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轩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在进入21世纪时采取的重要行动,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操作者,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以及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而不能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儿童好问的求知欲,不能磨灭学生探究世界的热情和创造火花。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
这样的对话不仅会使教育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会使师生实现心灵互动。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就可以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羊式的角色。我认为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绝不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仍然有调控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意味着教师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不敢点拨、不敢提问、不敢讲解。毋庸置疑,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会因为流于形式而毫无实效。教师应在学生疑惑不解、争论不休时发挥作用。简言之,教师在教中学,要放手,而不放任。
二、正确认识读与学生感悟的关系
“读”是实施体验感悟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趣味的朗读、有思味的默读、有韵味的赏读、有声味的诵读。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启智能。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如,读《桂林山水》一课,你会读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境界。教师每教一篇文章,都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寻路入境,与作品人物同行,与作者心灵同在;在“读”中体味文章的情理,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憾。
总之,把握关系,掌握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口镇金城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