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法顺
作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我们学生在作文时无材可取、无语可表、无章可依、无法修改的问题,我谈一谈初中生写好作文的一些要求。
一、观察的要求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鲁迅先生说过:“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再下笔。”可见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观察要选准立足点。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第二,观察要准确细致,要注意发现事物的特点及其未被人发现的地方。
第三,观察不局限于视觉方面,还要调动多种感官,还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第四,观察要体做笔录。
二、积累的要求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源于点滴的积累。
比方说吧,工厂要正常生产,必须保证有原材料;在家里要做饭,先要有米粮和油。要不,等机器运转再去购买材料,等水开了、油煎好了再去买米,这怎么来得及呢?
古今许多大诗人、大文学家写文章、成诗句,他们都注重积累。北宋出口成章、落笔即诗的大诗人梅尧臣不管到哪儿——或和朋友游玩、或平时吃饭睡觉,他的身边都带着一个小袋子,不时把想到的一句、半句诗装入口袋,甚至是只言片语也不放过。我国元末明初“积叶成章”的唐宗仪,清朝“烟茶换故事”的“聊斋先生”蒲松龄都是讲究积累的典范。
茅盾也告诉过喜欢写作的人们,应该时时刻刻身边都有一支笔和一本本子,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
那么,积累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要写好作文需要准备许多的材料,但材料来自哪里呢?对我们学生来说,素材来自学习和生活:从大千世界的人物形象,社会动态,到生活琐事以及我们学习的心得体会,生活感受,再到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甚至一篇纸、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都会是我们写作的材料。因此我们要多看、多读、多记。细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
第二,可以用日记本、摘录本记下我们每一天搜集的材料,还可以把它们用卡片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出来。这样写作时我们就会有材可选,并能选好适合的材料。
第三,积累材料要“以十当一”,越多越好,这样在用材料时才能作到“以一当十”,做到越精越好。
三、拟提纲的要求
古代诗人曹植“七步成诗”,史青“五步成章”;还有王勃作文章先磨墨饮酒,再卧床思考,醒后挥笔成章,不易一字。这些名家写文章、作诗句时的走动、磨墨、饮酒、卧床,其实就是打草稿、想提纲的过程。像这种拟提纲的方式,我们称为“打腹稿”。
初学写作者最好用笔把作文提纲写出来,等我们有了较强的作文功底,再用想框架、打腹稿的方法。列提纲有这些好处:
第一,能帮助我们把作文的结构理出来,作文时就能围绕提纲写,不易跑题,也不会忘记材料。
第二,考试时我们作文来不及打草稿,写提纲、想框架、打腹稿是最省时、最便捷的方法。
所以,初学作文者更应在平时养成先拟提纲后作文的习惯。
四、修改的要求
修改是作文的最后一环。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有理,它告诉我们写完文章后要反复的琢磨,要反复地修改,这样才有可能出现美文,好作文。修改要注意哪些要求呢?
第一,会正确使用修改符号,须用正确的修改符号;第二,应全面考虑文章,还应从文章的字、词、句、段中的有误或不当之处入手;第三,还要考虑文章的语言,要美化作文的语言;第四,要考虑文章的主题,要提炼文章的主题,使主旨得以深化。
当然,做到如上所说的各方面不是朝夕可就之事,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从点滴训练起,还要有“不怕作文”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写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快乐。
作者单位:富裕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