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貌用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2009-07-24 01:47
考试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陆 燕

摘 要: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却会因对异邦文化的缺乏了解而造成语用失误。本文从礼貌原则出发,以社交、禁忌、称呼等方面来阐明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使用范围。只有充分了解本国文化,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才能实现成功交际。

关键词: 礼貌用语 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前言

礼貌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即使是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知道入乡随俗的人,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无意地触犯对方的禁忌,造成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藩篱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蔽的特性。为了顺利融洽地进行交际,除了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遵守“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佛”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还应重视移情,不管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都要乐于接受对方不同文化进入自己的母语。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语言交际双方情感沟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我们中国人使用作为外国语的英语时,不免会不自觉地触及讲英语的外国朋友可能忌讳的“非自由话题”。

1.社交

邀请朋友到家里吃饭,中国人总要盛情款待,为客人摆上一桌丰盛的饭菜,以及上好的酒。一般在英语国家的话,只需要一种酒,而忌讳几种酒混饮。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什么场合喝什么酒,吃什么菜喝什么酒,不可滥饮。在宴席上,中国人喜爱劝客人喝酒吃菜,唯恐招待不周,甚至往朋友碗里夹菜。而在西方是忌讳这样做的,他们随客人的意愿,从不强迫客人吃什么喝什么,常常说:“Help yourself,please.”所以在西方做客就不要客气了。

汉语中不说“我喜欢你的……”来恭维对方,以免令人感觉垂涎三尺;在应对赞扬时,贬己尊人是中国礼貌的最大特点,被公认为是一种谦虚。英语则对于他人的恭维表示高兴。这里的冲突是,我们认为他们的迎合方式不够谦虚,自以为是;而他们把我们的否定、自贬,看成是自卑虚伪,言不由衷。这是两种不同文化传统带来的结果。我们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而他们则注重个性解放与发展,肯定突出自我,他们对我们的自谦不理解。

在向别人征求意见时,直接地拒绝在中国人看来容易产生不和并且不够礼貌。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汉人处世的原则,为了不使对方产生不快,就用那些含蓄、模糊的礼貌的话语间接地拒绝对方,让对方自己知难而退。

英国人使用“谢谢”比说汉语的人要普遍得多,他们常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或恋人之间也不例外。而操汉语的人不像西方人那样频频致谢。我们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致谢,夫妻或亲属之间不用谢谢,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讲客气,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否则会被认为是装腔作势;受表扬或赞美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因为谢谢等于默认赞美;工作职责范围,只要不涉及个人情谊,即使别人替自己办了事也无需致谢。汉语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时,并且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灵活多样。汉语多用移情“让你破费了”。在对话场合,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比直接感谢更为亲切,真正体现汉语情真意切,体现汉人的礼貌(林一心,1997:31)。

2.禁忌

由于相同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人类共同具有某些荣辱感和羞耻感。汉英普遍存在着“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恐惧心理,对神和鬼都有一种敬畏之心,不同的只是神是圣洁的而鬼是可怕的,但两者都是轻慢不得。中西两种文化中都有许多礼貌禁忌语。如涉及排泄、疾病、死亡、性行为等。英语中把四个字母的词归为英语中最忌讳的词,既然人们忌讳某些事物,而在言语交际中又不能完全避开,于是就用迂回委婉的表达方式——委婉语。

一个意思常常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委婉语。我们把委婉语分为两类,一种是词语的委婉。用那些美好悦耳的词来代替那些过分外露,引人反感、恐惧或者恶心的词语,以掩盖赤裸裸的事实。比如,对于老人切忌以old(老)相称。英语中,称老年为“golden years”,老年人为“ senior citizens”;罢工不说“strike”却说“industrial action”;解雇不说“dismiss”却说“discontinue ones serve”。相反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老马识途,老当益壮”,年龄大者是“老教授,老寿星”。这类禁忌在中国要比西方少得多,特别是西方人认为是最大的禁忌——隐私,而我们觉得是很平常的事,是我们常常谈论的话题。但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那常常是涉及个人尊严的短处、痛楚、缺陷等方面的事情。西方人非常崇尚个人主义、独立精神,很重视隐私。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隐私包括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等,在与他们交谈时,不要涉及这些话题。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其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我们会听到中国人用英语冒出一句寒暄话:“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汉语交际中这一语言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汉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在语言中的一种折射现象。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远古时代生产技术落后,吃饭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生存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为了延续声明,先得解决吃饭问题,问候语“吃了吗”正是在社会食物严重缺乏、人们经受饥饿煎熬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先民对生存首要条件的极大关注,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一种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民族食欲的状况(郭淑萍,2002:143)。即便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吃了没有?”还常被我们的嘴里出现。

作为听话人,如果他们意识到身在异国,注意到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他们就不会介意我们因为文化差异而偶尔混杂在英语中的异国特色,也不会因为听到我们的英语而产生不愉快的民族情绪。

第二类委婉语是通过整个句子来表现客气或礼貌,在语气或语态上作些调整,使人听起来委婉舒服,不那么咄咄逼人,有分寸。如英语中“I am not sure.I dont know.Do you really think so?”或将否定的态度隐藏在肯定句中。如:

You lived in London?

I was born there.(张迎雪等,2004:84)

但是在中文中,通常会这样用:“你的建议,我们有些同意,有些要回去研究一下,是否下次再谈?”这样,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对方在缓和的气氛中仔细反思,既可以使他不失面子,有台阶下,又能及时提醒他:我们有不同意见,值得商榷。

又如,某人拜访一位作家,说到很晚,主人有心辞客,却不便直说。只是乘隙插了一句“给你再上点茶吧?”某君猛然醒悟,连忙告辞。添茶是待客热情周到的行为,而主人却要征求客人的意见,很客气地询问,言外之意就是“你是否还要继续地谈下去”,十分含蓄,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不伤害别人的面子,看来这就是性格内向的中国人的典型表达礼貌的方式。

3.称谓

在中国,自古就有帝讳、祖先讳等,而在英语中的称谓上,这一点要好一些,虽然对于君王室、高级神职人员、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的称谓有一些严肃的规则,但一般不存在讳名问题,因为每人都希望同别人无拘无束地接触,不喜欢别人过分客气地恭维,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用Mr+姓,或Miss/Mrs+姓称谓别人就可以了。晚辈沿用长辈的名字不犯忌,长晚辈之间直呼其名的现象也很常见,而这些在我国的习惯中都被视为无教养。

4.习俗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礼貌或者客气的理解不同,常常会导致一些交际的困难。

Chinese Host:Do wash your hands and faces.And this will make you feel cooler.

Foreign Guest: I am OK!Really!

Chinese Host:Please,it is no trouble at all.

Foreign Guest:I have make-up in my face (embarrassed).(崔义平,2004:67)

再比如王先生与约翰先生谈话时双方都很高兴,在分手时约翰表示要找个时间与王先生共进晚餐。王先生欣然应允,几周后,他开始怀疑对方毫无诚意,因为约翰先生在发出邀请后再没来约定晚餐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罗纳德·考伦著,施家炜译,1995:5)。

当一个英国人怀了孕,乐呵呵地告知其中国朋友:“Hi,my friend.I tell you something.I am pregnant.Would you like to touch it?”而在中国一般是难以接受的。人们常常用“有喜了,快当妈妈了。”之类的委婉语来代替。如果一对夫妇久婚不育,作为“不孝有三,无后乃大”的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汉语中则会用“膝下荒凉”、“断了香火”等委婉语。当然,语言禁忌在某种意义上对语义的发展和变化,对词汇的扩大都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禁忌是有时代性的,随着社会以及人们知识的发展而发展,原来是完全禁忌的现在却能接受。

结语

当人们处于不同的文化之中,言语交际虽然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或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造成的不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尽量注意的问题。

礼貌用语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扬长避短,交汇融合,历史上不乏其例。我们对西方的文化采取科学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借鉴对比,就一定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使我们的交际更加流畅、舒适。

参考文献:

[1]崔义平.语用负迁移视角的语用失误[J].山东外语教学,2004,3:67.

[2]郭淑萍.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与文化移情[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3:143.

[3]林一心.社交礼貌用语与民族文化心态[J].教育评论,1997,01:31.

[4]罗纳德·考伦著,施家炜译.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5.

[5]张迎雪,董艳丽,薛仁喜.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J].山东外语教学,2004,4:84.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课堂教师角色的影响
由文学作品中的叛逆女性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