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觅
1757年,威廉·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袜商家庭。从童年时代起,布莱克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声称见到过幻象。他说他曾看见过栖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他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父母虽然不相信他所说的幻灵之类,但是由于疼爱儿子,也并不强求他入学。于是,他在家里自己学习,由母亲教导他,进行大量的阅读。他天生就喜欢绘画和诗歌,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
11岁那年,他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他所展现出来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才华让父亲决定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学画,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只是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在此期间,他曾被派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为那里的纪念碑绘图,神秘莫测的哥特式风格对他影响至深。
1779年威廉·布莱克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在这里,他开始制作水彩画,为杂志雕刻插图。1782年,布莱克与园丁的女儿凯萨琳结婚。凯瑟琳温柔善良,但并不识字,布莱克教她读书写字,还教她绘画、着色。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没有子女,生活却过得幸福美满,凯萨琳在精神和行动上都给予丈夫有力的支持。婚后不久,他出版了一本诗集《诗的素描》,是在朋友的资助下出版,主要收人了他12岁到20岁之间的练笔之作。
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主要靠雕刻和为书籍、杂志制作插图为生。
1789年,他出版了《天真之歌》,这是一本诗与厕的合集。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1794年,他又出版了《经验之歌》。“天真”和“经验”是人类灵魂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灵魂没有受到污染时的状态。婴儿、孩童、牧羊人,那些纯真清灵的意象,让人感觉安宁洁净,宗教般的肃穆与牧歌般的柔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神秘而凝重。他认为,这两种相反的状态实质上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那种纯粹简单的天真状态必须经由并同化它的对立面——经验状态,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才能进化到第三个——即最高的状态。他称这种最高的状态为有机的天真:“既能看出人世间的种种乌烟瘴气,仍然不失其天真的童心。”
在出版这两册诗集期间,布莱克撰写了他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天国与地狱的婚礼》,彩绘本完成于1793年。这是一部复杂的哲学著作,展示了布莱克思想的深刻之处。
1818年,布莱克结识了以风景及肖像画闻名的画家约翰·林内尔。林内尔将布莱克介绍给理想主义风格的年轻画家团体,他们视布莱克为创造物质主义时代精神艺术的英雄,使得迟暮之年的布莱克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与认同。这也使得布莱克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过得格外幸福,并且创作了大量作品。
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画插图工作,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炭笔”。直到画完最后一幅画。他轻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布莱克的崇拜者,年轻的乔治·瑞奇蒙德写道:“他像圣人般地死去”,“在他死前,眼睛闪烁着光辉,突然唱出在天国所见到的景物。”
由于没有钱办葬礼。凯瑟琳向人借贷,把亲爱的丈夫葬在伦敦的非国教徒的山坡上。而四年以后。凯瑟琳也埋在了那里。临死之前,“她不断地重复着圣经上的话语。仿佛布莱克住在她隔壁房间似的,一直喊着布莱克的名字,并说:不久我将与你长相左右。”她和她丈夫一样安详地死去。1957年,人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诗人角为布莱克和他的妻子树立了一块纪念碑。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他的作品也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
他在中国国内最出名的就是下面四行诗:“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