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 一切从语言出发

2009-07-16 03:05任永文
新课程·上旬 2009年5期

任永文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篇文章篇幅很长,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但时代背景又远离孩子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如何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教学,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精选的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固定的语言架构包裹着“语言”这层硬壳,要明白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就要“剥开这层硬壳”,就必须聚焦在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上。阅读教学就要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这件表达世界“美丽的外衣”,喜欢它,并让它逐渐成为手中日趋熟练地理解和表达的工具。

一、亲近文本,悟出文本语言表达效果

阅读文本首先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效果。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语言。理解力的发展,直接表现为主体对言语隐含意义感知的深度和广度。所谓隐含意义,就是隐藏在“言”之内的言外之意。“言”,即言语形式;“意”,即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正是使理解力得以广化、深化、敏化的主要对象。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对言语形式的分析。

所以学习语文,就是先要推敲语言,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写了些什么,写出什么。在阅读教学时抓住语言,逐句逐词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进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在课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课文走近这盛大的典礼。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标出小节号。课文写了典礼的哪几个场面,注意表示顺序的句子。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作者就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主要记叙了典礼主体、阅兵式、游行三个重要场面。

二、潜心涵咏,读出文本语言蕴含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读出感情,就要潜心涵咏,学生要既在读中理解,又要在理解中读。读中体味文本的情感,从而产生与文本共鸣。与此同时,这种被召唤的情感又形成一种气氛,使心中的意象一步步地清晰,充满韵味。这样,由情感联结起来的文本和读者便会在对话与交流中走向深层的阐释和理解。

教学第七小节。

为什么毛主席和全国人民都如此激动?

看课件——灾难中国

(放录像资料)痛苦、屈辱、灾难……近代百年的苦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

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毛主席的话。

引: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学生接: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学生接: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推敲语言,品出文本语言的味道

语言是有温度的,是彩色的,是有味道的。学习语文需要去品味语言,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通过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会文,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直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如果说悟出语言效果,是对局部的推敲,那么品出文味,就是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要引导学生紧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出酸甜苦辣,品出语言怎么生动、有趣,怎么形象、优美。促动学生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求语言蕴涵的意义;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如冰心的亲切自然,老舍质朴、幽默,朱自清的清新、优美,丰子凯的风趣、诙谐等等。

在学习第八小节第二、三句时,我抓住了“严肃、恭敬”两个词进行教学。

出示句子。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你还读懂什么?

学生:大家很严肃地站着。(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师哪里看出来。你们认为肃立的肃是严肃的意思吗?

出示字查意思:肃:严肃、恭敬、肃清。(选择意思)

生:肃立就是恭敬地站着。

师: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表达恭敬的意思。(瞻仰)

读。这儿的激动与刚才人们欢呼、欢跃的激动一样吗?

这儿的激动更让我们觉得庄严庄重。谁来读。

当时,除了国歌,全场没有一点儿声音,人们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再读

学生不仅理解“严肃、恭敬”这两个词语,从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激动”。这便是语言的魅力。

四、发现运用,习得文本语言的方法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我们强调阅读技术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而是应抓住阅读技术这一清晰有序的东西作为突破口,去带动语感、习惯等相对模糊的能力水平的提高。该讲的要重锤敲击,该练的要反复运用。正如崔峦老师所说:“语文阅读教学,若很少思考、练习,只靠感悟和清谈,是不能够培养起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直到掌握。

点面结合是学生描写场面活动时,最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学生又用不好。整堂课以发现写作方法,体会写作方法为主线。在课堂的开始处让学生找出描写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句子,然后一一对应互读。

在课堂的总结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面。

师:在毛主席庄严的宣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国大典上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来瞻仰五星红旗。多么热烈,多么激动。这三十万人的激情迭宕起伏与一个人有关密切的关系——毛主席。正是他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新社会;正是他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正是他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生接: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如果把毛主席看作是会场上的一个点,那么三十万人民群众就是一个面。作者正是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了四个场景,有条理地、生动地描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大热烈场面,给我们留下了这永远刻骨铭心的一幕!

阅读教学就应该抓住文本,揭示语言的规律,习得写作的方法,再反复的实践运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尽情拥抱越过千山之后所呈现的碧海蓝天,享受大海赐予我们的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