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风:相信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力量

2009-07-16 02:58王许松
数据 2009年6期
关键词:合资工业汽车

王许松

其实高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了之后跟种萝卜白菜没什么两样。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们并不缺乏创新的物质条件,缺乏的只是创新的勇气和进取精神。

2009年上半年接近尾声,两则关于汽车的消息截然不同。一则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洋彼岸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令全球汽车业震惊。而另一则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中国车市明显回暖,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勇夺世界第一。同时,关于自主品牌汽车的数据也煞是喜人。第一季度比亚迪F3荣登季度轿车销量榜首,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第一次问鼎品牌销量总冠军。在3月20日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多次提到对自主品牌的支持,甚至包括硬性的数据,如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种种数据能否说明,中国汽车业的自主品牌正在快速成长?而中国何时才能迎来自主品牌的真正崛起?

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路风。几年前,路风在他撰写的报告《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加强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唯一出路。在合资品牌大行其道的汽车业界,该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看到了自主品牌的希望,有的却仍然对自主品牌的力量表示怀疑。时隔几年,路风的观点改变了吗?

■ 见证自主品牌快速成长

几组数据引起了我们的关注。2008年,国内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出现下滑,仅占整个汽车市场份额的25.92%,而2007年则为29.4%。2009年一季度,自主品牌轿车销售42.5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连续三个月占据市场占有率第一宝座。透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品牌在年度间小幅度地进步与倒退,却判断不出自主品牌的整体发展态势。“这些年来自主品牌有进步吗?有多大进步?”记者上来就把这个最关心的话题抛给了路风。他的回答非常坚定:“进步是肯定的。在2001年奇瑞的第一款车上市之前,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说是零,但经过8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接近30%,品牌也有很多家了。这已经相当不容易。只是其中的过程有低潮高潮。我们的企业可以说一直是在进步中,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外观也都在进步中。”

8年来,自主品牌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实现了从零到百分之三十的跳跃,在进军国际市场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自主开发企业打破了中国只进口、不出口轿车的状况,使中国的轿车出口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了进口量。

不到10年的时间,自主品牌的长足进步有目共睹,但未来发展形势如何?记者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路风的回答中看得出他对自主品牌充满了希望:“改革开放后,在许多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最后的普及可以说都是由中国企业完成的。举个例子吧。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最热的家电市场上,日本产品曾经占主导,但只有在后来海尔、长虹等中国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家电产品才得以普及全国。同样,最后使汽车在中国普及的一定是中国的自主开发企业。现在,自主品牌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事实就能够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企业已经迅速成长起来,它们变得更加强大只是时间问题。”

■ 市场需要自主品牌

“我们的自主品牌是在进步中,并且未来一定是赢家”。路风的这个论断有根据吗?记者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疑虑“如果我去买车,肯定更多地会考虑购买合资品牌的车,而不是自主品牌。因为人们更看重的是品质。这种普遍的心理如果调整不过来,又怎样去发展自主品牌?”路风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机智地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我想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大多数人都这样去考虑、去选择的情况下,为什么自主品牌依然能够顽强成长?”“因为我们的市场需要自主品牌”路风给出答案。

对自主品牌汽车稍有了解的人都有共识,自主品牌汽车的外观、质量和合资品牌的比起来,确实存在一些差距,那么为什么自主品牌仍会有市场?路风说,我们的中国特色决定了自主品牌有它的市场。近年来,中国车市有很大变化,2000年之前主要是公务车市场,对价格不敏感,对配置敏感;2000年以后,一半以上的购车者是私人消费者,他们带来了新的消费思想与消费行为,即对价格非常敏感,看重性价比。合资车,想买但消费不起,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汽车就满足了人们拥有私车的愿望。低价,低端、边缘的市场,自主品牌汽车找到了它的立足点。在合资品牌主导的市场消费模式下,自主品牌的崛起就是在中国私车消费市场蓬勃兴起的情况下出现的。从卖得出去开始,自主品牌汽车就有了它可以生存下来的资本与希望,就会有它不断的进步与成长。所以在自主品牌的生存与发展上,自身的努力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需求的多样性都是缺一不可的前提条件。

短短的几年,我们见证了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开发汽车企业的迅猛崛起。它们从零规模开始通过自主开发进入市场。它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暂时比不上外国品牌,但却因为能够开发符合中国市场条件和成本要求的产品而赢得市场空间,并且不断提高水平。虽然目前来说,我们对自主品牌的市场忠诚度还远未建立起来,政府采购也好,百姓买家用车也好,自主品牌所占份额都还较低。自主品牌要确立起自己的品牌地位,仍需要若干年的发展和用户群的培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成长的力量。目前,美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是815辆,我们国家去年仅为38辆,可见能够增长的空间还很大,这就是自主品牌能够茁壮成长的保障。

■ 政府支持自主品牌发展

提到汽车业自主品牌的发展,不得不提到政府支持的力量。在出炉的《汽车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里不难发现,无论是目标还是任务,规划的每一部分都有关于发展自主品牌、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论述。政府的支持是自主品牌汽车得以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的政策是汽车市场发展的方向标。对此,路风深有感触,他用几个词来概括政府对自主品牌观念的转变过程:意外、松口、边缘、支持。

自主品牌的产生与成长,刚开始就像是一群野孩子,对政府来说是意外,是在政策计划之外的。它们最开始只能是依附在合资品牌的天地里开辟出自己的一小块战场,如第一个自主品牌奇瑞就是加入了上汽,才有了他生存的基础。但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自主品牌用事实证明中国汽车业可以走自主开发的道路。政府看到了自主品牌的希望,也就有了政策上的松口,之后就有了吉利等众多自主品牌的出现,但自主品牌的力量仍然薄弱,地位仍然边缘。浙江台州,安徽芜湖,这些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地方出现了自主品牌汽车,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靠谱。可是只要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就逐渐会被大家所认识。几年来自主品牌所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自主品牌的出现也彻底打破了中国汽车工业多年流传的定律——一个企业的产量达不到200至400万辆,是不能自主开发的。2008年新年伊始,国家主席胡锦涛赴安徽省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视察奇瑞,显示出了党中央对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路风说,在自主品牌成长的过程中,政府的认识出现了转变,这种转变也促进了自主品牌的成长。现在,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强调自主品牌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倡自主创新的精神,并将这种号召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势必会对自主品牌企业甚至全行业产生激励作用。现在已经没有人讲“××年以后才能搞自主创新”这样的话了。

“政府应该对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充满信心,因为它们很顽强,进步很快。在政策上也可以给予自主品牌更多的支持和引导。比如,通过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增强社会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度和认同度,改变长期形成的社会心理,在这些方面政府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路风说出了心中的希望。

■ 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惟一出路

自主品牌出现了,它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成长了、进步了。但现在社会上仍然有人质疑,合资品牌合作得很好,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有必要吗?路风对此回答很坚定:“中国汽车工业不会因为合资而振兴,加强自主开发才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惟一出路。”他不无感慨地说:“最初我们想走一条‘市场换技术的路,即通过合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最后变成自己的技术。然而,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20多年,却仍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就是组装,而不是开发,这样怎能真正学到开发的技术?事实证明合资品牌‘市场换技术换不来。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自主品牌却能做到技术研发”。

如果一直走合资道路,会是什么结果?“依靠合资最终只会死路一条”路风回答。他认为,合资企业都是技术依赖,中方与合资方不是真正的平等,如果政府没有一些硬性条件在管制着,如规定外商在合资企业中股份不得超过50%、外国企业只能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等等,外方的收入一定会超过中国,结果一定是外方独资。但政府的硬性规定是被WTO诟病的,不符合自由贸易的精神,这些硬性规定也不应长期存在。这样一来,由于没有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做支撑,中国汽车工业将会逐渐失去话语权,更谈不上控制权,这都将严重影响到国家汽车产业的独立与安全。在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下,中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的保护已经并将继续大幅减少,市场越来越开放,从而使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日益暴露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在此关键时刻,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关键决策?转向以自主开发为主是使中国汽车工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惟一途径。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产销两旺的局面,只是暂时掩盖了威胁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危险。

路风曾写到:“其实高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了之后跟种萝卜白菜没什么两样。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们并不缺乏创新的物质条件,缺乏的只是创新的勇气和进取精神。敢于冒风险、勇于创新实践,才能有机会去捅破那层‘高技术的窗户纸”。

全世界所有大的汽车集团都已进入了中国,自主品牌和洋品牌抢占市场,殊为不易,但我们的自主品牌并没有被击垮,反而愈发显示出拼搏市场的决心与勇气。相信决定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能走多远的,正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力量。

猜你喜欢
合资工业汽车
汽车的“出卖”
启辰“单飞” 合资自主概念终结
合资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3D 打印汽车等
中外合资企业“阴谋亏损—外资并购” 风险识别与防范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