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超
[摘要]综观历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性。笔者将其类别分为:反映战争与爱国主义的影片,反映爱情与道德伦理的影片,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和反映美国精神的影片四类。它们因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而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它们的导演和编剧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眼光,它们的成功或许就缘于此。
[关键词]奥斯卡。最佳影片;现实关注性
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简称奥斯卡金像奖。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历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获奖影片,发现其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即其具有高度的现实关注性。笔者将其题材分为四类,反映战争与爱国主义的影片,反映爱情与道德伦理的影片,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和反映美国精神的影片。以下分述之。
一、反映战争与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
该类题材的影片表达的主题大致有反战、对战争的反恩及爱国主义的表达。
1反战片
获得第一唐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翼》即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影片。影片借战时复杂爱情关系产生的悲剧后果道出了真正的主题:“我不怪你,只怪战争”,表达了反战的主题。1934年获得最佳影片的《乱世春秋》,同样借一个英国家庭30年的悲欢岁月的故事隐晦表达了反战的主题:1933年,希特勒正式成为新独裁主义者,德国纳粹党崛起,影片由此向世人提出严正呼吁“慎防再度出现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爆发”。笔者认为,其内容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性是其获得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重要原因之一。1970年,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正在进行,于是福克斯公司出品了《巴顿将军》一片,借古讽今批评了当时的越战。影片将巴顿塑造成“生不逢时”的英雄,暗喻越战若是交给巴顿将军指挥,而非当时的政客把持局面,就不会让美国泥足深陷。片子明为向巴顿致敬,实则借古讽今,批判当时的越战。该片获得了1972年第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与其主题不无关系。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战片在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中因其现实关注性而屡屡被看好,这也反映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题材。
2对战争的反思片
第26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永垂不朽》反映了珍珠港事件前的军中生活。二战结束后的数年,美国人对于军人的形象有了不同的看法,描写军中黑幕的《永垂不朽》即是对此思索的作品。这部无战争场面的作品,写出了军人本色,是对战争和人的深层次的思考之作。同样以二战为故事背景的影片《桂河大桥》被誉为影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它将军人放在战俘营这个特殊的场所,对军人的原则问题作了精辟和深刻的探讨,全片深具反省意义的空间,显示了战争的疯狂,具有十分深刻的思考性和现实性。197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猎鹿人》则描述了三个美国青年的越战创伤。起自1959年,拖延到1975年才正式结束的越南战争,不但是二战后最严重的一场战争,也是当代美国人心头抹不去的创痛。
3爱国主义片
台湾资深影评人梁良先生称《卡萨布兰卡》是“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电影”。在情节中,编导多次安排法国人与德军之间作民族爱国心的正面交锋,到最后更是通过雷诺警长之口,把男主角从一个“感情至上主义者”提升为“爱国主义者”,肯定了爱国主义的胜利。可见,对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也是主流电影的题材之一,也体现了现实关注性。
二、反映爱情与伦理的影片
1爱情片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乱世佳人》讲述了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史诗。郝思嘉的多次出嫁及对卫希礼的念念不忘,与瑞特对她的迷恋,讲述了特定年代的爱情故事,在影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超然地位。第28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授予了写平凡小人物的爱的影片《马蒂》。该片讲述了普通男女(无论是相貌还是社会地位)的爱情历程,历经波折却也在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有讲述天真少女爱情的《琪琪》(1959年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表现“爱情无国界”主题的《英国病人》(1997年第69居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同样因其爱情题材大获成功。该片用沉船的悲剧来烘托爱情的悲剧,赚取了无数人的眼泪,也由于其刻画的爱情在死亡面前经受的巨大考验和爱情的伟大无私让人在人性冷漠的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些许安慰,它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2道德伦理片
1935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授予了《一夜风流》,讲述了富家女与一位记者的爱情故事,该片因传达了“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一观点,而获得好评。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对金钱的看法改变了,而这部电影则给人以鼓舞,让人振奋,正是由-干它适时反映时代的社会潮流和思想意识,与当时的社会气氛和百姓话题相契合,才引起大家的关注。影片《在江边》(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则讲述了良知战胜罪孽的过程。主人公马洛伊在爱情和道德的双重鼓励下,完成了自我救赎。第6l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雨人》同样是一部亲情伦理片,以两兄弟的手足情作为故事的主要结构,通过弟弟查理对哥哥雷蒙前后态度和心理的变化,体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亲情与伦理。
三、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
1酗酒及战后问题片
《失去的周末》是第一部以严肃态度探讨酗酒问题的电影,写出了二战后美国民众从战前的乐观开朗变得消极郁闷,影片把酒徒的精神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酗酒这一社会问题被该片反映得淋漓尽致。影片《黄金时代》(1947年最佳奥斯卡获奖影片)则反映了美国的退伍军人问题。二战结束以后,退伍军人成为新的社会问题。20世纪60年代晚期是美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大转变的关键年代,经历了20多年太平的美国,突然陷入了越战的泥潭,国内掀起了反战浪潮,同时,崇尚自由,颓废,充满抗议成为美国青年的标志。1970年《午夜牛郎》就因“暴露社会黑暗面”,关注现实问题而获得了专家的推崇,获得了第4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2青少年问题片
影片《西区故事》反映了青少年的问题。在一个叛逆的年代,青少年懵懂的爱情,他们无理由的组成的帮派,帮派之间的械斗,流血和冲突,等等。影片揭示了青少年帮派械斗的社会现象,以一股无法让人忽视的力量震撼了人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关注性。同样反映青少年和家庭问题的影片还有反映私生子的浪荡生涯的影片《汤姆·琼斯》,反映家庭中母女冲突的《母女情深》,反映中年男性危机的《美国丽人》等。
3毒品问题片
1972年,第4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法国贩毒网》深刻的反映了国际毒品走私问题。影片因其主题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优势,甚至胜过了其他影片在艺术成就上的地位。同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也反映了毒品问题,揭示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法律管制下的和谐社会早已变了模样,被猖獗的国际毒品往来和肆无忌惮的暴力所代替,转眼之间,恍如隔世,眼前的社会早就不适合那些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安定与法制已成过往。”二者题材的相似性,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性可见一斑。
四、反映美国精神的影片
第1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米尼佛夫人》刻画了勇敢面对战争的平民,写出了他们为了生存和正义而战斗,描述他们在战时的生活,以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关怀,反映了民众的英雄主义,将民族团结和爱国热情自然的融入了相亲邻里的活动之中。影片《浮生若梦》(第1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则反映了“明天会更好”的主题,通过夸大个人主义的价值,反映了美国人的乐观心态。它也因抓住了美国人的心理而赢得了好评,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民众在价值观追求上开始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从外在的物质满足转而追求内在的心灵满足。同时,美国民众开始缅怀旧日美好时光,并愿意静下心来从事历史上的反省。《阿甘正传》正是这类反映时代精神的影片的代表。阿甘一生的写照,就是美国精神的最佳典范。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历届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现实关注性,它们因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而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它们的导演和编剧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眼光,它们的成功或许就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