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振华
古代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语文的保留题型,也是考试的难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是鉴赏诗词的前提,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呢?在这里,提出看标题、看作者、看提示、看意象、看典故的“五看”法与大家探讨。
(一)看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大多数诗歌的标题对我们解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都有很大的帮助。他们有的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唐代诗人朱庆余有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一看这首诗是写一位新娘初见公婆时的娇羞与忐忑的心情,写得极其细腻与传神,与唐代另一位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如出一辙。但是,这首诗的题目却是“近试上张水部”,与新婚燕尔的情境毫不相干。原来是朱庆馀在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借以征求意见。表面写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反应了封建社会考生们彷徨忐忑的心理。如果不看题目,我们是无法理解诗中作者真正的思想的。
2005年全国卷Ⅱ考查的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从诗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从而为解读诗作的思想情感提供正确的思路。
(二)看作者
“诗言志”,每位诗人的诗作都有其主流的情感内容。如:杜甫诗作主要反映“感怀伤逝,忧国忧民”思想;李白诗作主要反映的是“追求理想,蔑视权贵”的内容;王维诗作则是以“淡泊名利,热爱自然”为主旋律,苏轼诗词中浸染的则是“思考人生,乐观旷达”的精神;李商隐更多的是通过怀古表现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抒写;王昌龄诗作大多表现的是边塞题材和闺中思妇的情怀,陶渊明以厌恶官场、归隐田园为后代文人开辟了一片精神的净土;辛弃疾诗词中洋溢的始终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愫。
我们了解了作者主流的情感特点,也就容易解读出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三)看提示
有的诗词鉴赏题给了一些提示,这些提示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这些提示是命题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我们要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比如说对作者年代的交待、诗后附加的注解、以及题于本身都会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的背景、作品中的典故等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0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一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通过这个注释,我们就能轻易地感到诗作所寓含的江山零落的衰亡之痛。
(四)看意象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如月亮,是中国文人的最爱,也是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①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②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矢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
再如另一个常见的意象——杨柳。既用依依的柔姿牵挂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又往往成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除此以外,菊花常表坚强、清高、孤逸,梅花则表顽强、纯洁与高尚,鹧鸪、鸿雁往往成为离愁别绪、思想怀远情感的寄托。
(五)看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偶尔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作者借古人幸而遇知音反衬自己不遇知音的不幸,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我们了解到这个典故的主题后,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了。
以上“五看”之法,要学会灵活运用,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印证,综合考虑。当然,合理地解读诗词的思想情感,只是读懂了作品,要真正鉴赏它,尚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认真揣摩、多加总结,体味诗词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