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考查的往往不是文言实词的唯一固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该考点以多义词为主,涉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1.什么是“常见文言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具体来说应该指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收录的350个文言常用实词,特别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再把范围缩小一下,就是指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文言实词。
复习文言实词时,要重点掌握课本的三方面内容:①掌握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单元知识短文《文言实词的特点》。②掌握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单元知识短文《词类活用》。③掌握高中语文教材后的附录《文言常用实词表》。
2.什么是“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特定语境即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对整体语境的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因此,答题时,要“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近几年的考题还向我们暗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高考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义。一般不考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见意义,往往考查该实词在特定语境中唯一固定的含义,简而言之即高考考查的是那些常见实词的生僻意义。如“让”这个常见实词,人们所熟知的意义是“谦让”,但高考所考查的往往是它的生僻意义:责备。在具体答题时如果哪个选项解释一个很普通的实词用得是人们熟知的意义甚至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那么它就值得怀疑了,考生就应该再仔细推敲一下,看它是不是有一个生僻的意义更符合这一特定的语境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在文中”就没有了它特有的价值。
【技法指导】
备考文言实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但在具体的考试做题中是存在一些易于掌握的破解词义的技巧的,接下来就介绍几种技法。
1.根据字形特点进行推断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是推断词义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形旁”先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再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词义。
2.根据语法特点进行推断
根据语法特点进行推断指分析所要解释的词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判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此法在选择题中采用排除法尤其实用。语法分析还有助于掌握词类活用,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
3.根据常用成语进行推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惯用的”这一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脱胎于古代汉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4.根据对称结构进行推断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5.根据构词特征进行推断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了解了这一特点,就要尽量避免把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指示”就不能误认为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项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因为从两个人的关系上看,蔺相如既不是秦王的上级,也不可能是秦王的长辈。如果作为两个单音节词来看就好理解了,“指”是“指出”,“示”是“给……看”,“请指示王”,就是“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6.根据课本知识进行推断
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这就要求考生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当遇到某一文言实词时,应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含有该实词的句子。一般来说,高考所考的120个文言实词都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句,也就是说,不管所选的文段是作于何时,何种体裁,出自何人之手,命题者都是立足于课本知识来命题的。因此,只有熟悉课本知识,考生才能够在解题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原题展示】
1.(200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B.人之与人之相贼(偷窃)
C.何以易之(改变) D.胁息然后带(收敛)
2.(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制止)
3.(200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考虑)
4.(200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希望)
5.(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宽恕)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拜见)
6.(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破关中(攻下)
B.不期而遇(约定时间)
C.某启:昨日蒙教(禀告)
D.顷襄王怒而迁之(斥责)
2.下列加黑体的词义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矣
3.下列各句中的黑体词中,与“屈原既绌”中的“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莫夜月明
B.于是信孰视之
C.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D.始为布衣时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选出与例句中“众寡”用法相同的一项()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山东豪杰遂并起
D.诚宜开张圣听
5.下列各句中点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②琼不理其语,密遣访获盗者(询问)
③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公开表达)
④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粗布衣)
⑤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雍积,十里立一门……(击中要害)
⑥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呼名字)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⑥
6.下列点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B.抑本其成败之际(本来)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诫)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7.下列各项对“适”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贫贱有此女,始适(刚刚、刚才)还家门
B.少无适(顺应、适应)俗韵,性本爱丘山
C.余自齐安周行适(恰巧)临汝
D.此时鲁仲连适(到、往)游赵,会秦围赵
8.下列各项对“幸”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曼立远视,而望幸(幸福)焉
B.臣从其计,大王幸(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
C.妇女无所幸(宠爱),财物无所取
D.幸(希望)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9.下列各项对“固”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如固(本来)止之
B.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C.乃辞谢,固(坚决)请
D.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
本期参考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原题展示
1.B(B项“贼”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的意思,因此贼的本义是残害、伤害,此意放在句中句意连贯。因此,作“偷窃”讲不符合语境)2.A(A项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指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3.D(A项中的“听”字,可以放在“听之任之”中释义,也就是“充许,听准”的意思;B项中的“迫”字,可以放在“义薄云天”“日薄西山”中解释,也就是“逼近,靠近”的意思;C项中的“壁”字,可以放在“作壁上观”中解释,也就是“壁垒,营垒”的意思;D项中的“度”字,则可以放在“风度翩翩”中释义,也就是“气度”之意,此意放在句子中,句意正好连贯: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4.A(A项“欺负”的主语是“有的人”,指一般百姓,而对象是作为官员的“延寿”,一般百姓不可能“压迫,侮辱”延寿。因此,我们必须把“欺负”当成两个单音节词来看,理解为“欺骗、辜负”)5.A(看到本题的A项,我们马上可以联想到《六国论》中的句子“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在课文中“完”字是“保全”之义,将其代入句中,再联系前一句“时富室多以罪倾宗”,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而此处也是“保全”之义)6.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很多考生把“忠善”一词错译为“忠诚善良”了。上下两句是并列关系,下句“作威以防怨”应该译为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作威”是动词。依据上下句的对称关系可知“忠善”也是动词,那么就不应该译为“忠诚善良”)7.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须把它当成两个单音节词来看,理解为“亲近信任”)
强化训练
1.D(贬谪)2.B(A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在这里是单音节字分开来讲,即“他实际上”;D项“至于”现代汉语是介词,在这里指到了……)3.D(A、B、C三项者都是通假字,D项不是)4.A(例句中的“众寡”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在“众”字上,B项中的“口舌”、C项中的“豪杰”、D项中的“开张”均是并列式合成词,意思分别为“说话”“英雄人物”“广泛”,只有A项中“国家”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国”字上)5.D(②句中的“访”应释为“查访”;⑤句中的“冲要”,借助前句“直截沟涧”和后句“疏决雍积”中的“沟涧”“雍积”两词,推断出其义为“交通要道”的意思,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6.B(推究)7.B(A项女子出嫁;C项到、往;D项恰巧)8.A(宠幸)9.A(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