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其本质源于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在现今的教育改革中,赏识教育更应该在多层面的教学中尝试。
一、在课堂中分层设组,培养学生的自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分层或分组: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分层。有助于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第二,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性格进行分组。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教师一起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进自己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环节中多穿插勉励教育的环节。如立志课上,让学生自己总结他们收集的立志成材的故事轶闻,然后在课上,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讲给其他学生听,在这种互动交流中有所感悟,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这样既符合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又真正地体现了“赏识教育”的教学思想。
二、在教学中改变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以接受学习、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被动学习为主,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仅仅满足于学生听懂、听会、理解、记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追求发展的生命体。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采用“启发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自己推测、发现、归纳、注意、联想、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在此理念下,学生的存在方式得到了改变:由原来的“客体”变成了“主体”。他们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鲜明的个性体验创新、分享快乐。
因此,教师一定要转换自身的角色,从“主体”转换到“客体”,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自己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话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讨论,从而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让每一名同学在尽力完成预定的话题的同时,还可以在合作与协助中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在赏识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赏识方法
赏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不当,也可能走向另一个偏差。所以,教师作为赏识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必须讲究策略与方法,并且要不断地完善与培养自己。
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赏识学生,意味着要学会宽容。教师应理解学生的桀骜不驯,宽容学生的调皮捣蛋,原谅学生的屡屡失败,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犯错误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理解他们。只有这样设身处地想,我们才有可能多一份赏识之心,平静坦然地接受学生的过错,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用爱去包容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
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有位诗人曾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主动成长,走向成功。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富有激情的表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教师应尽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口头或书面的鼓励性评价给予学生表扬。
再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教师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这种爱,不是单纯的技能或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不是虚情假意的做作,而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修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成的合金。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事理的洞见、用自己饱含的激情、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去从事神圣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爱如花之芬芳、酒之醇香,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浇灌着渴望成长的学生。也就是说,赏识,本质特征是欣赏、重视、肯定、赞扬,其本源是爱,真挚的爱,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的爱,这是赏识教育的根源与核心理念。
最后,教师对学生要信任。赏识更意味着信任。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不足与缺陷。长其善,而救其失。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也许他们不是天才,但他们一定能成才,从而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总之,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学会期待,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的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创造一个能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去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