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创新活动布局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是区域创新能力与水平的表征。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残缺,严重阻碍创新体系功能发挥的现状,以科技工业园作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空间发展方式,对资源型城市创新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体系;空间结构;科技工业园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Method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fo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TIAN Hong-na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hav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are placed in specific geographic space. They symbolize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region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unctions fo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nnov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aking science&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s as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method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fo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it analyzes the ac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s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t last,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should develop science&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s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ie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patial structure;science&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注:收稿日期:2008-11-23
作者简介:田红娜(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林业经济管理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XQJR004。)
区域创新活动布局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是区域创新能力与水平的表征,合理布局的创新体系空间是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我国多数资源型城市创新行为主体能力不强,创新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条件落后,创新体系空间结构残缺,阻碍了其创新体系功能的发挥。因此,正确认识各种制约因素,合理布局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空间,选择符合其特点的创新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工业园是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空间的发展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最先发源于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条件优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然后向全球范围内扩散;在国内,创新首先集中于发达地区,形成创新高地,并逐步向欠发达地区推移;在特定区域内,创新也是发源并集中于自然、经济、社会、特别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域,再沿着一定梯度向其他空间扩散[1]。这些区域内的创新高地,实质上就是区域创新集群。研究表明,创新行为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有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集聚的成因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是为了节约能源和运费,共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从创新过程的角度来说,创新行为主体在地理上的接近和联系会产生如下作用:第一,促进关联实体的竞争和合作。地理上的接近使区域内的创新行为主体在更快感知同行创新压力时激烈地竞争;长期演化形成的制度环境会激励区域内的创新行为主体相互影响和合作。第二,有助于关联实体竞争力的提高。包括上游产业如投入品的供应商以及基础设施提供商,延伸到下游产业如顾客的分销渠道,以及为创新服务的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等。第三,推动了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使信息、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通,降低信息搜寻和交易的成本[2]。第四,有利于区域内形成学习和知识溢出的环境,促成集体学习的氛围。第五,促进新企业从现有企业中衍生出来。因此,区域创新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创新行为主体,它是一种有效的创新空间安排方式,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在空间结构上必然具有集聚性特征。
目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空间发展方式主要有增长极、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点轴开发、网络开发,以及近20余年经济地理学界刚开始研究的新产业区。创新的本质要求增加组织中要素的网络化联系,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证明,网络为组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创新可以在多个层面、多个环节中发生,成为各行为主体采用的新型组合与运作方式。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发现网络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治理结构,是一个由区域内各参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创新特征的制度安排,区域创新体系如果基于网络组织运行会更加高效,创新能力会更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即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区域适应知识经济特点的崭新形式,无疑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式。现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创新使用了网络开发方式,这些区域的创新网络结构已基本成形。由于资源型城市不可能在薄弱的创新基础上和落后的创新环境中,直接形成内部空间单元有机联系的、发达的创新网络。根据区域创新集群的作用机理,资源型城市只能集聚有限的创新资源,在一个较小区域内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重点培育创新空间增长极,使这一小范围区域成为城市的主要创新源泉,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通过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逐渐向周围地区或创新低梯度地区扩散,推动整个城市创新体系的营建。这一小范围区域的实质就是科技工业园,国内有学者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型城市科技工业园的空间结构布局如图1所示。
凯斯泰尔兹和豪尔(Castells and Hall,1994)认为,发展科技工业园的目的是再工业化、区域发展和协同创造[3]。科技工业园的基本功能包括孵化功能、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与创新功能、培训功能、辐射带动功能、信息集散功能、聚集功能和对外交流功能等。资源型城市发展科技工业园的目的包括:第一,资源型城市的再工业化。通过园区技术的产业化和集群化,来推进资源型城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第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资源产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保障。第三,资源型城市的协同创造。以区域学习和区域结网促进知识的流动与创造,逐步提升以园区为主体的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由此可见,科技工业园明显具有区域创新体系的集聚性特征,积极发展科技工业园能够推动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营建。
二、科技工业园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的作用
科技工业园是产业综合体,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经济社会区域,包括孵化器、科技园、科学城、大学研究园、高技术产业带、高技术加工区、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和技术城等七种基本类型,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尽管如此,它们的共同点也十分明显,这就是规划和建设好这些科技工业园,对整个区域的创新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这会进一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如图2所示。
(一)促进创新行为主体发展和创新资源整合
我国多数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低下,多年来单一发展资源产业的模式造成了创新行为主体数量较少,发展缓慢、功能缺失;创新能力、动力和活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4];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规模、服务能力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十分微弱。在创新资源方面,创新人才匮乏;创新人才部门和结构分布不合理,科技人员集中分布在中央企业、省直企业和资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资源产业、冶金、建材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科研机构;大多数城市底子薄,财力有限,创新资金投入能力较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产品的技术水平、企业的规模大小以及组织结构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地方联系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工业园通过前后向联系吸引其他相关产业生产活动,促进它们共同发展,对资源型城市就业产生拉动作用。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对本地区就业产生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新的R&D活动和制造业活动增加的状况。国际研究表明,高技术活动在本地区所产生的就业增长仍然是有限的,科技工业园创造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发生在城市之外,所以吸引园区外R&D活动和生产活动、促进新企业的衍生和集聚能够促进城市就业的增加[5]。在此过程中,这些活动将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企业的孵化,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及创新资源的整合。
(二) 有利于创新环境改善
新产业区理论常被用来研究创新,该理论认为成功的区域就是区内企业能够持续创新的区域,但并不是所有区域都具备发展新产业区的条件,为此在建设区域硬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因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等硬环境可以成为创新的条件,但它不必然为创新提供机会,而区域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沟通等软环境,却能诱发创新。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的软环境较差,缺乏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整合和高效率发挥作用的社会文化环境;创新活动受制于历史形成的制度,面临着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市场法规不健全等困难和挑战,制度环境亟待改善。同时,资源型城市空间布局呈离散状态,受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大多缘矿而建,一些矿区的建城条件很难满足一个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城市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科技工业园内创新行为主体在地理上的接近,促进了园区内外知识和信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交流进行传播。同时,园内企业间平等互惠的联系有利于创新氛围的形成,带动整个资源型城市市场环境的健全和完善;园区内的企业文化同当地文化相互交融,有利于城市创新文化的形成。由于科技工业园对园内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要求,而且随着科技工业园的发展会引起本地税收的增加,政府会有更多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将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硬环境的改善。
(三)促使创新网络和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创新网络可以活化创新资源,增加其灵活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经济中的条块分割以及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层级节制的权力结构,使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大多以政府为绝对主导,形成由政府控制创新行为主体间联系和创新资源配置的、高度集权的等级结构。这种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效率优势,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权威作用,统筹整个创新体系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限制了创新行为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减弱了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其创新体系期望的结构应是一种创新网络结构,它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行为主体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有助于调动多个主体参与,激发更多主体进行创新,加强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形成创新合力;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流通,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总的来说,目前资源型城市尚未形成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或者即使极少数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网络初具形态也显得十分稚嫩。科技工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会得到所在资源型城市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加之园区内良好的创新环境,会吸引园外适合园区条件的R&D活动和生产活动迁移到园内。在园内大量创新行为主体和创新资源的地理集聚,使园内各类正式与非正式、机构与非机构之间的联系密切,园区内外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加强。在创新网络中结点密度越大,联系的结点越多,则交流机会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因此,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内的网络结点丛生、创新频繁,促使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创新集群的发展。
(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严重失调,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且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较低,在向高级化产业结构推进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相比较为落后,表现出"高工业化"的虚假性。而且第一产业多为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多以采掘业及其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链条很短;第三产业多是为资源企业服务的商业和餐饮业,新型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特别是最能反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信息产业、知识服务业等不发达;各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产业横向协调差、纵向水平低。
科技工业园能够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项目和技术,企业提供设备和投资,共同进行项目的孵化,使企业原有的产品和生产结构得到调整;二是科技工业园内高科技企业与地方企业通过供应和销售关系的建立加强前后向联系,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三是科技工业园自身吸引大量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到资源型城市工作,给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人才条件;四是在科技工业园内孵化成功的企业可在园外设厂,从而影响当地的产业结构。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成功的科技工业园可以通过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但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科技工业园内部的组织管理,科技工业园与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科技工业园内企业与资源型城市内原有企业的联系等都可能成为科技工业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科技工业园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发育程度,在自身发育不完善时,对周围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科技工业园初期在本地诱发新制造业活动的潜力可能比较小;而当高技术商品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时,其生产的本地联系一般也不大。此时作为增长极的科技工业园所发生的经济增长主要不在园区内,而是在园区外。因此,不能理想地认为只要建立科技工业园,就一定会带来资源型城市的再工业化、城市发展和协同创造以及城市创新体系营建的大发展。
根据科技工业园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阶段特征,目前,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工业园大多处于发展的常规技术阶段即初级阶段。这时科技工业园宜把吸引知名的跨国高技术公司入驻作为重要战略,同时注意资源型城市内创新环境的营造和企业家的培育[6]。科技工业园应处于创新体系空间的核心位置,科技工业园通过集聚效应形成资源型城市创新的高梯度区,又通过扩散效应向周围处于低梯度的地方辐射和推移,通过科技工业园与资源型城市内其他区域之间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网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再进.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论——以青海省为例[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Asheim, B.T., Coenen,L.. Contextualis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a globalising learning economy: on knowledge bases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6,31(1):163-173.
[3] M Castells, P Hall.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21st Century Complexes[M]. London: Routledge, 1994.
[4] 田红娜, 佟光霁. 营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J]. 商业研究, 2007(7):83-85.
[5] 李敬波. 中国农业虚拟研发组织运营模式研究[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6]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关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