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峰
[摘要]文学艺术以其发乎心灵的灵动之美直抵灵魂深处。它通过人们凭直觉就可以感受到的美,给人生活的希望,甚至唤醒生命,尤其在一个思想贫乏、制度恶劣、人性荒芜的特殊社会境遇下。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窃听风暴》中,给人们展现了艺术之美对人的救赎作用,展示了审美之光所照亮的自由之路。
[关键词)审美。自由。救赎。体制化
一、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愈来愈发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恒久的价值和魅力。从最初的叫好不叫座(奥斯卡七项提名而一无所获)到如今被普遍赞誉为经典之作,其命运正如片中主人公安迪一样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淘洗。安迪心怀希望永不放弃的精神气质,无疑从心灵深处感召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是什么支撑了安迪在极其绝望的环境中,度过地狱般的19年,并最终重获自由。综观安迪19年的狱中生活,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是一个审美的人,虽然身陷圄圊。但他依然自由而尊严地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生命印证了德国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席勒的著名观点: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
相对于其他肖申克的犯人而言,安迪的自我救赎之路,不仅仅在于越狱成功重获身体自由,更本质地在于其内心始终如一地对美的坚守。席勒认为“自由——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满人格的形成”,“而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安迪是一个审美的人,一个自由的人。尽管他身陷囹圄,但他始终坚守着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在监狱放风期间,他踱着步的样子,仿佛在公园散步。在一天将尽时,他不像其他犯人一样“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不尽的长夜。相反,他总是抬头挺胸,好像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家里有香喷喷的晚饭和女人在等着他一样”。
安迪曾说,他们可以夺走你的一切,但你的内心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他们夺不走一个人审美的权利和自由。当瑞德沮丧地告诉他音乐在监狱里没有意义时,安迪反而告诉他,音乐“在这里才最有意义,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音乐不会让人忘记什么呢?是美,是自由,是对生活的渴求,对生命的热爱。在安迪和瑞德的这番对话中。有两种力量在对抗,这种对抗在美与自由和“体制化”、无灵魂化之间展开。影片中,瑞德曾这样分析监狱高墙:“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ingtitutionalized)。”而用什么能抗拒“体制化”带来的恶果呢?安迪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用美、用谁也夺不去的音乐之美。当他给整个肖申克监狱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那一刻,意大利女高音美妙的声音瞬间融化了这座人间地狱,让它恍若天堂。正如片中瑞德所说:“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蹿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囚徒仿佛重获自由。”在那一刻,是美唤醒了囚徒沉睡的心灵,激起的是对生命的由衷渴望,对爱与自由的热切向往。这也是为什么代表“体制化”一方的典狱长,在听到肖申克监狱回荡着音乐之美时,那样气急败坏地急于扼杀。
影片中的安迪最终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其实他从来都是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根本不需要救赎。需要救赎的恰恰是那些被“体制化”的肖申克的囚徒们。因为他从来都是心怀希望,活在美与自由之中。所以,对于美、对个体生命体悟的开启,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获得,在生命本质上对一个人的灵魂所起到的作用,无论怎样夸大都不为过,影片中的安迪给出了一个完满的明证。
二、电影《窃听风暴》中美的救赎
2006年,电影《窃听风暴》如风暴一般,横扫欧美,并最终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该片以东德为背景,讲述了特殊年代,一个名叫魏斯勒的“史塔西”窃听警察,从窃听到良心发现,最终背弃自己的职责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影片开始,主人公魏斯勒就以一副极其冷酷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他在教授有关窃听的知识,整堂课他的表情所透出的冷血正是史塔西警察们的典型特征。他们是一群把内心的情感上了锁的人,对他们而言,原则高于一切,而情感因素则被彻底排除彻底封存,因为他们害怕情感会贻害对原则的追求。这无疑构成了东德极权制度下人性的悲凉,而几乎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牺牲品。在充斥着告密窃听举报人人自危的特殊环境下,人究竟该怎样生活,是充当恶的帮凶,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窃听风暴》恰恰为我们呈现了,在极端的年代里,你仍然是有选择的。就像主人公魏斯勒一样,从背叛自己过去所效忠的原则与信仰开始,选择一条灵魂的救赎之路。他的自我拯救,不是靠着理性的说服,而是在直抵灵魂深处的美的召唤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真实的生命——个充满美好感情、拒绝恶坚守底线的“好人”。
文学艺术带给人直觉的美,在审美中,人获得追求的勇气,获得尊严。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歌德认为。审美判断是思维和意志之间的桥梁,在审美中,人的目的是自由。他认为人在审美中体验到认得目的,也就是在感性突破理性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目的、人的本质、甚至上帝的存在。席勒主张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通过美,人才会真正获得完满的人性,也就是完成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这样的一个发展的过程。影片中的主人公魏斯勒的生命历程,恰恰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领导的安排下,魏斯勒负责二十四小时监听作家德雷曼,找出他可供当局逮捕的把柄。而作家德雷曼开始只是一个体制内的犬儒主义作家,虽然他也对现实不平,但他并不行动,即使朋友受到打压,他也仍是忍耐。直到好友艾斯卡自杀,才深深地震醒了他。一个被剥夺了创作的导演,因绝望而以死抗议。德雷曼冒着杀身之祸,写下一篇揭露东德隐瞒人民自杀数字的文章,在西德刊登后,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一切都在魏斯勒的监控之下,这时的他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将窃听的情况如实上报,这样既践行其忠党爱国的信仰,又可获得高升利益,或者是听从良知隐瞒作家的“把柄”,其后果是窃听失败,下半生将沦落为一介平民。让人深感欣慰的是,他选择了后者。究竟是什么使他从一个冷若冰霜的高级监听人员,从一个靠妓女打发孤独夜晚的恶的帮凶,转变为有着正常人的善恶直觉的好人?我认为有两个关键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是他在德雷曼家里安装窃听设备的时候,顺手牵羊拿走了桌上一本布莱希特的诗集,在孤寂的夜晚,他躺在沙发上深情地阅读美丽的诗句:“初秋九月的每一天都是蓝色的/年轻、挺拔的树向上伸展着/就像爱情一样茂盛生长/我们头顶着美丽干净的天空/一朵云慢慢移动着/它是那样洁白无瑕/而只要你从心底里相信/它就会一直在你身边”。这种诗性的美可以融化冰冷的心灵,唤醒人最基本的善恶直觉,从而热爱真实,热爱头顶着的“美丽干净的天空”。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德雷曼听到好友导演艾斯卡自杀的消息后,坐在钢琴前为其弹奏了一首《好人奏鸣曲》,监听着的魏斯勒泪流满面。在那一刻音乐穿透了他的生命,瓦解了他一生的原则和信仰,他的生命重新完全地向这个世界敞开。诗性之美和音乐之美深深地打动了他,他的自我救赎之路也从此开启。由此不难看出,美对人的生命的影响何其之大。幸运的是,影片中的魏斯勒跟随着美的直觉的引导,走向了光明。虽然付出了仕途的代价,但赢得了安宁和幸福的心灵一一种真正的有尊严和自由的生活。
电影《窃听风暴》挖掘了德国曾经的苦难,而且挖掘得如此深刻,展现得如此美丽动人,引人深思。电影是一种视觉的美的艺术,它像一个舞动着的思想精灵,引领我们思考周围的世界,反思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给予我们走向未来的希望。在极端恶劣的社会制度面前,文艺究竟何为?年轻学者熊培云在论及《窃听风暴》时说:“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和审美的坚定扶持。”而该片导演多纳斯·马克,用它美丽感人的作品给出了一个完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