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消化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影响。方法 对157例消化疾病患者,采取病因教育、饮食教育、用药指导等教育措施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了解和掌握了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了不良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结论 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达到促进疗效、预防疾病复发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便秘;护理;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中相当数量患有消化疾病接受治疗的患者,除住院期间对其进行系统的有关疾病健康教育外,更应注重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教育。但在护理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要求。据此,笔者做了此项调查,旨在了解消化疾病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内容的要求,以便加强此方面的护理工作,达到促进康复,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功能性便秘是具有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一种功能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秘的发病率高,继发性便秘的发病率低,在诊断功能性便秘前,一定要排除由代谢、肌肉、神经、肿瘤所导致的继发便秘。
1 如何判断是否为便秘
便秘一般有三种情况:①排便次数减少;②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③粪便干结坚硬。这三种病状在每位患者身上的主要表现的程度不同。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即为便秘。便秘约发生于20%的人群,女性和老年人居多。在所有便秘症状中,仅对排便次数一项在大量人群中进行过统计,即使是健康人的排便习惯也可明显不同,如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每天排便一次者约占60%,一天几次者约占30%,几天一次者约占10%。因此,对有无便秘必须根据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做出判断。
2 便秘的临床表现
有时患者唯一的主诉是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结肠痉挛引起便秘时,排出的粪便呈羊粪状。由于用力排出坚硬的粪块,可引起肛门疼痛、肛裂,甚至诱发痔疮和乳头炎。有时,在排便时由于粪块嵌塞于直肠腔内难于排出,但有少量水样粪质绕过粪块自肛门排出,而形成假性腹泻。部分患者排便时可有左腹痉挛性疼痛及下坠感。另外还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口臭、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及头痛、头昏等症状。
3 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①指导患者改善饮食结构,嘱患者每日清晨可饮1杯温开水或盐水;每日摄取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蔬菜和水果,如玉米、芹菜、韭菜、香蕉等,促进肠蠕动;②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指导患者每日晨起或早餐后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每日如厕蹲坐10~20 min,日久便可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平时有便意不要克制和忍耐,应立即去排便;③指导患者增加活动量,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应根据性别和体力等情况综合考虑。如每日做早操、步行锻炼等。
4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功能性便秘的一个重要病因,增加水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便秘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加快结肠、全胃肠通过时间改善便秘。粪便中水的含量和细菌的数量是影响粪便软硬度及排便次数的两个主要因素。便秘患者经过定时定量饮用3周矿泉水能改善腹胀等症状。步行和运动可促进肠供血及结肠蠕动,有助于排便。精神心理因素,尤其抑郁和焦虑是功能性便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治疗可使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减轻,改善肠道症状。生物反馈作为松弛疗法与生物反馈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行为治疗方法,已被证实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且对各型便秘均有效。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相结合,从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进行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5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除生理功能和疼痛外,其他指标有明显提高,情感职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尤为显著,说明护理干预对功能性便秘患者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不能只注重生理的康复,还需重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更多地关注功能性便秘患者主要存在的精神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采取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加强活力,促使社会功能恢复并保持精神健康,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积极应对疾病。
总之,功能性便秘发病机理不仅与肠道动力异常直接相关,精神心理因素也具有重要地位。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特征性的心理因素,尤以焦虑和抑郁突出,焦虑情绪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导致排便时肛管直肠矛盾运动,抑郁时肠蠕动呈抑制状态,因此我们应重视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心理干预,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支持和认知行为的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建立积极应对策略,有效地控制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