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云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同样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师资力量严重老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必须确立教育先行的指导思想,采取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措施,确保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现状对策
一、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6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那里。不仅如此,由此及彼历史、社会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低。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族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而且关系到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在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2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3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
4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透视
我国民族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但是,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西部某些民族聚集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落后的现象,更为明显。
1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师资力量严重老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同时,由于地方财政紧张,政府没有能力接收正规师范毕业生回地方任教。这样造成教育资源的不足与浪费。加之,人才外流也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从而使民族教育雪上加霜。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财政分配体制的不合理,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教育经费补偿机制,造成地方财政紧张,自然削弱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提高西部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根本出路一改革教育
这里所谓的“改革教育”。是指全面改革西部地区的学校教育,优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西部民族文化素质的对策,应该是系统的、多维的,乃至全方位的。对于全面改革西部教育,我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点方略:
第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生产、生活方式各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不相同。提高西部民族教育水平,必须从西部的特殊性出发,即根据该地区民族的特点,不能照搬他地经验。在制定方针政策及具体措施时,要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立足开发,转变观念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接触较少,人们的思想意识较保守,1日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宗教因素对这一地区影响尤其深厚。因此,必须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从而下大力气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转变落后的固有观念。
第三,广开财源,加大投入
国家筹集足够的资金,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对民族地区的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帮助他们“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各级各类学校”。
第四,教育立法,保驾护航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民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繁荣,国家要不断完善一套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西部特色的教育制度,以确保西部教育的全面改革。
第五,狠抓师资,确保后劲
师资乃教育之本。要发展西部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就必须大力培养各民族骨干师资力量。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要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
五、尾声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截至2001年底,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已有小学10万余所,中学1.2万余所,普通高校近百所,在各级各类学校就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达1852.49万人,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7%。在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与全国基本持平。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定程度地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民族高等院校近150所,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巨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92.50万人。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国各地支援民族地区教育的工作扎实进行,取得很好的成效。
民族教育可以说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民族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应把民族教育发展提高到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提高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高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稳固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