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娅
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担负着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培养学校体育骨干和向国家输送体育运动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教练员是业余体校的主要师资力量,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成长。当前,业余体校教练员主要来自退役的专业运动员和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这些教练员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由于运动员的早期专业化,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难以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使其思维方式、对运动技术和科学训练手段的理解受到局限,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也不强,很难适应由专业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角色转变。体育院校毕业生担任教练员以后,也面临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加强业余体校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业余体校教练员培训的质量,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业余体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练员进行考核评价:(1)比赛成绩(市级比赛获团体总分前两名,省级比赛获团体总分前三名)。(2)每年向省、市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2名。(3)教练员挂钩学校参加县(区)或市级各项比赛取得的成绩。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有其客观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600多节训练课的考评和参与多次业余体校《教学大纲》的考试,发现多数教练员对学习和贯彻“大纲”不以为然,不按“大纲”要求进行训练,只凭自己的直观判断进行技术指导,使部分学员技术动作不规范,甚至形成不良习惯。究其原因,一是多年未组织专业培训。就贯彻《教学大纲》来说,笔者所在学校除上世纪80年代参加市级培训外,长期未组织培训,多数教练员贯彻“大纲”精神的意识已经淡薄。二是由于业余体校《教学大纲》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长期未进行修订,其中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当今青少年体育训练要求,因此多数教练员干脆弃之不用,在训练课中各显神通。三是由于经费紧缺,县(区)业余体校无法组织教练员外出学习,导致教练员不能及时更新训练理念,改进训练方法。体育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何将先进的体育理论与科学的训练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业余体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为落实《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是关键环节。抓好这一关键环节的前提是建立,健全教练员培训制度。早在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教练员培训的任务是“进一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规范化、制度化的教练员培训体系”,强调“初级班培训应以业余体育学校教练员为重点”,并规定只有经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并获得相应级别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才可晋升高一级教练员职务。目前我省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使用的是云南省人事厅编印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教材”,该教材对教练员培训内容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各项训练课指导不具体,培训时间也达不到“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32学时”的要求。要改变业余体校师资培训滞后现状,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是当务之急。
三、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在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培训制度尚需健全的情况下,可以从微观人手,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增强教练员培训的实效性。一是纵向培训与横向培训相结合。纵向培训,即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本地区教练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提高教练员的理论修养,拓宽教练员的视野;横向培训,即与先进地区业余体校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和多层次的业务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遵循“基于学校”的原则,即着眼于解决学校教练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教练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培训的专题,一次培训解决一两个问题,针对性、实效性强,既能克服当前存在的“管训不管用”的弊端,又能及时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练员的教学实践,提高训练效益。三是请体育院校、体育科研院所的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这样可以引领教练员将一些教学实践中的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改进训练工作,促进教练员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