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尽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以及知识的应用,就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动手操作、主动积极思维的空间,逐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实践活动变得实在而有意义。怎样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呢?
1动手实践。
很久以来,学生动手摆弄学具,找规律寻答案,已开始涉及实践活动。近年来,动手操作,再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研究广泛深入地进行着。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的实践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就已经实现了全员参与的主体性。比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针,得出不同的时刻;或者比赛游戏,让三个学生上讲台,下面一位学生报时间,三个学生用手比划,给胜者奖励等等。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中迎刃而解。
2小组合作。
学会合作,学会交际,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提出的要求。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十分有益。“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儿童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父母;教师和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同桌互相讨论,就是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如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师提问:“圓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的?有几种剪法?”同桌两人一组,利用身边的工具和材料合作解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是不规则的图形。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的一一对应式的教学形式,优势凸现出来,充分利用了同伴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师生之间,尤其是生生之间具有辐射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查阅资料。
九十年代以来,义务教育小学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这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依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意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课堂教学形式活了起来。比如,教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分数的引入时,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教师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上课时首先让同学们汇报查阅时情况,由于同学们的充分准备,“分数的意义”一课就可以相当精彩开始。然后,老师归纳小结:“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分数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独到的创造性的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收集选择资料了解到分数产生于劳动生产生活之中。大量的查阅资料,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深层次发展。
4质疑解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会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问题促使学生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领会,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步。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易拉罐标纸的面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反复思考,得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创造的火花闪烁出来,学生也在其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到的答案,一定会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升华,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求知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妨让学生试着猜想问题的结果,哪怕是猜想部分结果。波利亚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猜想,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是否,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事实上,在我们的课堂上,一些老师已经开始尝试让学生猜想。如大胆地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是什么”等,把学生引入问题状态,让问题与猜想紧紧相连。如果老师不断向学生发出问题,引导猜想,那么,学生就会始终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和内容空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