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楼文韵

2009-07-18 07:30张正宁
凉山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何绍基建昌西昌

张正宁

大通楼是西昌一处古迹。土红的墙体,朱红的楹柱,灰白的石刻,以及青灰的城垛,使这座古楼显得格外庄重古朴。迂回在走廊楹柱之间,仿佛回到了过去。举目环顾,似乎在翻阅一页页积满尘土的史籍。墙上的诗文,柱上的楹联琳琅满目,无不在诉说着西昌的历史,倾注着诗人的一腔情怀。这里既有大史家司马迁的千古绝唱,又有一代文豪杨慎的断肠悲歌,还有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的赏月咏叹,以及乾隆举子杨学述的建昌竹枝词。书者虽是今人,但不乏名家大师,中国书协副主席何应辉便是其中的代表。隶书、魏碑、楷书、行草各领风骚,尽显书家的艺术才华。

西昌的历史悠久,是一个毋庸质疑的事实。那么,是谁最早触摸这块热土,翻开这部史书的呢?那就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了。大通楼二楼书写着这位伟人的一段话语。他说,西南夷“白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例将两千多年前西昌的民族民俗,社会形态、生产技术介绍给大干世界的记录。此言出自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两千多年前西昌居住着一支叫“邛”的民族,是滇之北面几十个部族中最强大的一支。“邛”跟“夜郎”、“滇”一样耕作稻田,建造都城和村庄,头上梳着椎形的发髻,过着定居的氏族生活。

大通楼茶厅北面悬有一联,联日:

琴台虽搭就,泸水依稀,摇扇诸葛今安在;

舞榭既筑成,大道空阔,持节相如可还来。

蔡应律撰文金玉全书

作者用描写与疑问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首肯城楼的恢复重建,颂扬西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跨越时空,呼唤曾经来过西昌的诸葛亮和司马相如这两个历史伟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曾毁的城楼重建了,金沙江云雾漾漾,风景如画,古老的邛都处处和平安宁,诗人问道,那位1800年前摇着羽扇,料事如神,统领三军,南征北战,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的诸葛亮如今你在哪里呢?

“持节相如”显然指的是司马相如了。司马相如是2100年前第一个代表西汉王朝来到西昌,说服当地部落氏族“邛都夷”推行郡县制,统一由中央政府管理的使节。想当年,这个风流才子历尽艰辛,冒生死而不顾,

“桥孙水以通邛都”是何等不容易。郡县制在西昌,在西南夷的成功实施铸就了一座历史丰碑。从此,西昌,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进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难以想象,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没有司马相如的成功出使,西昌的历史轨迹将怎样运转呢?

如今,古城巍巍,楼台焕然,邛都大地山明水秀,富强康乐,孙水河岸风景如画,大道宽阔,司马先生你该重游故地才好啊!

西昌,自从西汉武帝推行郡县制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历代王朝相继在这里或设郡,或设州,或设府,或设都司,或设卫,或设县,青史延绵,如同长江之水奔流不息。两千多年来或悲壮,或辉煌,或哀伤,或曲折,一一难以细说。诗人徐文龙侧倚大通楼,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仰望星空,邀月抒怀,欣然题联一对,悬于大通楼北侧,联日:

侧倚大通楼邀邛池夜月笑谈郡州府司卫县:

梦回丝绸路听泸岭松涛细说汉唐宋元明清。

此联构思巧妙,对仗工稳,大通楼对丝绸路,邀对听,邛池对泸岭,夜月对松涛,笑谈对细说,郡州府司卫县对汉唐宋元明清“笑谈”与“细说”尤为精到,表达了诗人的大度与清醒。

明清时期是西昌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时代。大批汉族移民从湖广、江南、川陕迁来。他们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屯垦开荒、经商办厂、修城凿池、尚礼兴邦。数百年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人因地灵而杰,地因人杰而灵。泸峰松涛愈加欣然,邛池夜月愈加柔美。大通楼正南万州斯义题有一联,联曰:

泸峰松邛池月松涛月色山河锦绣;

升庵诗马骀画诗情画意古城风流。

上联写景,下联叙人,人景对仗,情景交融,一段风流的历史,一座风流的古城跃然而出,岂不美哉。

一般说来,不能把文学作品视为史籍。但优秀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源于时代。它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时代信息和历史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它比严格意义上的史籍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西昌在清代的乾隆年间,没有战争,没有灾异,没有动荡,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若有兴体悟这一时期的社会真实,大通楼南北梁坊上书写的查礼七律诗《暮春东郊劝农》和杨学述的《建昌竹枝词》值得一读。

暮春东郊劝农

东郊霁色映青旗,雨后乡村处处宜。

十里秧田平似掌,三眠柳线软于丝,

弦歌不辍川兴堡,俎豆常新宋氏祠。

正是农人无暇日,且同耆老话豳诗。

作者查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宁远府知府,精书画,善诗文,为政清廉。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农忙季节,他以地方官员的身份前往东郊川兴堡视察农事。履行“劝农”职责。他来到川兴坝子,但见柳暗花明,春光无限,十里秧田平整如掌,和风轻拂,青旗耀眼。秧田里不时传来山歌小调,一派风调雨顺的太平景象。尤其令查礼悦心称怀的是,这里十分重视礼乐教化,宋氏祠堂焕然一新,古乐悠悠,书声朗朗。诗人高兴之余想找几个农民聊聊天,一吐情怀,然而青壮年全都下田去了,只好同老人们说几句古今农事趣闻。一幅“盛世春耕图”脱然而出。

与查礼同时代的建昌才子杨学述所作的《建昌竹村词二十首》更是从商贸、风光、民俗、农事、烧盐、打鱼等各个方面对乾隆年间的西昌作了最生动、最具体的捕绘。大通楼摘选其三首书于梁坊:

水郭山垣绕建城,关门锁钥自天生。

要知山水清佳处,二百年来享太平。

人烟辐辏货堆排,填满东西两道街。

高唱一声桥上去,卖花童子着花鞋。

泸山翠秀似庐山,望海楼前水叩栏。

记取三春流览日,澄江练里列层峦。

第一首写建昌城的自然环境,以水为郭,依山而建,既清佳又险要,关门锁钥易守难攻。

第二首写城内的贸易。

第三首写泸山的景色:

“竹枝词”是一种诗歌体裁。它以通俗清新的语言,描绘特有的地方风物,山水人情,别有情趣。乾隆盛世的西吕,人口稠密,商贸繁荣,阳春三月蜡虫会,八月秋高蚕丝会召来八方商客,东街和西街人头攒动,生意火红。更有穿着绣花鞋的少女梳着小辫,提着花篮穿行其间,喊着稚嫩天真的叫声,凭添几分情趣。那场景,那气氛不在江南水乡之下。

何绍基是清代晚期一代大书法家,著名学者和诗人何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以四川学政的身份来西昌主持考试。此间,留下许多诗文和墨宝。大通楼所书之七律是其中之一。诗曰:

山城斗绝觏奇文,今日筹边语轶群。

万里使星差不负,一年秋色又平分。

凉风满榻收残暑,好月当空扫片云。

河北江南方奏凯,濡毫待汝勒殊勋。

这位求贤若渴的大学者,在西昌发现了颜启华、曹永贤、吴钟麟三位奇才。颜启华等不同凡响的文章使他始料不及,喜出望外。又逢中秋佳节,建昌古城皓月当空,秋风习习,诗人十分满意这次“万里使星差不负”,喜形于表,于是写下了这首得意之作。诗的末尾“濡毫待汝勒殊勋”表达了诗人对年轻士子们的殷切希望:为国效力,建立功勋。

何绍基西昌之行,对西昌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渎何绍基的诗,临何绍基的字形成了一种风气,濡养了一批诗人和书家。

大通楼不是一座普通的楼:它是一处具有品味的建筑文化。人们乐登斯楼,大都为着怀古而来,为着感受文化艺术而来。它所蕴涵的历史文韵必将流芳千古。

猜你喜欢
何绍基建昌西昌
“V”字形‘早金酥’梨在辽宁建昌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西昌月
图说书法(187)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论李氏朝鲜王朝末期文人李建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To what extent might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influence group dynamics and team working in a 21st century organisation?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