校,寄希望于青少年。

3.通过描写陈景润面对姑娘的求爱信,紧紧关闭爱情大门,衬托出陈景润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上的刻苦钻研精神。

4.这张成绩单表明陈景润在少年时代天真活泼,全面发展,数学成绩优秀;它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陈景润极为珍贵的史料。

《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1.兴奋、激动、欣喜、同情、怜悯

2.(1)思想认识、阶级立场上的重大转变:他不满俄罗斯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和沙皇封建农奴制的残暴统治,追求生活平民化。(2)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签署了一份剥夺他的妻子和儿子对他的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文件,践行自己的学说。(3)行动中出现了一个果敢举动:他终于出走了。不幸客死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实现自己的夙愿。

晚年的性格特点:(1)转变了阶级立场,无情地解剖和深刻地反省自己,更有对俄罗斯社会中尖锐矛盾的深深忧虑和痛苦思考。(2)悲天悯人,温良仁爱,善良博爱,追求平等,关注下层人民,同情劳动人民。(3)执著、坚毅,追求简单、淳朴、平静的生活。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这是托尔斯泰在社会与家庭的冲突中寻求自我超越的一种必然结果。内心生活中理想成分的反复涌动必将促使他再次把家庭提升到心灵的层面,从而和他的艺术追求协调相应。所以,在艺术家的身心冲突作用下,家庭与事业的冲突,要么被改造要么被舍弃。托尔斯泰不是没有试图改造过他的家庭,只是效果非其所愿,最终导致他不顾年迈力衰而离家出走,为大家舍小家,尽管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定然是像屈原那样“虽九死其犹未悔”。也许这位作家只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托尔斯泰晚年的离家出走正是为了谋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是他用心灵超越肉身的途径。他以生命的代价超脱了世俗的家庭,去奔赴心灵的召唤,这正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高梦旦先生小传》

1.①作者如此处理,是要为后文开掘高先生“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人的苦心”这种举贤任能、甘居下位的胸怀,“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等做铺垫。②先写事记叙,后议论评价。改变传统的传记格式,使行文生动活泼,别开生面。③“述”为评的基础,“评”为述的升华。先记事,把高先生最值得颂扬的事情写出来,使得后文对人物的评价有据可依,避免突兀。

2.文章从三个方面评价高梦旦先生的为人:①崇实敬业(托付事业的苦心、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②爱憎鲜明(他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他爱真理,崇拜自由,信仰科学。因为他信仰科学,所以他痛恨玄谈,痛恨迷信,痛恨中医)③淡泊忘我(没有利心,没有名心,没有胜心;冲淡得好像没有自己)。

3.文章介绍了传主的一生及其志向和人格,真正做到了“传其事,寓其意”,且又于文墨驰骋之中真切地表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对长者的尊敬;对传主知遇之情的感激;对传主事业心的钦佩;对传主人格的热情赞扬。

《第三节科学小品文》

《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不容忽视》

1.B(A项文中说“今年上半年,还将持续影响全球天气”,选项脱离了时间范畴。C项“此消彼长,交互转换”错,两种现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异常强烈的信号”错,夸大了事实。D项原文说“这轮拉尼娜现象搅乱了全球天气变化”)

2.A(“全球变暖导致各种冷暖事件频频发生”误解原文意思)

3.D(A项的推断有误,原文是可能影响到第三季度初期。B项“人为导致的全球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是有些人的观点,专家对此进行了否定。C项“拉尼娜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判断武断)

《艾滋病》

1.D(并非无药可治,只是没有特效治疗药)

2.A(“都会”一词不妥,注意文段中的“有的”一词)

3.D(“感染时身体无病的人的潜伏期长”的说法,没有根据)

《最耐渴的动物》

1.C(“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是耐渴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2.A(B项“必须”应为“一般”。C项原文为“在无水可饮时”,才“只能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选项脱离了条件限制。D项除了避免出汗,还有使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减少的目的)

3.D(A项在超过50摄氏度的高温中,大羚羊仍能生存,但不一定能活动自如,故错。B项其他哺乳动物究竟是什么情况难以判断,原文无依据。C项大羚羊体温若超过了46摄氏度也需出汗散热)

《在天外星球播种地球生命》

1.D(A、B、C三项都是对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内容的转述。D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本句所表述的正是颠覆“胚种论”的认识)

2.B(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注重分析原文的意思,理解各选项的内容和原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A项原文是“许多天文学家相信”,选项为“科学家们相信”,主体身份发生偏离,不符合文意。C项表述错误,文中说“该卫星”是指“在泰坦星上”,不等于“因为卫星外围浓厚的大气层会……”。D项原文为“有人询问葛雷德曼:假设少数细菌真能安全抵达泰坦星的陆面……”,这是混淆了已然与未然。只有B项符合文意)

3.C(推断和想象题是根据原文体现出的端倪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推断不能想当然,不能武断,要以文章内容为前提,要符合客观实际,合乎逻辑。C项表述正是犯了这一错误)

《“海水西送”工程的意义》

1.B(B项是可能的情况,而不是现实)

2.D(“主要用于”有悖原文信息)

3.C(“指日可待”在原文中没有根据,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指日可待”构不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调查报告》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查报告》

1.C、E(C项造成武陵区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房产开发中新建学校的政策没有兑现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不到位,进而难于落实的问题。E项缓解学生就学压力的主要办法应该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新建学校,同时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规范招生行为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2.作者列举这样一组关于某某区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学生的数目,旨在说明过去几年小学、初中、高中生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为预测未来几年小学、初中、高中生源的变化趋势提供依据,总体上都是为了说明“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

3.从整体上看,前者是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后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局部看,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是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所以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一是学校布局不合理,二是学校数量不足,三是一些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所以加大教育投入,新扩建学校成为必然的选择。

4.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教育投入,分期新建一批中小学校,激励民间资金加入中小学校的建设。

5.①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②加大教育投入,分期新扩建一批中小学校,使城市中小学校布局更加合理;③加大教育投入,改造基础设施装备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④激励民间资金加入中小学校建设,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⑤提高城区初中毕业生上职高的比率,缓解普通高中的压力。

《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

1.B(“举步维艰”与“公民素质普遍偏低”错,原文中没提到)

2.D(错在“不能当场解决”原文中提到严把质量关,是为了把科普报告做好,重在质量。而“不能当场解决”不在此范围内,亦不存在如此狭隘的想法)

3.关键词:无性繁殖、复制、遗传性状完全相同。

4.只要围绕思维互动的方式、实用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等三个方面作答即可。

《“丝绸之路”可以改名吗?》

1.B[原文第二自然段“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选项变更范围,故错]

2.A(“丝绸之路”的名称由西方人提出并非更名的原因;更名的原因是命名者只站在西方的角度,不能准确反映“丝绸之路”的实际情况)

3.A(“这个问题”是指“一条路的货物流向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深化是指“丝绸之路”命名的深层原因——文化内涵或文化背景。B项中没有“命名问题”和“‘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C项中没有“‘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D项中没有“命名问题”的意思)

4.D(这一考察能说明的是“丝绸之路”上玉石的运行也是较早并比较重要的,选项所言与文意无关)

版《第四章古诗文类〈第一节人物传记〉》

一、1.C(“购”是“悬赏捉拿”的意思)

2.A(A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译为“来”。B项①“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②“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①中“于”是表示比较的介词;②中“于”是引出对象的介词。D项①中“因”是表示凭借的介词;②中“因”是动词,意思是“沿袭”)

3.C(①写赵煚年少时所为,非体现其“有勇有谋、与人为善”;②勾结陈将吴明彻袭击安蜀为郑南乡所为)

4.A(因果关系分析不够准确,原文并未说他“精通知识”,只是“略涉书史”。主要原因应为“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

5.(1)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又做事得体大方,略微涉猎书史。

(2)因为小人的谗言,赵煚的功劳没有被朝廷记录,只是被授予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务。

(3)赵煚上任不久,因为违背圣旨,不久就被外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百姓中)很有威信和恩德。

文言文参考译文

赵煚,字贤通。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很孝顺。十四岁那年,有人偷偷砍伐他父亲坟墓上的树,煚号叫恸哭,(并坚持)把他送交官府。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又做事得体大方,略微涉猎书史。周(后周)太祖把他引荐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继位(受禅),调任陕州刺史。当时周人在长江南岸建造高大的城墙以防御陈国侵袭,然而这时连着下了数十天大雨,城墙塌陷的距离长达百余步。蛮酋郑南乡谋反作乱,勾结陈将吴明彻欲袭击安蜀。大家都议论着劝赵煚应该修城墙抵御陈袭击,赵煚说:“不用修城墙,我自有办法退兵。”于是遣使游说引诱江外生蛮攻打武阳,令乘虚攻打他们所居之地,俘获南乡的父母妻儿。郑南乡听说了这件事,解散了他的军队,陈兵也就退却了。第二年,吴明彻多次聚兵起义,赵煚带领士兵抵御,前后十六次战役,都狠狠挫败了吴明彻的气势。俘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杀了一百六十多人。赵煚借助上柱国的兵力数万在侧翼,从三雅道攻打陈国,攻克陈国十九城而后回兵。但是因为小人谗言毁谤,他的功劳没有被认可(被朝廷记录),只被授予(降职)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位。赵煚与宗伯斛斯徵一向不和睦,斛斯徵后来出任齐州刺史,因为犯罪被关在狱里,自知罪重,于是越狱而逃。闵帝大怒,急于悬赏将他抓回来。赵煚上密奏说:“徵自认为负罪深重,害怕被处死所以逃走了,如果不向北逃向匈奴,就会向南投奔吴越。徵虽然愚陋,但见的世面够多了,若他逃向敌国,对圣朝没有好处。现在天下大旱,可借这个理由大赦天下。”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徵因此而获免,赵煚却始终没告诉他。

等到新皇帝(践祚)继位的时候,赵煚官拜相州刺史。朝廷因为煚知晓古今之事,征拜尚书右仆射。然而没多久,又因为抗旨,不久就被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老百姓当中很有威望。赵煚曾经有一次得病,百姓们都跑来,争着为他祈祷,可见他很得民心。曾经有人盗赵煚田中的蒿草,被小吏抓住。赵煚说:“这是因为刺史(就是说他自己)不能宣传好的民风教化,你有什么罪呢!”安慰他并宽容地送他回家,令人装上一车蒿草赐给那个偷盗的人。那个偷盗的人非常惭愧,比受了重刑还难受。赵煚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人民,一向都是这样做的。

赵煚于开皇十九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二、1.A(A项古今都是指“事务多”;B项中的“故事”古义是“先例”,今义是“真实或虚构的事情”;C项中的“正当”古义是“正对着”,今义是“正处在某个时期、阶段”;D项中的“下车”古义指“官吏到任”,今义是“从车上下来”)

2.B(①句是勤学,⑤句是引法律条文,故不选)

3.D(“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这一说法不符合文意,是指责他们)

4.(1)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后退出,皇帝脸色郑重严肃地向他道歉(谢罪),最终(皇帝)赦免(宽恕、饶恕)了用竹板子打的那个人。

(2)现在元肇竟然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行本开始做官是梁武陵王的封国常侍。遇到萧修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就与叔父璠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衣服食物缺少甚至没有,也很安然。

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史官)。累功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朝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把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并问他为何,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情。我既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有道理。”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

等到北周宣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地进谏违背了皇帝意愿,被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应当交给法官,以申明国法,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后退出,皇帝脸色郑重严肃地向他道歉(谢罪),最终(皇帝)赦免(宽恕、饶恕)了被竹板子打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对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已订立约定。这个官吏故意违反约定,我请求(给他)增加服劳役一年的处罚。”刘行本反驳他说:“律令施行,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在元肇竟然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皇帝称赞刘行本,赐给(他)百匹绸绢。

后任命刘行本为太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当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而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子官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房屋帷幔之间受宠爱亲近呢!”唐令则很羞惭而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太子的亲近。刘行本对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很生气,常常对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原来官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对他的端方正直很敬畏,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很感激他。

三、1.D(掠:拷打)

2.C(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其余三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以”:用,介词。B项“为”:替,给,介词。D项“于”:在,介词)

3.B(原文是说,恰好府中有案卷将要用来定罪量刑,唐震极力辩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他,就把那事上呈刑部,最后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是正确的)

4.(1)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

(2)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

(3)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与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高兴。唐震考取进士以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文书推荐他,他把文书放入小箱子中,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条尚未打开,那人十分惭愧。后来唐震担任其他官职,他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咸淳年间,他由大理寺司直而兼任临安府通判。当时潜说友担任京城的长官,他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时一切都无所顾忌退让。恰好府中有案卷将要用来定罪量刑,唐震极力辩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他,就把那事上呈刑部,最终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是正确的。咸淳六年,江东发生大旱灾,唐震被提拔为信州知州。唐震上奏请求减少纲运米,免除当地的租赋,下令每个街坊设置一个小吏,登记那里的户口,劝说富人分发粮食,让街坊的小吏供给饥民。有的小吏劳累不堪,唐震就为他们上陈情况,使他们恢复原来的身份。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州里有个百姓雇佣小孩放牛,小孩逃走了牛棚发生火灾,孩子的父亲状告雇主杀死他的儿子并投入火中,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服罪了。唐震看案卷后怀疑这事,就暗中查访,终于在临近的郡中找到了小孩。又拿这事来反问孩子的父亲,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唐震被提拔为浙西提刑。赵氏家族有个看守墓地的僧人十分凶暴蛮横,唐震派遣官吏去逮捕惩治他,贾似道写信来营救。唐震不予理睬,最终按照法律判了刑。贾似道发怒了,让侍御史陈坚弹劾唐震,使他被免职。

咸淳十年,朝廷又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当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都已经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取饶州。饶州驻军只有八百不到一千人,唐震发动州民登城防守,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他上书朝廷求援,没有得到回复。元军派人进入饶州来取宋军表示投降的款项,通判万道同暗中派人在他部下中筹集白金、牛酒备办投降时的礼物,寓居饶州的士人全都听从他。万道同婉转地劝说唐震投降,唐震大声呵斥说:“我能忍心苟且偷生辜负国家吗?”城中的年轻人被唐震的话感动了,就杀了元军的使者。有个叫李希圣的百姓图谋出城投降,结果被戴上刑具投入监狱中。第二年二月,元军大批到来,都大提举邓益逃离了饶州。唐震拿出府中所有的金钱,写了官府悬赏文告张贴在城墙上,招募能够奋勇应战的人并奖赏他们。众人心里畏惧不能应战,元兵登上女墙,众人就溃散了。唐震走进府中的玉芝堂,他的仆人上前请求说:“情况紧急,番江门敌军还没合围,赶快出去还可以脱身。”唐震骂道:“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左右的人不敢再劝说,都走出去了。不久,元兵进来,拿文书铺在桌上,让唐震签名投降,唐震把笔投在地上,不肯屈服,终于为此而死。

四、1.D(D项古今都是选拔、推荐之义。A项古义:得到整饬、整顿;今义:使损坏的东西恢复原状。B项古义:相互勾结、来往;今义:往来通达。C项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今义:方便合适)

2.B(A项“以”,都解释为“因为”。B项第一个“乃”,解释为“竟”,第二个“乃”,解释为“就”。C项“为”,都表示被动。D项“其”都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3.C(①②都不能表现“公正无私”)

4.C(“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有误)

5.(1)第五伦于是只好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来,而暗中乘船离开。

(2)第五伦认为太后的亲族势力过大,于是上疏,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利。

(3)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被人轻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跟随淮阳王到京师,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皇上(刘秀)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趁机对奏为政之道,光武帝非常高兴,第五伦被委任为会稽太守。会稽地区的风俗多滥设祀庙,喜欢占卜。百姓常常滥杀耕牛来祭祀鬼神,百姓财产因此而匮乏。第五伦上任后,向所属各县发出文书,明白地告诉百姓,凡是巫祝有依托鬼神以诈术恐吓愚昧百姓者,都要捉拿问罪。胡乱杀牛的人,官吏都必须给予处罚。民众开始时都很恐惧,有的巫祝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第五伦追查得更紧,以后便逐渐灭绝了,百姓得以安定。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律被征回朝廷去接受惩治,郡中的老少百姓攀住他的车子,拉着马啼哭着跟随,每天只能走几里路,无法赶路。第五伦于是只好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来,而暗中乘船改由水路离开(奔赴洛阳)。后来第五伦升迁为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以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因为有财产得以担任官职。第五伦把家境丰足的官吏全部精简掉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官员的职守得到整饬。他所举荐的人多官至九卿或两千石级的官,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肃宗刚继位,第五伦便从太守提拔为司空,取代了牟融。皇帝因为明德太后的缘故,尊崇皇舅马廖,让他们兄弟都居于要职,达官显贵都争着去迎合他们。第五伦认为太后的亲族势力过大,于是上书,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等到马防担任车骑将军,准备出兵征讨西羌时,第五伦又上书说:“听说马防请杜笃担任从事中郎。杜笃在乡里为人们所不齿,寄居在美阳,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来往,他们所在的县令深为他的不守法令所苦,将其收捕论罪。如今到了马防那里,议论的人都有怀疑并觉得奇怪,何况竟然让他任从事,我恐怕将会因此议论朝廷。如今应该选拔贤德有能力的人辅助马防,不应让他自己请人,有损于他的事业和前途。”但他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违心阿附。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都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直接上奏之事,他都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过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便总要想起他来,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罢了。我儿子有病,即使一次也不去探望,却整夜不能成眠。如此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五、1.D(A项表转折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B项代词,代指“他”/助词。C项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D项都是副词,“于是”)

2.B(①体现张禹的清廉;⑥说明张禹深受皇上恩宠)

3.B(A项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体现他的忠厚。C项江陵和园庙不在一个地方,张禹对皇上南巡祭祀园庙并不反对,只是反对皇上到江陵去。D项“定策”,是尊立天子并把它记入史册的意思。“阴阳不和”是说君臣不和,并不是身体不适)

4.(1)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

(2)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

(3)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地的人。张禹生性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地的官吏和百姓送来给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张禹都没有接受。还把家里的田地住宅让给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汉明帝永平八年,张禹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就升迁;汉章帝建初年中,张禹被授予扬州刺史。任职后应当渡江巡行所属郡县,中原的人都认为江中有伍子胥的魂魄,很难成功渡过去。张禹准备渡江,官吏坚决请求,张禹不听。张禹严厉地说:“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张禹于是就挥动船桨,成功过了江。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官吏和老百姓都希望见到他,人们心怀喜悦,称颂美好,抱怨丑恶,(好事坏事)都主动说给他听。

汉章帝元和二年,张禹调任兖州刺史,也有清廉公正的口碑。元和三年,升为下邳国相。徐县北部边界有个蒲阳坡,附近有许多良田,可是都淤塞荒废,没有人修整。张禹带领百姓修建水闸,疏通沟渠,引水灌溉,于是开垦出几百顷常年耕种的水田。劝励率领官吏和百姓,供给他们种子,并亲自参加劳动,于是田地大丰收。邻近郡县贫穷的人,投靠张禹的有一千多户。屋子一栋接一栋,蒲阳坡的下面成了一个城镇。后来一年多,开垦的田地达一千多顷,老百姓解决了温饱,能自给自足。功曹戴闰,是前太尉的属官,权势可使郡内震动,对张禹有小的斥责,张禹命令他主动到徐县的狱中去,然后依法治他的罪。自长史以下的官吏,没有不感到震惊而收敛的。

永元十五年,汉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凭借太尉兼卫尉的身份留守。张禹听说皇上准备到江陵,他认为不应该冒险到远地去。张禹用驿马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下诏回复说:“巡视祠园庙已经完成,准备到南方祭祀长江,恰好得到你的奏章,临近汉水马上回来了。”等到和帝回来以后,张禹凭借这得到了皇上特别的赏赐。

猜你喜欢
复制
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论以PS实现有规律复制图形
一种协同工作环境中(分布式)的容错和安全数据存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