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铎
吴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材主编。曾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等职。
迎世博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难得契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三个相互联系、有机递进的方面。通过德育课程加强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会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届展示世界文明的盛会。既近距离对话世
界文化,又向世界呈现辉煌的中华文明。在紧锣密鼓迎接世博会召开的时候,自然引起德育工作者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迎世博固然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难得契机,但我们更应该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学校的德育课程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与中华文化有着血肉的联系。
关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三个重要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培育青少年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七大报告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报告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本世纪,中央先后颁发过关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三个重要文件。在这些文件中,中华文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受到高度重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被作为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的重要原则、重大任务和重要内容。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以培育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更明确要求: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材、读物、拍制影视片,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根据中央精神制定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民族精神教育要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
德育教育的困惑
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总体上取得很大成绩,发展很快。但在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正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
而在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是德育课还是学科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够。整个教育体系中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在课外活动方面,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总量较少,形式单一,80%只是“参观”。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缺乏有效手段。上海50%以上小学生会上网,90%中学生会上网,但大多数学生上网是好玩、消遣,真正作为学习工具的很少。在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方面,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和多元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精神存在弱化倾向;市场经济中功利化的强烈影响,也使家长对子女只关注课程考试分数,而对思想状况则缺乏关心。
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加快的过程中。民族复兴的核心在于民族精神文化的复兴。因此,必须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
摆脱困惑重视传统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克服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的各种现象,将中华文化特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实到学校德育课程中。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根据青少年和德育课程的实际,教育内容需要有所侧重,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三个相互联系、有机递进的方面。
“修身”,要求通过修养具备个人美德。传统个人美德主要包括:爱国爱民,襟怀志向,诚实守信,勇毅乐观,朴实勤俭,谦虚好学,文明礼貌,知耻律己等。我们在弘扬传统个人美德的同时,还要倡导崇尚科学,团结互助等。注重修身才能齐家、治国。
“齐家”,要求通过治家具备家庭美德。传统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相亲等。我们在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治国”,要求通过处世具备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传统社会公德主要包括:精忠报国,勤政爱民,奉献社会,见义勇为,爱岗敬业,尊师重教,助人为乐,讲求公正,救死扶伤等。我们在弘扬传统社会公德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爱护公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等。
重点选择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以修身为本”,但在回答人生问题时,又不限于个人,而视人生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复杂关系的总和。《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说明,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道德高尚,容载万物。
这种“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哲学思想。学校的德育课程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有重点选择中国哲学中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法和思维方法等内容,作为教学材料。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出版)。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将会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法和思维方法,源远流长、内涵深厚。重要的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八卦法则,以及天道自然、心有征知、制天用之、有无相生、过犹不及、因势利导、执经通权等学说。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张知行合一。这虽然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关系方面来说的,但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一个命题。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在深入研究、分析比较和精心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德育课程加强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既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得到弘扬,又会极大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编辑: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