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民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历次高考语文考卷II卷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理解”指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们应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④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词语的意义。
在文章中,词语存在于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1.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要结合文章思路、主旨加以分析。
如:(2008年江西卷)第16题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朦胧的敬慕”是文章题目,弄懂“朦胧”的含义是关键。文章的思路是:第一、二段写作者怕看死人,但看到母亲的遗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和鲁迅先生的遗体却不曾害怕过;第三到第十段写作者在给鲁迅先生守灵时看到一个小学生怀着敬慕和哀悼的心情吊唁的情景非常感动,唤起了作者小时候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记忆,那时的感觉是“模糊的‘伟大”,“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后来,私下里珍藏了“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传单和一本《孙中山传》;第十一、十二段歌颂了伟人的伟大人格。理清思路后便弄懂了词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2.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指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如:(1996·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段内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一段中共有六个句子,“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出现在第二句,第二句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第五句也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这样,第二、五句的表意就是一致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所指的一类人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3.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一般来说,文中出现的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往往具有迷惑性,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如:(2006年北京卷)“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已经被我变乱了的“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找,自然就找不到。
4.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如:(1999·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第四段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就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准确把握第一句话的意思后,句中几个词语的比喻义就会迎刃而解,“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