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乐
浙江实施新课程已经三年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笔者第一次接触新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走了不少弯路,表现为课堂热闹非凡,学生高兴进课堂,凄惨出考场,而且不少学生反应化学难学。后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实践和反思,在第二轮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及时对课堂进行优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的几点看法。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基础知识是不会改变的。虽然阐述的方式可能发生变化,需要强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和价值仍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不仅要学生要学、能学、会学、喜欢学,也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突出学习的过程。
优化新课导入新课导入的设计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连接旧知识,自然引出新知识。比如“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原来设计的导入是:展示各种各样的化肥,提出问题:化肥怎么得到?引出新课。虽然就本堂课内容来讲这样设计没什么问题,但从整个单元来看,前后知识没有连贯好。后改为:
复习:前面学习了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也学习自然界如何将氮由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请一位同学回答自然固氮也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原理。
导入新课:自然固氮使植物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日渐减少的耕地面积和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进行固氮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人工固氮: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部分化学教师认为,不与学生生活联系的情境导入就不新颖,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其实化学学科的发展已逐步向理性思维方向深入,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学习前人积累的理性知识,这样有的知识内容不一定适合创设情境,只适宜直接导入。如“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就宜先回顾已学的碳酸盐、酸、碱、淀粉的检验方法,然后提出物质检验的要求,再进入新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创设的导入情境也应有利于为学生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有利于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一味追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优化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最易接受的几种新知识:相类似的知识、相关联的知识、相反的知识、具有强烈直观性和兴趣感的知识,可以据此设计相应的新知识生成过程。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引导:1)从二氧化硫的组成来看,属于哪一类氧化物,此类氧化物从性质看一般属于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2)最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请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类推二氧化硫的性质;3)从硫元素的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性?二氧化碳有没有这些性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型时,先进行对比实验:二氧化硫和氯水分别加到品红中,然后加热,观察现象的不同,学生就有主动探知的欲望,从而给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机理和HClO的漂白机理不同,现象不同。如在学习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后,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然后提出问题:稀硫酸没有强氧化性,那稀硝酸呢?学生推测没有,教师演示实验:铜和稀硝酸反应,通过实验事实说明稀硝酸也有强氧化性,和稀硫酸不同,学生印象就很深刻。如“镁的提取和应用”中关于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教学,先演示点燃的火柴在二氧化碳中熄灭的实验,然后再做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通过反差来感知镁化学性质的活泼。
有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中新知识的教学都要展现详尽的知识发生过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时将化学反应速率产生的背景和实际生活的例子给予详尽阐述,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却弱化了,使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如讲授《物质的量》时花大量时间说明为什么要引进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举了各种各样的类比的例子,其实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应该更重视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讲得再多也没用,反而把学生弄混了,高一学生觉得化学难学,往往和很多教师这一节内容没有处理好很有关系。只有给学生用的时间,学生在不停的应用中自然会理解[1]。
重视新知识的落实重视过程、更不能轻视结论。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时间落实知识应用新知识,挑选或设计好的习题进行知识反馈,否则课堂上热闹得很,学生也很积极,结果一下课,连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都记不清。如“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请根据浓、稀硫酸性质的差异,至少说出2种鉴别浓、稀硫酸的简便方法。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及时查漏补缺,落实知识。如对“常见物质的检验”设计以下反馈练习。
1)某白色晶体可能是氯化铵,如何检验?
2)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SO42-
C.某无色溶液做焰色反应时火焰呈黄色,则该溶液中一定有钾离子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足量稀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
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留几分钟时间,请学生合上书本,回忆本堂课内容,然后或口述或默写,以达到落实目的。
课堂上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教师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维。学生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地去思维呢?是不是教师课堂表达能力有没有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基础的自然学科之一,学习过程之中对问题的抽象思维运用较多,时常要进行积极地推理、运算和判断等,这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开动脑筋,因为脑是思维的器官。要使学生开动脑筋,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提问就是刺激学生开动脑筋的一个有效手段。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十分有启发性的提问,一个十分有趣的提问,时常都能够十分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生学习情绪,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面对挑战,去解决问题,去体会问题解决后的成功,这份成功又进而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一个十分平淡的提问,一个十分无聊的提问,一个过于简单的提问往往总会使学生厌倦思维,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不值得去思考[2]。
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吸引力,也为了课堂更具有现代化气息,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得惊人,速度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现在的公开课中,也几乎看不到不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计算机是教具,更是学具,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不能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和教学优化等同起来,而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材的内容为基础合理设计。要注意不能以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互动交流;不能代替实验;不能代替板书。但有些内容用多媒体就比较合适: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如氮气和氧气的反应;扩大演示实验效果,如钠和水反应,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到大屏幕上让所有学生都看得清楚;深奥抽象的内容模拟,如原电池原理;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模拟等。总之不能滥用多媒体,否则得不偿失。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得高兴又能学得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索、尝试和创新,切实优化课堂,做到向45分钟要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发新.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几种误区[J].中学 化学教学参考,2008(4):14-15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三中)