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原题再现
请以“我在_____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从“阅读”、“倾听”、“活动”、“做实验”、“帮助别人”几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满分例文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散文)
江南是一首诗,一首韶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题记
阅读一朵花,感受生命的顽强;阅读一座城,感受历史的变迁;阅读一个人,感受人间的真情。而我则喜欢漫步在江南梦幻婉约的水乡,在轻柔的细雨中,阅读江南。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水云铺就的江南路上,纵一支兰桨,桨声荡漾,白藕载满乌篷船。
江水绿如蓝,映着天边的流云飞剑。
看江南,无水不莲。
小舟随着水流而下,船桨荡起圈圈涟漪,在水面漫开来,不觉中已到江南。古水,古风,古桥,古镇,到处弥漫着古典的气息;江南,西递,宏村,那些黑瓦白墙安静地错落起伏,形成造物主最清淡的泼墨。
阅读江南的建筑,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令我快乐!
下了船,脚踏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荡涤着心灵,脱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留下宁静慢慢沉淀。突然,墙角一片不起眼的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慢慢蹲下身来,那是怎样可爱的绿啊!青苔幽幽,在墙角默默地生长,不为他人的注目,也不为他人赞美,只暗暗地生长着,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为给生命一个坚实的承诺。江南,这不正是你吗?
阅读江南的青苔,让我明白生命的真谛,令我快乐!
落日熔金,残阳流泻于江南古镇之中,把古色古香都渲染成一片金黄,不觉脚步轻快,来到了江南人的集市。耳边是阵阵悦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构成江南独特的风景。突然身后一个孩童,拿着棒棒糖欢快地奔过来,可能由于地滑,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棒棒糖被摔成几半,路边叫卖的阿姨急忙奔过来,扶起他,拍拍他身上的尘土,给了他一枚糖果。再默默地收拾起地上的残屑。集市上叫卖声依旧,这一切,被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
阅读江南的人,感受到互相帮助的真情,令我快乐!
阅读江南,看瓦顶泥墙后青青田埂上粉蝶翩跹的样子。
阅读江南,赏小桥流水边涓涓细流旁鹧鸪震翅的样子。
阅读江南。品中华文化里悠悠古典中细雨水乡的样子。
足够忠贞的江南,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宁静而致远;足够坚强的江南,拒绝每个时代的粗鲁,在神州大地上独放幽香。
我读江南,我快乐!
深度点评
小作者选择从“在阅读中得到快乐”这个角度人手,出色地完成了这道中考作文题。文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文字上的观看,而是对风景、人文以及风俗的赏玩,属于高层次的阅读,突显叫小作者的高明之处:立足于题旨,通过象征的手法,进一步拓展思路,不拘泥于简单的文字阅读。有深意的作品自会让阅卷教师“一见钟情”。本文中,小作者直接引用、化用了与材料相关的诗文、名言、俗语等,采用巧妙的修辞、逆向思维的方式为文章创设出一种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因而才使本文在厚如云海的试卷中脱颖而出,出奇制胜。
名师金手指
创新使文章具有生命力。
文章开篇以题记的形式,为读者设定了欣赏的基调“江南是一首读,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如梦如烟的意境中,我们领略到江南的自然美、人性美与人情美。作者用题记,使文章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结构上起到创新的目的。中考阅卷过程中,大量内容类似、素材雷同的文章涌现在阅卷教师的眼前,文章内容再精彩,也难免遭遇审美疲劳。所以,创新作文可以克服这样的尴尬境遇——以新颖别致的结构、大胆创新的文体形式,来书写别人心中有、笔下无的思想,无疑会从阅读心理上获得优先权。
文章的创新,首先是立意上的创新,这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深刻、鲜明、新颖的立意,需要我们变换视觉角度、思维角度与情感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老事物,去寻找别人未曾涉足的思维空间和领域,避免陈词滥调。譬如本文,别人都局限于文字上的阅读,小作者把握住了思维的发散与形式的创新,以高屋建瓴的视觉高度,超越了普通的思维方式,赋予“阅读”以崭新的概念,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另外,还有布局上的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我们可以采用设悬念的方式,欲扬先抑,冲破重重误解,用“拨云见日”的布局,使文章跌宕起伏。文体的创新,可以采用童话、小说、戏剧甚至广告词等形式,这些不太常见的文体都会给作文增添别样的色彩。
作文创新,要求我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在结构、文体、语育以及题材上进行创新,以增强文章的生机与活力。
语言的唯美,是本文又一大亮点。
小作者以纯净洗练的笔调,清新瑰丽的语言,把汀南的自然之美与古典建筑之美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把“一水一江南,一村一占迹”的幽幽雅韵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开篇化用了郭沫若散文《自鹭》中的语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涛”,接着又引用诗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再现江南的烟雨神韵。文章以排比破题,点明主旨,阐发“蒯读”之趣。段落之间的排比,使本文在抒情上有了更大的铺排余地,小作者通过“阅读”江南的建筑、江南的青苔与江南的人,点染出一副美仑美奂的意境,使文章收放自如。
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语言之精练、优美、含蓄,会使作品的文采为之大增,这也是阅卷老师为考生打满分的一把有形的钥匙。同学们可以通过如下手段锤炼语言:
在用词上力求准确、贴切、富于变化,增加语言表达的爆发力;造句要短,用词要简约,语句整散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提高语言的概括力;综合利用排比、比喻、对偶、引用等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整体之美。
优秀的作文,应该从积极向上的思想为基准,从健康的情感宣泄为途径。
在文章的结尾处,小作者把江南定义为“忠贞、坚强”,可以看出他(她)对“徽文化”(作者为安徽考生)的理解和欣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可以站在对人类命运关怀的角度,去感悟、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小中作者不局限于描述自然之美,而是运用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将江南人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尽情展现在字里行间——陌生的阿姨搀起摔倒的儿童,给原本宁静的画面平添了一抹人情的馨香;“莲叶静水”的优美江南,情形毕现,写得既有明达的阳刚之美,又有含蓄的阴柔之美。丰厚的底蕴、激荡的情怀、典雅的语言使人读后与作者一起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广博之中。
这样的表达需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之情,并能够将这种情愫通过语言,自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的确是一篇构思精巧独特,具有创新意识,文质兼备的精美抒情散文。
笔者也希望同学们能像本文作者一样,在平时的练习中,结合社会新风,多关注社会上涌现出的英勇行为、感人事迹,以此来净化心灵,使之纯美,从而达到心无杂念地投入到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与赞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