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在砥砺精神

2009-07-20 10:06周崇尚王化兵
出版参考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东东新闻出版报刊

周崇尚 王化兵

全民阅读和群众文化离不开书报刊,这些与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范围密切相关。“阅读”成为焦点话题,也成为人生话题。今年世界阅读日前夕,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启动,《出版参考》杂志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定邀请媒体,将长期开辟“特别关注”栏目,围绕“阅读”进行高端采访。

这次采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话题主要围绕读书展开,请李东东副署长就对读书的理解和认识、网络新兴媒体对青年人读书的影响、提高管理水平让群众看到真正满意的报刊和新闻出版业应该在“保增长”的过程中肩负更多责任等问题阐述观点。

《出版参考》:首先想请您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对读书的理解和认识。

李东东:在5月13日举行的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进修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回顾多年来学习工作过程中的读书经历,特别是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切实体会到读书是一种工作责任,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生活态度。首先,读书给人知识,使人进步。读书应该说是个终身积累的过程。要想汲取知识,提升素质,改变人生,有益社会,读书无疑是一个主要途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是对一个人成长、奋斗过程中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写照。同时,读书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善读书、读好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比较欣赏王国维的提炼与总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读书也是这样,特别是阅读经典名著,与古圣先贤越千年而相会,每读一遍,都会产生温故知新的效果。“书到用时方恨少”,“笔墨当随时代”,读书使人从知识层面上与时俱进,对人生的体味也能上一重境界。

最近,在回顾读书对人生境界的影响时,我提炼了自己的这样一些感受——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情怀,蕴育了放眼世界的胸怀,砥砺了先忧后乐的襟怀,磨炼了宠辱不惊的心怀。

《出版参考》:在网络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您对青年人读书有什么指导和建议?

李东东:对当代青年人读书,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处在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纸介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存的时代,我的看法是:首先,网络阅读、数字化阅读的本质也是读书。网络资讯浩如烟海,有心人完全可以自由徜徉,撷取所需。其次,纸质阅读不可替代。作为一次媒体,与二、三、四、五次媒体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特别是传统读书看报的“捧读”,能给人带来特有的安宁与深刻,其反复、回味与使人深思的特点,是网络阅读难以实现的。其三,任何阅读都要以精神追求为终极目的。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德国哲人黑格尔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里所说的天空,既指抽象的宇宙,更指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温总理在今年的世界阅读日谈到读书时还提到:“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这些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总结,都说明了读书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精神的培育,道德的养成。

大凡有责任感的青年,都应该追问自身,是否在关注着天空,探索并实践着精神追求。从读书到思索,从学习到批判,都不是快餐阅读能够完成的,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穷毕生之力,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如此,韩愈千年前所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信之不虚。

《出版参考》:请您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谈谈总署在保障农民群众读书权益方面的做法和规划。

李东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出版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出版历史的文明古国。应该说,出版物特别是书籍、报刊,仍然是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人们最普遍、最普及的精神文化消费载体。

新闻出版行业历来十分重视向人民大众提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也很重视服务“三农”工作。为推动农村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解决农村贫困学生的课本问题,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实施了包括农家书屋工程在内的各种积极措施,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同时也要看到,与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一是将整个行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转移到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上来;二是在行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突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落实服务手段、政策支持等;三是在实施过程中加大调研力度和范围,科学规划、立足长远。通过积极努力,将在近几年内建成惠及全国64万个行政村、9亿农民兄弟的农家书屋。

《出版参考》:就报刊目前存在的“小、散、滥”问题,请您谈谈报刊业如何改革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李东东:相比之下,图书提供的是知识的完整体系,报刊提供的是知识和信息的最新动态,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们阅读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因此,从阅读功能上看,读报刊和读书一样,都具有传播知识、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的作用,两者不可或缺。

目前,我国报刊确实存在数量多、小而全,资源分散、重复出版,实力不强、活力不足等“小、散、滥”问题,这种状况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利于我国报刊业的长远发展,使我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缺乏基本的竞争力。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下出版的报刊既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也无法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因此中央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中心环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鼓励报刊整合出版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跨媒体组建报业集团、期刊集团、传媒集团,通过改革,推动报刊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出版参考》:您在今年5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发言时提出,新闻出版业应该在“保增长”的过程中肩负更多责任,请您谈谈这样做的意义和影响。

李东东: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去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10万人,总产值超过8500亿元,占GDP比重接近3%。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但是,在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已经或正在出台的各项“保增长”政策措施中,适用于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传媒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比较少。

历史经验证明,每当经济发展遇到困境时,民众心灵更加需要慰藉,学习欲求也会更加强烈,为在经济复苏后获得新的更好的劳动岗位进行自我提高的文化投入相对增加。事实上,新闻出版产业因其独特作用,不仅能在促进经济走出低谷中发挥特有的社会功能,而且还能对扩大文化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加快建设新闻出版民生工程;设立“国家读书节”,试行新闻出版产品消费财政补贴或发放消费券制度,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及国家精品学术期刊建设工程作为“保增长”的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设立新闻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比照软件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出版新业态、新媒体和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优惠税收政策,出台文化创意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扩大“走出去”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新闻出版“走出去”,在增加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同时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竞争软实力。

猜你喜欢
东东新闻出版报刊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