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高效解读策略

2009-07-20 03:33朱为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品味文学作品整体

朱为群

阅读是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思维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联想想象。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的复杂思维活动过程。这种思维活动也可理解为考生与作品对话的过程。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始终紧扣对学生整体感知、筛选概括、整合信息、感悟评价等思维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且所占分值较高。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读这类试题呢?

1切透“标准”和要求,做到胸中有“标”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是有依据的,这依据主要为《语文课程标准》。近几年的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尽管都遵循了“稳中有变,变中求进”的命题原则,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试题设计的理念与考点的设置上,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考查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省市又拟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南京市2008年语文中考指导对文学作品阅读侧重考查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基本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捕捉信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质疑评价等。这些能力点的要求与《语文课程标准》是完全吻合的,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强调了整体感知,语言的揣摩品睬,情感的体验评价。

我们只有切透“标准”和要求,才能使中考复习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熟悉考试题型,做到胸中有“数”

综观2008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整体感知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它是阅读作品解答其它考题的基础,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题。主要题型有概括事件内容、概括情感变化的过程、概述事件发展过程、概括文章的思路、概述几件事情等。

(2)品味赏析型。中考文学作品的选文大多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含义深刻,值得细细咀嚼。主要考点有词语品味,句子品析,文段品读等。围绕这些考点设置的题型有:词语比较。考题表现为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词代替?请说出理由。语境释义。这种题型一般是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2008年考此类题型的省市较以往有所增加。示例引路。请考生参照示例,赏析文中语言优美而又意味深长的句子,这类考题示范性可操作性极强。自由品读。例:读有所味,读有所感,读有所言,是我们的阅读追求。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往往成为我们“感言”的落点。对此,我们既可以作整体的赏析,也可以作局部的品味。

(3)评价感悟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强调审美体验,让考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答题的过程也是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的过程。考题大致有以下几类:对人物进行评价、联系生活思考感悟、谈谈获得的启示。还有展开想象(这类题型一般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想象。比较多的是对事件发生的情景,人物活动的心理及人物特定环境下的语言动作表情进行合理的想象)、撰写读书笔记。如福州市的一道题: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链接名著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新题。例:“感动无处不在,你在阅读语文课本‘名著推荐与阅读(或“名著引读”)的有关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梏列佛游记》等)时,哪部作品的哪个人物或事件令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幸福,这是柳州市、北海市试卷中《人能感动,就能幸福》一文的一道阅读题。命题者将名著阅读融入文学作品的评价感悟中,可谓“一箭双雕”。

3掌握应试技巧,做到胸中有“术”

(1)整体阅读。搜索提取。这几年的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注重充分阅读文本,依据文本,深入文本,进行缜密思考,考查其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200g年中考题中,有不少省市涉及到此项内容,但考生得分率不甚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整体把握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难免认识模糊、理解肤浅、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有的考生做阅读题,不是先通篇阅读,全局在胸,而是急功近利,先看题目,根据题目在文章中找答案,做一题,找一题,做到最后也没有整体感知。还有的考生盲目地追求阅读的高速度,对考文一目十行,泛泛而读,其结果整体感知也只能团囵吞枣,答题的正确率大大下降。还有不少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筛选、提取(照抄原文)一大堆,像散装的零件一样放在那里,不去整合、提炼、概括,抄写的文字很多,就是答不到点子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整体阅读应是精读。对阅读材料作整体理解,宏观把握,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框架思路,情感变化,表达的主旨等。在此基础上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眼,看清字数要求,分值大小,然后在筛选、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的思路,注意整体性。考虑答案要从整体出发(指句、段、全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例如,南京市2008年中考第19题: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考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第一件事有的考生概括的失分答案:①母亲半夜在田间转悠敲盆;②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③母亲的白发飘了三昼夜;④母亲手拿脸盆赶鼠;⑤母亲不知劳累在田野上赶鼠;⑥母亲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考生的这些答案就语法角度看,表述均准确,但都要扣分,有的全扣。究其表面原因:①“母亲半夜在田间转悠敲盆”干什么未表述清楚,如果不看原文,还以为母亲精神有毛病;②③未抓住中心事件概括,“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白发飘了三昼夜”不能体现“令我心痛”;④⑤缺少“半夜”,深更半夜母亲一个人敲盆赶鼠才令“我”感动流泪;⑥事件的中心未概括到位。第二件事情有的考生概括的失分答案:母亲拼命干活;母亲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我帮母亲插秧;母亲半夜拔秧运到水田里等,这些答案失分的表层原因不再赘述。究其两件事情考生概括失分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考生没有有效地整体阅读,搜索提取关键信息。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情。第③-⑥叙述:4月的一个夜晚,母亲身上披了件父亲穿过的破棉袄,在田野上敲脸盆赶老鼠。第⑦-⑨叙述:大忙季节,母亲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插秧。根据题意,概括的两件事情的主语是母亲,是让我心痛的两件事情。再抓一些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这两件事情可分别概括为

“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再如,2008年淄博市中考第17题: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事件发展的过程。失书-____-____-得书。解答这道题,首先看清这是一道字数限制题,应先储存字数信息,整体阅读全文,根据题意,搜索提取信息。阅读全文,顺着作者爱书的线索,把握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在《飞鸟集》被付之一炬(失书)后,“我”到旧书店去找书,在书店意外发现《飞鸟集》,一位小姑娘和我争书,结果她把书让给了我,使我得到了书。答案可为:找书、争书。

(2)找准品“点”。含英咀华。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析、品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承载。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欣赏、品味优美、精彩、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中考题中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最具有“语文味”的考查。这就需要考生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解题时要精读,细读。“十目一行”式地读,逐段逐句逐字,深研细钻,找准品“点”,赏析到位。例如,南京市2008年中考第20题: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这题属于自由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运用品味语言的方法赏析句子。考题不难,但得分率不高。第一句有些考生从侧面描写或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有的从夸张、排比的修辞角度赏析,还有的洋洋洒洒写了近百字,但未得1分。第二句有的考生抓“不是……而是……”关联词进行赏析,还有的抓“弯腰”“移动”进行赏析。综观这些失分答案,都是没有找准品“点”。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第二句可抓住关键词语或从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的角度品味。品“点”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可从句式特点、写作手法、蕴涵哲理等方面找“点”。

找准了品“点”,还要赏析到位。这样才能含英咀华品出味道。要赏析到位,就应该有语境意识,从文本出发。紧扣文本,联系人物(事物)的特点或作者的情感。如乐山市2008年的一道中考题:赏析“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一句中加点的词语。答案:轻信原意指轻易相信。这里指小岛快乐地迎接暴风雨的到来,轻松地以为这只是暴风雨对自己的又一次洗礼,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破坏。这个词语将小岛拟人化,写出了小岛的美丽与坚强。这一答案既解释了“轻信”的本意,又结合语境,将“轻信”一词放到小岛迎接暴风雨到来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品析,同时结合了小岛的性格特征。

(3)评出个性,悟之有理。评价感悟是个性化阅读的充分体现。它依赖于考生的生活积累,依赖于阅读文本时的感情投入,如果考生在阅读时能走进作品中,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中,评价感悟就不会空洞说教,使人觉得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要评出个性,评价感悟时,既要紧扣原意,又要由此及彼,不就事论事。要评出个性,评价说明理由时要学会选择,选自己有把握回答的,同时要选取其中一种作出评价感悟,这样才能稳操胜券。要评出个性,评价时可以多角度,有创意的发表感想,这种多角度、有创意必须是悟之有理。评价感悟可从正反面谈,也可采用发散性思维谈,尽量避开人云亦云的内容。要评出个性,还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例如:重庆市2008年中考第17题: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此题作答时,既要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又要有具体感受,尤其要联系实际。

评价感悟型的题目开放性较大,不设唯一的答案,它提供了让考生展示个性、发挥潜能的空间,但并不表示这类试题没有答案。答题时最好条分缕析,让人一目了然,表述的内容要合情合理,生动简洁。

猜你喜欢
品味文学作品整体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文学作品与数学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