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山 林玉香 张雪梅 解永良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弥漫性疾病的超声显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对114例甲状腺弥漫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甲状腺弥漫性疾病的声像图特点和诊断依据。结果 114例弥漫性甲状腺患者中单纯甲状腺肿20例,桥本甲状腺炎38例,Graves病3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24例。结论 超声检查可以较准确的诊断甲状腺弥漫性疾病,为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超声检查;甲状腺弥漫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Grave病;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呈“H”状或蝶形。因为它是距离体表1~1.5 cm的浅表脏器,是高频超声诊断的良好对象之一[1]。随着超声医学研究的发展,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可清楚的显示甲状腺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特别是随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广泛使用,对弥漫性甲状腺疾病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本组对114例甲状腺弥漫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进一步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弥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病例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1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男4例,女110例,其中单纯甲状腺肿20例,桥本甲状腺炎38例,Graves病3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24例。采用日本东芝Apli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0~10 MHz。
1.2 方法 使用高频超声探头记录甲状腺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彩色血流信号及频谱多普勒(PW)形态。
2 结果
桥本甲状腺炎38例(图1),即淋巴性甲状腺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峡部增厚明显,甲状腺实质粗糙,不均,回声减低,呈弥漫性网格状或蜂窝状改变。CDFI:弥漫型桥本病的甲状腺内血流信号明显丰富,可呈“火海征”,一般仅在病变处血流信号丰富,其余部分则无改变或略有增加,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管径扩张,可高达5~10 mm(正常≤2.5 mm),流速增加的程度一般低于“原发性甲亢”。当桥本病与多种甲状腺疾病并存时,超声表现也各不相同。
Graves病32例(图2),即甲状腺机能亢进。主要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及峡部对称均匀性增大,边缘规则内部回声为密集细小光点,光点分布均匀或不均匀,一般无结节。CDFI:血管显著增多呈火海证和血流加速征象。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增宽。频谱多普勒(PW)显示低阻的高速湍流曲线,峰值流速>70 cm/s。
亚急性甲状腺炎24例(图3),即病毒性甲状腺炎。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内部出现单发或多发形态不规则低回声团,边界模糊,回声从外至内渐近降低,欠均匀,大部分病灶位于甲状腺前部,至表层包膜下,病灶处甲状腺包膜线模糊不清。CDFI:异常回声区周边呈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仅少数病例中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或无血流显示。PW流速曲线在低回声区边缘可测及动脉曲线而内部常无血流信号测及。
单纯性甲状腺肿20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对称均匀性肿大,回声增粗,少数含有一至多个散在性边界模糊的低回声细小结节。CDFI:腺体内亢进散在性点状和少许分支状血流信号,较正常甲状腺血流信号无明显增多,甲状腺上、下动脉不扩张,PW流速曲线与正常接近,收缩期峰值为一平缓斜坡。
3 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无痛、方便的检查手段,可以观察甲状腺大小、形态、结构、血流分布情况。弥漫性甲状腺疾病多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表现,由于各种疾病的原因不同,其肿大的程度、部位、内部变化及血流分布情况也有所不同,同时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化验室检查(如T3、T4、TSH)进行综合判断。
甲状腺弥漫性疾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单纯依靠二维超声在临床上有时难以鉴别,应用CDFI可对这四种疾病进行鉴别。
CDFI血流参数对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价值,在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亚急性甲状腺炎这四种甲状腺疾病中,Graves病患者血流参数与正常差异最为显著,整个腺体呈“火海征”,这是由于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刺激甲状腺组织增生使心血管处于高动力状态,甲状腺血管扩张,血流加速[2]。其次,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该患者常伴有甲亢或甲减,可根据彩色血流分布及血流指数的改变来提示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当伴有甲亢时,血流丰富,可出现“火海征”,伴有甲减时,甲状腺体积减小,血流信号减少。而单纯性甲状腺肿呈点状、散在少许血流信号,血流并不增加或接近正常,其彩色血流参数与正常者差异最小[3]。亚急性甲状腺炎仅在回声减低区周边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弥漫性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独特的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对甲状腺二维图像及CDFI彩色血流的特征来判断甲状腺弥漫性疾病的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观察疗效有着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四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372-390.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372-390.
[3]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