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李春明 本报特约记者 赵 声 本报记者 魏 莱
马英九26日以28.5354万票及93.87%的高得票率当选国民党主席。对集党政资源于一身的他来说,未来的权力更大,责任也更大,挑战才刚刚开始。台湾《联合报》关注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两岸领导人将浮现“党对党的对话空间”;《中国时报》认为,当上党主席后能不能真正推动改革,才是马英九“大权一统”后的考验;亲绿的《自由时报》则把马英九当党魁与前一段时间的“中正纪念堂”换牌匾联系在一起,声称这是台湾“柔性威权统治”的开始。
预测两岸互动将出现新局
马英九兼任国民党主席后,两岸互动将出现新局。《联合报》26日援引党政高层的话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贺电应该在一两天内送达,马英九也将立即以党主席身份回电,将创下两岸领导人正式函电往来的历史纪录。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也低调地表示,“我们不能代替北京宣布”,但“对岸发贺电有例可循”。他解释说,早在1988年李登辉接任党主席,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就曾以个人名义发出贺电,但国民党未回复,这是两岸历史性的互动;4年后李连任党魁,中共援例发贺电,李仍未回复,但公开称这是“善意的表示”。2005年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国共两党已建立联系渠道,胡锦涛曾发出贺电,马英九随后回电表示感谢,这是两人首度函电往来。对于胡马可望再度通过贺电互动,张荣恭认为,贺电仅属于礼貌往来,“但国共两党都是执政党,确实具有不同的意义”。厦门大学李非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也表示,今后马英九若访问大陆,称呼他为“马主席”就会显得非常自然贴切。
希望为台海带来几十年和平
在当选记者会上,马英九承诺会从几方面努力立刻改革国民党,并表示国民党既然全面“执政”就要全面负责,必须就所掌握的资源好好规划台湾的未来,至少替台湾海峡带来几十年的和平,让台湾有机会好好转型,适应国际变动情势。
“中央社”认为,马英九从原本“总统在宪法上位居第二线”的定位,通过党中央这个平台,形同在党务、政务上都站上火线。文章总结了他将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要实现“促进更紧密党政合作、达成更有效国政运作”的竞选目标,马英九必须展开党政权力的调整,而这项工程无疑将牵涉敏感的人事变动;二是年底县市长选举将至,他如何带领国民党打赢选战,备受各界瞩目;三是如何处理饱受争议的国民党党产。《中国时报》也认为,马英九的难题才刚刚开始。文章说,兼任党魁,马英九必须要做的是党务改革与世代交替,“不过被认为不沾锅的马英九,对纠结不清的地方派系、国会系统无法有效整合等老毛病,真的准备好大刀阔斧改革、并承受可能付出的代价?此外坐稳党魁之后,未来可直接控制国会,权力集中相对也表示施政成败不再是行政院长之责,马得一肩扛起,没有闪躲空间”。香港中评社认为,马英九当选后的首要挑战,是年底县市长的提名作业。
权力的集中也引起绿营的质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26日晚表示对台湾民主和两岸关系很忧心。《自由时报》评论称,“马英九政府一声令下,‘台湾民主牌匾拆落在地、‘中正牌匾高高挂上;今天,马英九同额竞选选上中国国民党党魁,继承蒋介石父子的总统兼党魁地位”。文章声称这两件事不是独立事件,而是环环相扣,“象征党国体制幽灵重返了!当年的国民党政权,是蒋党蒋国,现在则是马党马国;当年两蒋父子领导的党国体制,是刚性独裁专制,现今马英九领导的新党国体制,则是柔性威权统治”。
李非教授认为,马英九的权力基础正在逐渐巩固,虽然有人担心权力过于集中,但是从目前岛内政局来看,国民党还是需要一位能够团结大多数的权力强人。
检验国民党内部忠诚度
投票率也是岛内舆论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测试深蓝铁票是否“生锈”及检验马一年施政的重要指标。此次国民党党员的选举人数超过53万,马英九竞选办事处虽然对外表示以8成得票率为目标,“但办事处人员私下表示,马英九的得票率至少要超过吴伯雄,否则他兼任党主席的权力基础势必遭到党内其他政治势力的严峻挑战”。分析说,连战2001年同额参选党主席时,一举拿下近98%的得票率;2005年党主席选举的马王之争,马英九获得71.5%的选票;2007年补选,吴伯雄也拿下86.97%的选票。马英九此次得票率达93%,“立委”蔡正元表示难能可贵,但“立委”吴志扬认为,外界评估马得票率应在95%以上,无法超过这个数字值得检讨。
《自由时报》嘲讽这场选举是国民党内部忠诚度的检验,是营造“马英九神话”的第一步,“对马英九其实不是好事……党内岂有人有勇气再当乌鸦斗胆提出谏言?国民党将逐渐形成一言堂的文化。而绝对的权力可能带来国民党绝对的腐化,甚至于再失去江山”。《中国时报》的一篇文章也说,身为党员要去投这一票,却连一点点当家作主的虚荣也感受不到,“因为整个党主席选举的重心都在冲高马英九的得票率,摆明了是对各级党工以及党籍政治人物忠诚度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