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兴趣盎然

2009-07-20 04:25洪小芹陈家定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秦始皇葡萄

洪小芹 陈家定 董 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对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课再也不是老师照着书本念,学生跟着老师读,然后a、b、c、d一填了之。枯燥而乏味,最终导致了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一种教学局面。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历史吧,我们所进行的历史教学何尝不是丰富的,五花八门的呢?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当代的哪个事件、哪件东西没有历史的影子呢?哪个历史事件不是生动壮美的呢?为什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像谈明星一样大呼“哇——噻”呢?历史教学过程中实在没有理由枯燥乏味,其中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能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多彩、绚丽。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下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情境交融,激发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增添学史兴趣的关键在于创造历史情境,使学生回溯历史、感受历史。历史教师把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的种种努力,至少会触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有了丰富的想象,何愁兴之不高,趣之不来?比如:笔者在上“甲午中日战争”时,先用缓慢、深沉的语调朗诵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一首诗:“甲午风云/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的铮骨,/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立刻就可以在课堂中营造出悲壮、凝重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再讲述悲壮的甲午海战,讲述邓世昌、丁妆昌等为中华民族奋起抵抗、英勇献身的事迹,学生就好像亲历了这一场战争,就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利于养成高深的道德情感素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他们也会大呼“邓世昌真是了不起!”

二、设计提问,激发兴趣

“秦始皇吃过葡萄吗?”这是一道饶有兴趣的课堂讨论题。此题一出,学生目瞪口呆,疑而惑之者有之,掩卷沉思,眉头紧锁者有之,眼睛发亮,稍顿后即翻书寻找答案者有之,瞬间沉默过后,一只又一只要求发言的手举起来……

答案并不复杂:秦始皇没吃过葡萄,因为公元前210年就已死去的秦始皇不可能吃到近百年后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葡萄。

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激荡生波。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同学都被“吸引”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

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冲破思维的抑制状态,学生对历史学科倍感头疼的问题是记忆繁多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秦始皇吃过葡萄吗?”这一问题的解答,涉及秦朝、汉朝诸多的时间(秦始皇在位及卒年的时间、葡萄传入内地时间)、疆域(如秦朝的疆域与汉朝通西域等)、事件(张骞通西域、葡萄传入内地)等等,如果换个做法,提出一堆秦汉的有关时间概念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是很难产生与“秦始皇吃过葡萄吗”的相同情绪。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将若干有联系的概念寓于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轻松活泼的问题之中,促使学生把书读进去,再也不用死记硬背,学之乏味。

三、多种手段,改革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其知识面,讲点有趣的知识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上的悬案,以引起其好奇心并驱使他们不懈地去寻求历史变化的原因,适当组织学生课外参观活动以开拓其知识视野,带他们到钟祥的显陵看看,让他们去寻找嘉靖生活的足迹,这样课内外互相印证,兼收思想教育之功效,如此等等,手段不能偏离目的,而目的终在育人,倘历史教育所用之一切手段,都在增强学生学史的“主动性”上起了刺激作用,那对育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内驱力。这一点说之易,做之难,而其意义之大,却又不能不引起我们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四、进行比较,认识特点

比较也是历史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可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或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区别,所以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由学生的被动学到学生的主动学,哪里还需要教师再三强调:“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走”等等。

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深、讲透、讲活。同时达到既重视应试教学,又抓好素质教学的双重功效,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历史,都主动地去学习历史!

猜你喜欢
历史课秦始皇葡萄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几点看法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忆师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秦始皇拜荆条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
嫁给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