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演化的嵌入性研究

2009-07-22 10:12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6期
关键词:演化产业集群

柏 玲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嵌入性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演化的过程,首先引入了集群嵌入性的概念,接着提出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分岔模型,然后分析了嵌入性在集群演化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分岔点”上所起的作用,从而决定了集群演化的不同轨迹,并就集群政策的导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演化 嵌入性

产业集群表现为产业相关企业、支持机构的地理集中,嵌入于社会文化和关系网络,并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双向互动。集群自萌芽之日起始终处于动态的演化中,而目前对于集群的理解以及政策导向往往基于现有成功的成熟集群,这与集群的形成过程及所需政策是不同的。因此,对集群的认识应基于其演化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发展的某个阶段。

伴随着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维度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嵌入性”视角被应用到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本文通过建立产业集群的分岔模型来分析集群演化的轨迹和嵌入性在集群演化中的作用。

产业集群嵌入性的思想本质

“嵌入性”一词最早由波兰尼提出,他的嵌入性思想是经济体或经济交易的类型嵌入于社会和文化结构。格兰诺维特发展了嵌入性概念,认为具体的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是嵌入他们所处的当下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网络之中的,受到行为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约束和影响。他将嵌入性定义为具体的个人间的联系以及催生信任、防范社会不法行为的结构(或称为网络)。

嵌入性思想的本质是经济行为者及其行为嵌入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产业集群的嵌入性指集群发源地(区域、国家)的文化、制度等给集群企业打下的烙印,特定的社会背景如同“遗传密码”被集群成员携带,影响其在发源地(本地)和非发源地(非本地)的行为。集群的地域嵌入并不单纯指企业的地理邻近和“扎堆”,而是包括了地理邻近在内的社会邻近、制度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等关系上的邻近。可见,集群的地域嵌入实际上指的是集群所在地的社会嵌入。值得注意的是,集群成员过度嵌入于某地会丧失灵活性和创造性,导致集群的僵化。另外,集群重要成员的迁移会导致“逆根植”现象的出现,使集群趋于“空洞”化。

产业集群演化的分岔模型

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发展并非沿着一条线性的轨迹,其演化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四阶段分岔模型(图1)。

在集群的产生阶段,集群表现为同一产业内少数企业的空间集聚,甚至开始只有一、两家企业。这一阶段集群的集聚特征并不明显,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在集群的发展阶段,企业数量激增,部分企业规模扩大,区域产业分工日趋专业化。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在集群的成熟阶段,集群整体结构趋于稳定。企业数量仍有增加,部分企业发展为区域龙头企业,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重点逐渐从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产业面临进一步升级的问题。

在集群的转型或升级阶段,集群外部联系进一步加强,成为全球生产网络“节点”和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空间载体,产品、功能、工艺流程或产业链条发生突破性的创新,集群出现部分甚至整体迁移。

集群四个阶段的交界处即三个分岔点。集群的分岔是一个过程,但相比四个阶段而言时间要短得多,故称之为“点”。一般情况下,集群的演化依次经过产生、发展、成熟、升级阶段,但不少集群可能经过第一、二个阶段就停滞,也可能经过第二、三个阶段后停滞甚至倒退到前面的阶段。

产业集群演化分岔的嵌入性

(一)集群产生阶段分岔的嵌入性

由于集群萌芽的偶然性,以及还有许多类似的偶然性发生在某些地方,只是因为没有引发集群的产生而未能引起注意,可以认为任何地理空间上都酝酿着集群的胚胎。但是第一个企业家的创业成功只能带动个别企业家的追随和模仿,只有企业家群体的创业活动才能促成集群的形成。在“偶然”和“机遇”的背后是区域“进取文化”及其熏陶下的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家的社会网络等因素。

“进取文化”是集群萌芽和发展的土壤。区域文化如同“遗传密码”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不同文化的人群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从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经济选择。例如,以浙江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善进取,急图利”的“功利文化”代表了一种“进取文化”,培育出了敢于冒险的农民企业家。相比之下,内陆地区倾向于封闭、保守、忍耐的“中原文化”代表了一种“保守文化”。因而,产业集群最先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而不是内陆地区。

企业家精神是集群成长的动力。企业家精神在个体层次表现为自主、进取、冒险、创新等特质,上升到社会层次就是区域进取文化的表现。反之,区域保守文化下因缺乏培育企业家精神而导致集群胚胎无法发育。Bresnahan等研究硅谷高科技集群发现,聚集因素和网络协同对集群初期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作用,反而是突出的企业家活动和他们的冒险精神,以及他们进入新市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对集群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企业家社会网络是集群形成的基础。这一阶段企业数量少,地域集聚的特征并不明显,谈不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效应的发挥。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企业家创业主要依靠小范围、强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资金、技术、原材料,以及与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领先他人一步获得成功。这一阶段企业的结网行为往往不是通过契约,而是基于血缘、人缘、地缘的一种非正式的、自愿的结网行为。

(二)集群发展阶段分岔的嵌入性

随着集群胚胎的发育和成长,集群内企业数量激增,大量同类产品充斥市场,企业间相互模仿和学习的速度很快。企业要生存必须要创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灵魂,区域进取的文化环境是企业创新的温床。

首先,区域进取文化孕育出马歇尔式的“产业氛围”,促进了区域创新环境的形成。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和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两种方式。要在保守文化下培育区域创新环境,需要政府对主流舆论进行引导,从区域、社会层面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环境。随着集群逐渐走向成熟,集群本地的产业氛围不断固化,共同的价值观、相近的思维方式、血缘、人缘、地缘基础上的信任成为惯例和默认的“游戏”规则。

其次,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拓展及信任资本的积累促进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的优势在于,其正式的经济合作网络,如供应商网络、合作研发协议等,为传播编码化知识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其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为传播默会知识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渠道。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客户、外部研发机构、支持机构等,每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节点,促进新知识在产业合作链条上的传播。

但是,这一阶段集群也存在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同类企业的不断加入,使集群区域变得日益拥挤,集群网络密度的提高将加剧企业间对要素和市场的竞争,过度依赖邻近企业的知识溢出可能会遏制企业的创新行为,导致产品和市场同质化,企业之间陷入成本和价格的恶性竞争,最终集群还未进入成熟阶段就提前衰退了。这种过度竞争导致集群成长的逆转现象在我国不少处于成长初期的集群中普遍存在。

(三)集群成熟阶段分岔的嵌入性

集群进入成熟阶段,整体结构趋于稳定,深深扎根于本地的社会环境。但是这一阶段的集群是危险的,集群可能因路径依赖和锁定而变成一个封闭的地方生产系统。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产业活动的分离和整合日益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演,这一阶段集群面临进一步升级的问题。

首先,过厚的“制度黏性”不利于集群的创新。集群规范的形成使集群企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模仿胜于创新,从而使集群企业对市场、技术变化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延误了集群创新和调整所需的知识流入与传播,集群发展难以有质的飞跃。

其次,封闭和锁定不利于集群的发展。集群内高密度的同类企业的相互模仿造成集群产出市场和投入要素市场的堵塞,出现聚集不经济。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集群的封闭将使集群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淘汰。

因此,太靠近、太排外、太僵化的本地网络是危险的,集群必须打破本地网络的锁定,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和流通活动。一方面,集群成员要主动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新马歇尔节点”。通过建立“全球管道”,使默会知识和编码知识一样在全球远距离传播,而不是局限于本地环境的“自播”,更多的信息注入本地网络,本地自播也更加活跃。另一方面,集群成员要积极拓展集群的异地网络关系,为本地集群网络寻找异地结点以建立自己的区域价值链,以在全球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取得主动权,以便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是非本地化,集群由于升级或转型的需要可能部分甚至整体迁移出发源地。对于集群发源地来说,集群成员跨地域的活动仍然带有发源地的社会烙印,仍然与发源地的公司或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于集群迁入地来说,这种“外来”集群虽然有助于本地集群的形成,但由于集群社会嵌入性的差异,本地集群往往只能徘徊在外来集群的边缘,一旦外来集群再次迁移,将形成集群空洞。

结论

集群发源地文化、制度、网络等社会因素决定了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分岔,进而决定了集群演化的不同轨迹。因此,对于集群的理解和政策导向应立足于决定集群演化轨迹的嵌入性因素。

首先,集群嵌入性决定了集群本质上具有自发性。集群胚胎的发育和成长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敢于冒险的区域进取文化及催生某个产业发展的历史积淀。因此,政府在制定集群政策时必须以现有的或新兴的集群为前提。与此同时,政府在集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应把主动权交给企业,企业始终是集群发展的主体。

其次,政府在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适时适度介入是必要的。集群虽然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但始终受到文化、制度、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且市场的自组织调节也有失灵的时候。保守文化下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政府对主流舆论进行引导,从区域、社会层面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区域创新环境。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不仅需要政府为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帮助集群选择跨国公司,而且需要政府积极组织和参与同国际经济行为主体的对话,为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政府在引导外来集群本地化的过程中,应始终着眼于本地集群自身能力的增强,以本地化应对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吕拉昌,魏也华.产业集群理论的争论、困惑与评论[J].人文地理,2007(4)

2.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J].人文地理,2004

3.刘冰,陶海青.“撒网”模型与企业家社会网络演化[J].学术月刊,2005(11)

猜你喜欢
演化产业集群
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受众”概念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