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涛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做事情、看问题易于片面化,取得点滴成绩就骄傲自满,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今天努点力,明天就想见成果……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可以结合实际运用哲学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加强班级管理。
一、物质决定意识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的第一个大教育是理想教育。因此,很多班主任总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宏伟目标,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将来当一名科学家、作家、工程师……这样的教育形式是好的。但是,学生们不可能个个都能成“家”,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因为每个学生的先天资质不同,还会受教育的环境影响。一个身有残疾不能下地的学生能否当一名优秀出色的运动员?一个色盲者能否当上美术家?一个天生缺根弦的学生能否成为音乐家?当然,教育者通过后天的教育改造可能使他们能成为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出类拔萃,成名成家。因此,班主任在理想教育中,要联系实际向学生讲解“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命题。即每个人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理想,当不上科学家可以当作家,当不了作家当教师,当不了运动员当陪
练。总之,通过理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二、量变→质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某班学生B某起初偶尔逃学,次数多了发生了质变,导致厌学。在校外经常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混在一起,偷、抢、打架、赌博,最终东窗事发,铛锒入狱。这名学生发展的轨迹即是哲学上事物发展的普通规律“量变→质变”。为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热爱学习,遵纪守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处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这个哲学规律在学习上也给学生很大启示:学习成绩的取得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三、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经常遇到学生顶撞教师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初中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知识面狭窄,人生阅历浅薄,经验不丰富,尚在求知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欠缺,容易产生偏执的心理和行为。比如,教师往往对优生照顾相对多一点,加大作业量,多一点提问和辅导。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培优工作的一个侧面,但在后进生眼里往往被看成是偏爱。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多加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事物、分析问题,在班会课上多开展学生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和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改正缺点。
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类的思想认识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都不是。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明成祖夺取建文帝皇位后,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洼关起来,当时朱文洼只有两岁,他被放出来时已经50多岁了。按照孔子讲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朱文洼应该很有学识了。但他被放出来后,连牛马也不识。这就说明人类离不开学习、生活、工作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源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上生物、劳技课要到生物园地看看,上物理、化学课要多做实验,作文课多观察生活,通过实践获得感性材料,从而进一步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对于班主任来讲,这一哲学知识还大有用途。笔者曾协助体育教师搞短跑测试,看到不少学生穿皮鞋、布鞋等硬底鞋。当时,笔者便劝导他们去换鞋底较软的运动鞋。可是有几个学生却说,这鞋跑步好,跑得快。见此,笔者便解释道理给他们听。有几个学生换了,但仍有几个固执己见不肯换,只好作罢。果然,在测试过程中有一穿皮鞋的男生脚踝扭伤,一个穿布鞋的女生鞋跑掉了。测试完毕后,笔者就这件事开了一个短会,教育学生要遵循规律,尊重科学,按要求办事。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情是对是错通过实践就可辨别,只不过这次实践带来的教训过于惨痛了。
当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大道上,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通过实践使他们勤于动脑、勤于观察、勤于动手,达到明智、明理的目的。
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人们在祝福他人时习惯说到“一帆风顺、万事如意、马到成功、一路平安……”云云。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它表达的不过是人们良好的愿景。许多初中生由于小学阶段文化基础差,升入初中后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于是拼命学习。当发现还是不如人家,就放松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最终一落千丈。还有那些纪律差的学生,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曾下定决心改正缺点,起初有所转变,时间一长又管不住自己,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救了,在老师心目中永远是“坏孩子”。其实,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一步就能成功,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原地踏步或倒退现象。只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去学习,成绩才会进步,缺点才会改正。
六、尊重客观事实
班主任有一个“头痛”的问题,即学生打架后互不认错,还坚持认为自己有理。这时候,班主任尤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偏袒一方或情况不明就下结论。处理问题中要分析如下客观事实:一是这两名学生打架都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违纪都应有错;二是双方打架的原因是什么?责任在哪一方?三是谁先动手打人,谁应负主要责任?打人致伤者应付的责任?最后将这些事实综合分析综合处理,以事实为依据处理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哲学知识教育、管理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完善良好的心理个性,有利于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