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2009-07-15 09:54叶祖淼张俊杰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创新科技大学生

叶祖淼 张俊杰

摘 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充分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切实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94-02

培养和输送人才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能推动社会进步、能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的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高、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困难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所谓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应具备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进取意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具有打破常规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思想与技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基础是全面掌握本领域的相关知识。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其内容很丰富、广泛,但基本要求是观念、思维、方法上的创新。但创新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科学的基础上的,所以只有全面掌握本领域相关知识,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能精髓的基础上,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形成科技创新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创新”注重知识的积累,同时更注重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注重个人创新素质的培养。

2.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应大胆应用知识动手实践,开展独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如小发明创造、新颖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等。在学生科技实践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或实验证明来解释和解决的,但也存在一些用理论和实验无法解释和解决的,这极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寻找答案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产生一些新行为,从面创造出科技成果。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品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要完成这种创造性工作,必须首先具备这种科技创新意识。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往往要经过无数次挫折,才能获得成功,甚至有时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因此要具备敢于尝试、不畏艰险、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一旦认定一个目标,就执着地去实现它。但执着不应该是盲目的,要执着必须要有自信。所谓自信就是:第一要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二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达到预期目标。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在当前,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既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本质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全球性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速度同时加快,世界科技发展出现了高速度发展、短周期转换的新特点,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教育观念,以及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以前从未出现和遇到过的,没有现成的、确定的解决方案可以借鉴照抄的错综复杂的问题,而发现认识和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培养的应是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虽然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要超越“精英教育”,但实际上,“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趋势并不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普及化发展趋势,只是教育对象在数量上的扩展和时空分布上的延伸,其内在的质的要求仍然是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素质人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以人们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分析为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因。因此,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便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2008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一些企业纷纷裁员,甚至是倒闭、破产,致使市场就业岗位急剧减少,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一些综合素质低、动手能力差、学历和学位不高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适得其反,那些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却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们不愁找不到工作。因此,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缓解大学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

4.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根本标志。可以说,任何一所高校的质量、效益和生机活力所在,主要不是看校舍是否雄伟壮观、财源是否广茂富足、环境是否优良精美(虽然这些都是高校办学中所必备的因素和基本条件),而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是在于它拥有的教师和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在于其教师和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知识的创造能力,忽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的源泉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干涸,导致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因此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高校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创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1.强化个性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个性教育为前提,创新思维能力养成为目标。个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个性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性发展的。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个性的发展。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反对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同时提出几个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去思考、判断、分析、选择,不迷信书、不迷信权威,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正确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充分认识想象是创造思维的关键,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发现,就没有发明创造。人类的每一项成功都是从想象开始的。高校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大胆幻想、猜想、设想,向科学未知的领域进军,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训练,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分散思维的训练,以尽快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2.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科技活动蓬勃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舞台,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科技活动作为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形载体,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同学开展大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要鼓励各种层次的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比如开展学生科技作品立项资助活动、学校及二级学院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网页(站)设计大赛活动等各种科技竞赛活动,让绝大多数同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重点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从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基地。目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繁接触,耳濡目染,接受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实验室也可以对研究生全天候开放,供他们研究和开发使用。然而,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任课老师和实验室几乎无从接触。尤其是近年来,我们一再强调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大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这是有限的课堂教育远远达不到的目标。高校有众多知名教授、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完全有能力指导大学生完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因此,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随时研究和实践的场所即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以满足那些对专业研究和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科研需要。高校有条件的基层学术组织或研究所,可以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其在研项目。为了促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设备优势,利用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大胆吸收并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广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4.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培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入创新实践的大学生科研队伍,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那么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高校要积极组织在科研水平高、科技创新成果多且质量优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教师队伍,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队伍,专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素质教师队伍活跃的学术思想、敢闯敢冒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精神会影响和感染大学生,甚至会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品质。

5.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工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使它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中心”,请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指导全校学生科技活动,协助做好发展规划、开展活动、筹集资金、协调工作和评比表彰等工作。各学院、系要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并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以及推荐免试读研究生挂钩,从而调动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要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共青团和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来抓,抓好第二课堂建设,特别是以学术性社团为主要载体的社团建设,改变“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广大大学生创造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总之,开展校园活动应提倡由下至上、上下结合的思路,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傅强.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服务.中国高教研究[J],2002(5)

2.高慧.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J],2004(4)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08)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创新科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