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波
2008年6月底,一个功夫了得的“熊猫”——《功夫熊猫》的主角——席卷了全球电影市场。这个别样的、独特的“熊猫”一经上市,就闹得沸沸扬扬,但对此片的评说仁智有别,褒贬不一。同时,这个“熊猫”又在中国市场上遭遇了上映的尴尬,在经历了一些曲折后才得以上映,而上映后又掀起轩然大波。更重要的是,这个不一样的“熊猫”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的动画电影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
与当年迪斯尼公司的《花木兰》一样,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也以中国文化作为依托,背景设计主要是我国古代建筑造型,在意蕴层面上又有老庄哲学内涵,这使整部作品的背景尽显神秘、缥缈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达到了与主题的完美结合。这样一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使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的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忧虑。
上世纪50-8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处在世界顶尖水平,其间的1960年,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开辟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新方向,一时间水墨动画成为“中国学派”。1980年以后,中国动画电影开始走下坡路,1999年,邵氏公司模仿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宝莲灯》虽然轰动一时,可终究昙花一现,中国动画产业并没有因此而找到崛起之路。进A21世纪,中国动画电影更是日渐式微,甚至到了潦倒的境地,这种状况实非中国动画人所愿,但又实属无奈。面对这种现状,学术界认为,归根结底是中国动画严重缺乏创新。大体看来,中国动画电影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想象力的贫乏,二是没有创新所需的蓝本。蓝本是基础,没有优秀的动画蓝本作基础,再好的艺术想象也会是空中楼阁。其实,对中国动画创作而言,几千年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就是创新的一块厚重的基石,但中国人自己没有充分利用这块基石,却成为国外动画生产中大力开发的艺术资源,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是如此,当年的《花木兰》也是如此,《功夫熊猫*更是这样,这些都成为成功利用中国文化制作动画电影的典范。就《功夫熊猫》来看,这部作品很好把握了外国人对中国功夫的崇拜心理,因而作品以中国功夫为主线,以中国国宝大熊猫为主角,并力求借鉴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的背景设计,在艺术天地中充分展开想象,使作品既有引人人胜的动作视像,又充满了文化意义。这表明,借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观念进行深度加工,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在全世界范围看,动画创作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素材匮乏成为制约动画电影生产的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第二,动画电影观众由先前的儿童、青少年逐渐扩展到成人群体。从目前中国动画电影生产的情况看,无疑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的细致而深入的思考。没有素材,自然就不会有优秀的动画蓝本作基础,任凭怎样高超的科技手段都无法制作出好的动画电影。在这方面,外国人的解决办法是借鉴别国的民族文化,并且不止一次地获得了成功。中国动画界不妨尝试借鉴国外的思路,将中国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中相重叠或相通的文化作为背景,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富有创新的表现手法制作自己的动画电影。这里的关键是,不能一味模仿,而是要有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同时,中国动画电影要有比较准确的动画定位。在动画作为产业的生产时代,动画影片的定位主要是市场需求的把握。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兴趣爱好不断变化,这使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也产生了明显变化,即动画受众已不再只是小朋友,公司白领、自由职业者以及各行各业的成年人也加入动画受众序列。举个简单的例子看,米奇服装风靡全球,服装的设计风格也已经从童装转变为成年人的时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穿着米奇时装的成年人。从接受心理上看,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年轻,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态,不少成年人走进电影院、坐在电视机前选择看动画影视作品,这也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动画电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换一种思维方式开拓中国动画电影的新方向。
《功夫熊猫》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是富有启示性的:一方面,它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我们通过新型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和创新,另一方面,中国动画产业想要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要通过提升想象力为市场受众提供独具特色的动画作品。早在1999年,邵氏公司的《宝莲灯》产生轰动后,一些学者在肯定该片成功之处的同时,也指出中国动画电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模仿迪斯尼动画只是第一步,我们的动画产业想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独特的思想。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人又一次呼吁要创新中国动画电影,并提出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电影结合起来,但中国动画电影还没有将这样的理论认识真正转化为艺术实践,而倒是《功夫熊猫》却似乎在无意中成为国人动画电影理论的践行者,这对中国动画电影或许是一种有趣的也是奇妙的讽刺!
《功夫熊猫》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不仅将中国文化巧妙蕴含于其中,还整合各种可能整合的时代性元素,比如,在影片中,已经筋疲力尽的熊猫看见大门关了,影片制作者此时运用杠杆原理、卫星发射原理以及体育项目撑杼跳,再如,太郎越狱的时候,除了表现中国功夫外,我们还看到单机版游戏的影子,影片运用《是男人就下100层》小游戏,还如,电影中乌龟借用的那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名言……这些都说明,动画电影制作应该不拘一格。要善于取百家之长,要善于并敢于与时代同步,也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中国动画电影的问题之一就是这方面存在相当不足,太过于追求形似,即使是轰动一时的《宝莲灯》也没有在突破这一点上走得更远。某种模式规范中的不断重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通病,偶尔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动画电影,但多是合作性成果。面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如此的景象,专家学者、动画制作人都进行了理论“把脉”,甚至有不少热心观众也通过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但艺术实践上的窘境却吓跑了各路投资商,也就是说是过于惨淡的动画电影创作现状使得投资商们对投资中国动画电影难以有十足的市场信心,这也就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处在只有理论探索没有艺术实践的尴尬境地。这里我们看到制约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资本。
在市场融资方面,电影大片,电视剧投资由于受众面更广,同时又有广告的经济支持,使投资商更看好电影特别是电视剧,而不景气的中国动画电影在影视作品中成了风险程度最高的投资领域。制作资本的缺乏,一方面使中国动画电影制作中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情况,一方面也难以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艺术创新,动画产业的低迷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产业领域,任何一项投资都是以利益为目标的,中国动画应在产业角度充分考虑市场出现的各种新的动画需求,在保证满足受众精神渴望的同时,要通过尽可能多样的形式吸引商业资本注入动画产业,使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能够拥有可靠的资本保障。
既缺乏素材,也缺乏以想象为突破口的创新追求,又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动画要想不萎靡、不衰落、不困顿都很难。因此,中国动画电影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走的路也很艰难。但是,国人希望振兴中国动画产业的要求是我国动画影视重新崛起的精神动力,只要我们有更加宽广的全球性视野,只要我们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之间用艺术想象寻找到恰切合理的契合点,只要我们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更多站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受众需求的立场上,那么我们的影视动画片就能吸引更多渠道的资本投入,复兴中国影视动画也就会指日可待。
不一样的“熊猫”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多多反思“熊猫”的独特之处,中国影视动画人当能获得更多艺术创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