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平 刘 磊
大峪沟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部,是个典型的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山镇。工业的发展,使山里的人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环境的污染滞后了小镇的发展。
如今,经过政府致力于城镇建设,大峪沟镇重现了山美水美的景象,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这座“山水共荣”的小镇在附近已经闻名遐迩。
大峪沟镇的昨天
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大峪沟镇就有人类生活,元明清三朝,随着移民的增加,山区得以开发。如今,这座不足1平方公里的大峪沟镇上,已经有1万多人居住,人口高度密集。
大峪沟镇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但拥有丰富的煤炭、铝矾土、石灰石等矿藏资源。工业经济形成了耐火材料、煤炭、机械、化工、冶金粉末、建材等六个支柱行业。虽然有着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环境问题,这座工业小镇的经济建设也遭遇阻碍。
“街上是煤灰、沟底是垃圾”这句话,大约在五、六年前,是大峪沟镇街景的真实写照。据大峪沟镇人民政府镇长刘冠勋介绍,穿镇而过的310国道两侧,当时拥挤着上百家商户门市。镇区内,煤矿污染而引发的“矿群矛盾”时有发生,群众中间骂声四起。而每逢大风和雨雪天气,过往司机对这里的环境和道路也怨声载道。“一些企业家,带着对这里的抱怨和无奈,也纷纷把厂子搬离了这里。”刘镇长惋惜地说,因为这里日益恶劣的环境,大峪沟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滞后。
山镇旧貌换新颜
2004年前后,大峪沟镇周边的乡镇相继开始了城镇建设。眼见着周边乡镇的城镇建设有声有色,身处“环境污染重灾区”的大峪沟镇百姓耐不住了,他们积极向镇政府提出改善环境的要求,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此时,镇政府审时度势,专门聘人员制定了《大峪沟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大峪沟镇的“共建美好家园”拉开帷幕。
“把最差的变成最亮的”,是大峪沟镇进行城镇建设的原则,他们首先将镇上一座垃圾山搬走,拉新土、砌河道,建成了近万米的滨河游园。此外,政府还投资了100万元,在镇区一片坑洼不平的空地上,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600平方米健身苑。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去,文化广场和健身苑的落成,让大峪沟镇的群众终于有了休闲的好去处。
大峪沟镇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但年久失修。为进一步改善城镇形象,镇政府对镇区低矮破旧、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拆除,实行“拆除一片,改造一片”的原则。“过去的大峪沟镇跟现在没法比,以前主要是镇区的环境太差,现在垃圾不见了,新房子也住上了,心里可舒坦!”带着孙子出来散步的一位大娘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峪沟镇早已“旧貌换新颜”。
2005年,大峪沟镇聘请了常州规划设计院人员,引入南方水乡理念,建成了占地1.6万平方米、景致秀美、格调高雅的峪瀑苑。2008年,他们又投资750万元建设了占地70亩、拥有标准化足球场、篮球场、400米塑胶跑道和6000平方米游园的镇文体中心。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不仅完善了城镇功能,也大大提升了城镇品位。“现在,基础设施完善了,也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者。”刘镇长说,城镇建设上去了,对经济建设也大有裨益。
自2002年以来,大峪沟镇累计用于城镇建设的投入高达1.5亿元,相当于2002年镇财政收入的10倍。其中2008年共完成11项城镇建设工程,投资4223万元。
为保护已经建成的美好家园,大峪沟镇政府还成立了60多人的卫生保洁队伍,配备了洒水车、保洁车等基本设施,对主要街道实行全天保洁。同时推动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向农村延伸,组建了105人的村级环卫队伍,配备了34台垃圾清运车,村级环卫工作逐步规范,也促进了全镇的环境建设。大峪沟镇的山和寺。
青龙山慈云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距巩义市区20余公里。青龙山原名天陵山,因其山形、山石酷似一尊尊佛像,又称“万佛山”。其中有天然大佛高198米,为世界之最,身形眉目宛然若真。宋太祖赵匡胤依此山山势选建了北宋皇陵,并赐名“青龙山”,封其为“天下第一风水宝地”。
白居易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是山里的桃花,四月之后才开始绽放,而青龙山上的桃花,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就已经崭露头角,花时甚长,青龙山还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桃花山”。
青龙山森林公园,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游览区和佛教活动胜地。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由天竺高僧摄摩滕、竺法兰(二老)亲手创建的民间第一座寺院(比官方第一寺——洛阳自马寺早4年),素有“释源”、“祖庭”、“中华第一寺”之誉。两位高僧圆寂后葬于此地,称为祖林。寺中所存明代重要碑刻《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和《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为“二老”的存在提供了历史考据。慈云寺东南方祖林之处即为后人安葬缅怀创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的纪念地。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也曾在此讲经说法。明代南宗顺大师将其续建成为全国四大寺院之一。吴承恩在此依据“二老”、唐僧及周围流传下来的传说,写成了《西游记》。因此研究《西游记》的专家称“青龙山是《西游记》的载体,慈云寺是《西游记》的灵魂。”书中所写的青龙山慈云寺、凤仙郡、五指山、蛇盘山、黄风岭等地名三分之一出自附近,吴承恩所居“吴窑”至今犹存。
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一直延续至今。它经受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贞观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直到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于战乱和灾荒,曾一度荒废。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开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历代都有修葺。极盛时期殿堂栉比,金碧辉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云,纷至沓来。
慈云寺现存的碑刻,无论就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可以当作珍贵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有一通明碑上刻有“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呈现境图”,四周群峰,万壑争流,摩腾、竺法兰遥立青龙峰颠,飘飘欲仙。慈云寺平面图线刻在碑的中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